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劇《20不惑》喊姐不喊姐?職場小細節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陸劇《20 不惑》是講述以四位同寢室性格各異的大四女孩,在畢業後面臨工作、生活及感情…等各層難題的故事。有一幕對話挺有趣的:

喊姐不喊姐

大寶初入職場,與第一個同事互動時,尊稱對方某某姐,對方回她:「我有那麼老嗎?以後不許叫我姐」。
大寶一臉尷尬。

有了前車之鑑,大寶與第二個同事互動時,只喊了對方名字,刻意不加姐字,結果對方一臉冷漠地說:「妳懂不懂禮貌啊?!我來公司工作兩年了,好歹算妳前輩,叫聲姐不吃虧吧?!」
大寶又是一臉尷尬。

午休時分,鬱悶的大寶刻意找了同寢好友小果一起吃飯。小果之前已有半年的職場實習經驗,應該能給她一點方向。

大寶:「我今天早上因為叫不叫姐這個事情得罪了兩個人了,我現在在公司都不敢講話了。」

小果:「其實吧!叫不叫姐呢,不看年齡,也不看資歷,要看口紅。塗紅調、姨媽調的叫姐,塗粉調、豆沙調的不叫姐。厚塗的叫姐,薄塗的不叫姐。」

大寶:「那不塗的呢?」
小果:「叫哥。」

社會新鮮人的職場小細節

初入職場的新會新鮮人,到底要怎麼稱呼人才不失禮?

首先,只要對方有職稱的,一律稱職稱,比如:組長、主任、經理…等,要不要加上姓氏或名字,只要記得一個原則:「叫錯名字是大忌」,在不犯這個大忌的前提下,可適時的加上姓氏或名字。

如果辦公室裡,同職稱的人就一個,我會只喊職稱;有二個以上同職稱的,才會加上姓氏或名字,以示區分。

如果不知道對方的職稱,那就選高階的職稱來喊。

我任職的前公司內勤同仁有個不成文規定,在與不知何職級的業務同仁互動時,一律稱呼對方為經理。
保險公司內勤同仁面對一大群的業務大軍,很難搞清楚這人是什麼職級,一律稱「經理」是很安全的做法。

在現在的保經公司時,保險公司的對接窗口不知你在公司內的職級為何時,大多也會用「經理」來稱呼,也是同樣的道理。

逢人減歲,逢物加價。

此外,多觀察也是一種方式。
觀察其他人是怎麼稱呼那個人的,跟著喊大多不會太失禮。

倘若對方沒有職稱,外表看起來像是自己爹媽年紀的 ( 明顯可看出不是同一個輩分的 ),直接喊名字會顯得失禮,加個「哥」或「姐」字的是相對妥當的稱呼。

韓劇裡都會以「前輩」來稱呼,我覺得這也是張安全牌,只不過台灣的民情很少這麼用,相較起來還是稱呼職級或經理會更接地氣些。

結語

當你是新人,除非是跟你同期進入的新人,不然幾乎人人都是前輩。
此時可以主動的跟前輩同事們自我介紹:「你好,我是 XXX,你可以叫我 OO,請問怎麼稱呼?」
一來不擔心叫了不合宜的稱呼,二來可以更融合職場,三來讓前輩同事們對你有好的印象。

在我組裡的新人只要拿到他們的新名片,我都會要求他們帶著名片去跟所有人自我介紹,並交換名片回來。
一來是讓同事認識新人,二來也是讓新人有機會可以跟前輩接觸,當自己的老闆 ( 我 ) 不在家時,他若是有工作上的問題,要請教他人時就不會那麼冒昧。

其實失不失禮的關鍵不在稱呼上,而是在態度上。

現在的年輕人很懂得做自己,常一走到前輩辦公桌旁,也不看看對方當下有沒有空,開口就是:「XX 姐,請問這要怎麼寫…」。就算對方當下在滑手機,也該先禮貌的問問:「XX 姐,您現在有空嗎?」

話說,會走到前輩辦公桌旁發問的年輕後輩已算是挺有禮貌的,不少年輕後輩是屁股不離座位,直接在他們的位子上,隔空發話:「XX 姐,妳知不知道那個怎麼寫…」

番外篇

當新人的你主動與前輩自我介紹時,前輩回覆你怎麼稱呼他時,那個回覆若是特別熱情的回覆、那個稱呼若是很「裝熟」的稱呼,看似對方親切好相處,但我反而會盡量敬而遠之。怎麼說呢?

你跟對方不熟,對方同樣也跟你不熟,在彼此不熟的關係下,過於親切熱絡的熟稔互動,反而是個警訊。
以職場經驗來說,茶水間八卦或職場鬥爭的戲碼,那人摻和其中的比例通常都蠻高的。

我們都是這個新世界的實習生,滿懷期待地想要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溫柔的說一句「初次見面,請多關照」,可這陌生世界卻告誡我們「初次見面,你在這裡,微不足道」。

《20不惑》

訂閱闆娘電子報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我將與你分享這一週生活的美好,同時提供本週精選文章連結,讓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更快地找到主流文章傳送門。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