前兩天開始,身體便感到異常疲憊。原以為是生理期的緣故,卻在昨天明顯感覺到異樣:食慾變差,整個人有種昏昏沉沉的感覺。量了耳溫才發現體溫已來到 37.2°C,對我這個平常體溫偏低的人來說,無異是一個明顯的警訊。
右耳、牙齦、頸部淋巴陸續發出不適的訊號,像是身體悄悄舉起白旗提醒我:「我累了,需要休息了。」到了晚上,症狀越發明顯,鼻咽喉隱隱作痛,體溫升到 37.4°C。
友人拿起刮痧板輕輕劃過我的皮膚,淡淡的疼痛伴隨著一種奇特的舒緩感。喝了些溫開水,喉嚨滑過溫潤的水流,感覺像是給身體撫摸般的安慰。
想要直接休息,腦袋裡卻還惦量著隔天的工作安排。幸運的是,隔天的工作以靜態文書居多,讓我得以稍作喘息。
可我忽然想到那些無法調整行程的人——那些不得不硬撐著上班、無法缺席的人們。在這個速度至上的社會裡,休息似乎從未成為理所當然。
該休息還是要吃藥?傾聽身體的智慧
身體感覺不適時,我通常會先傾聽身體的聲音,讓自己好好休息。對我而言,發燒、鼻塞、咳嗽,並不是問題,而是身體修復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然而,許多人在面對這些症狀時,他們會立即求助於醫生和藥物,希望快速消除症狀,回到正常的生活與工作節奏。我曾經好奇,什麼時候才是藥物介入的時機?於是上網爬文。
基本上,當高燒不退、嚴重咳嗽影響睡眠、或明顯呼吸困難時,適當的藥物介入反而是保護身體的必須作為。看來,吃不吃藥不是非黑即白的兩個選項,而是要根據身體的需求來決定。真正重要的,也從來不是快速消除症狀,而是給身體足夠的支持。
想休息卻被要求去打針?我的感冒職場經驗
記得有次感冒咳嗽得特別嚴重,即使已經看醫生、服了藥,咳嗽仍持續不斷。我在公司咳得厲害,同事和主管們卻輪番勸說:「再去看醫生啊!」「打一針就好了!」
在那樣的關心催促裡,有股無形的壓力,彷彿我成了職場裡的不穩定因素。
那幾天我負責教育訓練的課程,若是臨時請假,會打亂許多人的工作節奏。於是,即使身體發出想要休息的訊號,我也只能硬撐著把工作完成,然後在心裡覺得委屈。
我想著:「為什麼連生病的資格都沒有?難道身體的聲音都不重要嗎?」那種渴望休息卻被迫繼續撐下去的無奈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工作的真正意義。
為什麼我們害怕慢下來?感冒帶來的反思
咳嗽逐漸緩和之後,我有了新的體悟:那些催促我快點好起來的人,其實並非刻意控制我,而是他們害怕事情出現變動,害怕整個系統失去掌控。
在現在這個高速運作的社會裡,每個人的角色像緊密咬合的齒輪,一旦其中一個停止或放慢,整個系統就會產生焦慮與恐懼。這種恐懼不針對個人,而是源於我們對「慢」與「停」的恐懼。
我在想:我們真的有必要害怕慢下來嗎?有些事情的節奏是不是可以緩一緩,等待身體與心靈真正準備好再出發呢?我們是否曾經害怕慢下來,因為一慢,就像是承認自己的脆弱與不夠好?
重新定義成功:懂得休息,也是智慧
或許,休息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對「成功」定義上的迷思。我們常把成功視作不停產出、不斷推進、毫不停歇的過程,休息則變成失敗或懈怠的象徵。
但如果我們重新定義成功,把它解讀為懂得傾聽身體、知道何時停下來照顧自己的選擇,那麼休息就會成為一種智慧與成熟的象徵。
朋友曾跟回饋:「自從允許自己適時休息,工作與生活反而變得更有效率、更舒心。」她在重新定義成功後,不再逼迫自己成為無止盡的生產機器,而是開始真心照顧自己的需要。這樣的例子,或許能提醒我們:真正的成功,其實是與身體和平相處。
結語:允許自己慢下來
這次感冒,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和身體的關係。不是所有的不適都需要快速解決,有時候我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安心慢下來的空間。
也許你也經歷過類似的掙扎。也許,你也曾在不適或疲憊中,想著:「能不能不用再這麼拼命了?」
讓我們一起練習,練習溫柔對待自己。慢慢來,慢慢好。就像那晚喝下溫開水時,感覺滑過喉間的一絲撫慰——生命,其實可以不必這麼急。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