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道人生的坎都是一道加分題》在別人的人生故事裡,找到跨越困境的養分與力量

by 闆娘Summer

朋友看了我的書櫃,他指著其中一部分排列,問:「妳怎麼會想要買這些書?這些書寫的都是別人的故事」我順著他指頭方向看去,那些書都是散文型的書籍,內容多半是作者本身或周遭親友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故事,在這些人生故事中,多數是順著某一條軌跡運行的。

因此,我們會發現有些人的人生故事與自己大同小異,甚至可以成為借鏡,更有些時候會讀到比自己悲慘不幸的故事,就更有助我們珍惜感恩自己所擁有的,或成為轉念的契機。

《每道人生的坎都是一道加分題》就是一本作者的人生故事,多數篇幅的背景是職場,雖然你我可能不是新聞圈內的人,但也許就是在明槍暗箭的職場鬥爭中競爭生存的人。

有些情景,我們不必等到自己碰上再煩惱如何解決,藉由他人的人生故事就可以找到應對方案。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

工作篇的第一則故事,是莎莉夫人的職場初體驗,她在面試時當場被總編輯錄取,也是總編輯離職前面試錄取的唯一記者,適逢記者工會罷工活動,職場菜鳥記者的她在上班第一天就要一個人採訪發稿。

沒有前輩帶領的莎莉夫人,憑藉著在校的學習與實習的經驗,加上態度謙卑且樂於分享,工作狀況算是平穩。期間,她的同事們都還在罷工,不少人找她加入罷工的行列。

剛進社會的新鮮人,面對著前輩同事們的遊說,那是很大的壓力。
莎莉夫人問自己:「我是要取得前輩同事們的認同感,還是要工作賺錢?」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換個場景,你加入一個團隊,它可能是職場,可能是同好社團,也可能是各類學習或技能的社群,這個團隊的人都很熱情,你很快的與大家打成一片。

此時,開始有人提出一些求助,你面對自己時間緊湊的現況,又覺得這個任務對你來說並不難,只是需要時間,你會怎麼做?是要展現融入團隊般的接下任務,還是先搞定自己手上的事再說?

答案沒有對錯,選擇接下任務不等於討好他人,決定先搞定自己手上事情的也不見得是自私自利。
此時的 yes or no,也不表示未來的 yes or no,答案會隨著時空背景的轉變,有著變動的可能。

以前的我,或許尋求認同感,或許想鋒芒畢露的一展長才,總是自告奮勇的接下任務,還會以完成團隊任務為優先考量,把自己的事先擱一旁。

後來明白,自己的人生就是自己的戰場,當自己的事未能順利圓滿的完成時,後續的結局只有自己承擔。

那表示我不再熱情應允他人的求助了嗎?倒也未必,而是我會評估自己目前的狀況,即便我是當下最適合接下任務的人選,只要我不處於最佳狀態,就不會一股腦熱血的承擔一切。

然而,一切只是理想中的大原則,在現實生活裡,有時還是會淪入不知如何拒絕的,讓自己在狀態不佳時接下求助任務。

一樣米養百樣人

曾有一篇報導,被資遣的員工爆料,他被炒魷魚的原因是迷信的老闆相信乩說說他不 OK。這看似荒謬的經驗,原來有相同經歷的人大有人在。

那一年,靖雯的工作壓力大到自己出現夢遊的現象,她「再再再……再一次」跟老闆談請長假或離職的事,她說了夢遊的事,表示為健康考量,必須先離開目前的崗位,請老闆批准她的離職或給她三個月 ~ 半年的長假休養。

靖雯的老闆聽完她的狀況,拿起桌上的一疊名片翻找著,抽出一張「宮廟」的名片遞給她,說:「你去這裡找宮主,我一個同學的哥哥就跟妳一樣會夢遊,他去這裡就處理好了。」

老闆接著壓低音量的悄聲說:「原來他身後跟了一個女鬼,卡到陰才會夢遊。」

「當下的我愣在那兒,看看他遞著名片的手,再抬眼盯著他的臉,我想,我當下的表情應該很像是看到鬼 XD 」靖雯跟我說此事時,回想起她那時的反應就覺得好笑。

閔南語有句話是:「惡馬惡人騎,胭脂馬拄著關老爺。 Ok-bé ok-lâng khiâ, Ian-tsi-bé tú-tio̍h Kuan-ló-iâ. 」靖雯想著,既然老闆迷信鬼神之說,那就用鬼神之說來回應他。

她對老闆說:「謝謝您的提醒,我小叔打小就是乩身、開宮廟的,香火很靈驗,我再叫我老公帶我去找他。」

三天後,靖雯回稟老闆:「玄天上帝說這是九玄七祖在討債,要我每日辰時時分靜坐誦經迴向,三個月後九玄七祖離開了,就不會夢遊了。」老闆一怔,不知如何接話。

靖雯接著說:「如果不處理,陰氣磁場接著會影響到他人,會把晦氣帶給身邊的人。」這句話一落,老闆馬上批准了靖雯的假單,只要交接好,假期即刻生效。

多一個選擇的斜槓人生

職場上的莎莉夫人有衝勁也有企圖心,但工作並非她人生中的唯一,面對父親的病重,她放下工作選擇照護,這對很多人來說是艱難的抉擇,對很多人來說,害怕回不到原來的職涯,是最關鍵的恐懼點,特別是已步入中年的人。

莎莉夫人結束照護工作後,並沒有很順利地回到原來的職涯,從新聞圈轉戰公關圈,過去是公關討好的新聞人,後來角色顛倒為自己是在新聞人面前鞠躬哈腰的人,甚至得接受外派、離開台灣。

書裡有一篇談到她是如何開始斜槓的,一開始是為了要以身作則示範給學生看,一路寫著寫著直到現在,除了出版二本書,也開始團購事業。

她提到高年級職場的倖存者,必須有發展斜槓的想法,這樣在本業發生不可預期的狀況、被迫提早退休時,就還有第二收入可以依撐,甚至進而創造事業第二春。

在無線三台時代,新聞圈是人人仰慕的金飯碗,在時代推進及後輩掘起下,太多變數是自己無法掌握的。不僅新聞圈如此,其他行業亦是。

我大學時就讀財務金融系,當時的就業風潮是,系上同學及學長姐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就為了能進入銀行工作。

而隨著一家家銀行的併購整合,許多同學被迫轉職或資遣,但多半都還在金融業裡沈浮,後來的金融數位化及無人銀行的產生,個個變數都強而有力地危及金融人士的飯碗,而這些人,多半都已是逾不惑之年的人。

面對瞬息萬變的職涯,唯有讓自己保有第二或第三專長或收入,才能悠哉地應對這些巨變。

怎麼發展斜槓呢?莎莉夫人在書裡建議,找自己有興趣的事,每天撥出二小時來經營它,透過不間斷的付出與刻意練習,就有機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發展個人品牌有成的她,就是透過每日在臉書上發文寫作,打響莎莉夫人的品牌。她也叮嚀,發展斜槓的初期不要急著想要獲利,給自己一萬小時的磨練,吸取他人成功的經驗,終能有採摘斜槓成果的時候。

黃大米在莎莉夫人的課堂上,給學生們的演講結語是:「成功只有兩步,開始的第一步與堅持到最後一步。」

結語

人生故事不盡相同,卻也都大同小異。

以癌症來說,已連續蟬連 40 年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時不時就可以耳聞某某人或某某人的誰罹患癌症或死於癌症。

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也時有所聞關於照護的人生課題,有的人被子女照護的很好,有的人卻在臨老才驚覺,人生就只有自己,子女只是過眼雲煙的人生故事的一篇。

無論是對抗病魔的挑戰,或長期照護的煎熬,我們會遇到的人生課題,並不盡然要全部經歷才能應對得宜,在他人的故事裡,就可以找到作為跨越困境的養分與力量。

《每道人生的坎,都是一道加分題》就是一本真實世界的故事書,很好讀,2~3 個晚上就可以讀完,發人省思的章節段落也不少,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