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應長輩碎碎唸的下人生指導棋?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午后,渾沌的腦袋正與周公奮力搏鬥時,電話響了… 一接起電話,話筒傳來 Sandy 氣急敗壞的語氣:「真受不了我媽,她真的很煩,什麼事都要管,小孩怎麼穿要管、小孩吃什麼要管,昨天小孩不過咳了二聲,從昨晚到今天,她打了四通電話催我帶小孩去看醫生,真的很煩!我又不是第一天當媽媽…」說著說著,語氣轉為哽咽:「連夫妻間的拌嘴她也要出意見,出意見就算了,還打電話給我老公,叫他多包容我…」

「小孩還好嗎?還咳嗽嗎?」我問,這是我從一串劈哩啪啦的情緒發言中,找到的回應點。

「醫生說還好,喉嚨沒發炎,呼吸聲聽起來也順暢,開了一瓶止咳藥水說咳得嚴重時再喝…」Sandy 嘆一口氣又說:「妳看,我覺得小孩精神很好,也沒聽見小孩咳嗽,但我媽說白天小孩在她那兒咳不停,非要我下班帶小孩去看醫生。」

「所以…妳還是帶小孩去看醫生了?」

「嗯,剛看完醫生回到家。妳說我能不帶孩子去看醫生嗎?我媽昨晚打二通,早上又打二通…妳等一下,我媽的電話又進來了,我等等打給妳…」五分鐘後,Sandy 再度來電:「她真的很奇怪,醫生就說沒什麼,我也覺得小孩精神不錯,吃得好睡得香,她就是在那邊說什麼藥水還是要定時給小孩喝,還說早上她買了水梨,叫我燉冰糖給孩子喝,說是止咳化痰…」

「妳覺得妳媽稍晚會不會問妳:『有沒有燉冰糖雪梨給孩子喝』?」我問。

Sandy 大嘆一口氣:「會吧!妳說她是不是太閒,怎麼什麼事都能管?真的很煩!我真的很想叫她閉嘴、別再管了!」

關於長輩的人生指導棋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跟 Sandy 有類似的困擾,特別是新手爸媽,長輩對孩兒的疼愛常轉變成對父母下指導棋,碰上理念不合的,親子間的關係會陷入緊張狀態。

其實長輩們不只會對當父母的子女們下教養指導棋,長輩們總能在各方面大力展現對晚輩的關愛,比如:

「都幾點了,還不趕快去睡覺,明天又要賴床起不來!」
「你們都交往那麼久了,什麼時候要結婚?」
「讀什麼哲學系,畢業後找的到工作嗎?你應該選○○系才對…」
「…………」

以上情景,你是否覺得似曾相識呢?為什麼長輩們總喜歡碎碎唸地對晚輩們下指導棋呢?而晚輩們面對長輩的關愛及碎念,又能怎麼因應?今天我們先來聊聊後者。

「課題分離」避免走心與被干預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提到「課題分離」的概念,也就是站在「這是誰的課題?」的觀點,將自己與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而如何分辦「這是誰的課題」,則由「是誰要負責承受因為決定而帶來的結果」來區分。

教養孩子是誰的課題?是為人父母者。你會說,我知道呀,但長輩們總是碎念個不停,就是要干預我怎麼教養孩子,就像故事中的 Sandy 那樣。而被干預的結果,就是 Sandy 的情緒處於焦慮煩燥的狀態下,煩燥是因為長輩的碎念,那焦慮呢?是 Sandy 會開始質疑自己的決定,甚至會產生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好、或做什麼都不對的感覺。

Sandy 觀察小孩的狀態,能吃能睡精神好,判定小孩的咳嗽沒有立即就醫的需求,只要多觀察留意小孩的情形就好;但在長輩不停的碎念下,她不免也會質疑自己,是不是太粗線條,沒留心到小孩的咳嗽狀況,於是最後她還是依照母親的「關愛叮嚀」,把小孩帶去看醫生,這同時也是讓母親停止碎念的最快做法。

Sandy 會因為長輩的碎念而走心,是因為她沒能理解到「教養小孩」是她的課題,是由她來承擔小孩不就醫的後果,而順從母親的指示行動,阿德勒心理學則解釋這是藉由順從來滿足母親對她的期望。

人都有被認同、被讚美的心理需求,會覺得自己更有自信,感覺自己更有價值。《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提到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明白指出,人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Sandy 若能意識到她其實是在依照母親對她的期望而行動,就更能做好「課題分離」;釐清帶孩子去看醫生是母親的期望,而非身為孩子媽媽的她在現實中會做的決定,她就不容易因為母親的碎念而走心。

說得白話任性一點,Sandy 自己決定小孩是否要看醫生,母親也不能奈她如何,頂多就是繼續碎念而已,當小孩咳嗽的頻率減少時,母親也就會停止碎念;若是小孩的咳嗽頻率不減反增,不用母親來碎念,Sandy 自己也會抽出時間帶小孩就醫的。

「課題分離」看似是自私的行為,但實際上,這是自己對自己人生負責的舉動。不尋求他人的讚美或認同、不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行動,這樣的人生才是自己的人生。太在意他人的評價或想法,跟隨著他人的指導而行動的,到最後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

除卻教養小孩這件事,親子關係間有許多事都可以因做好「課題分離」而更順利。比如:「都幾點了,還不趕快去睡覺,明天又要賴床起不來!」賴床起不來這件事,是小孩自己要承擔遲到的結果。長輩催促小孩早點睡覺,是因為當小孩賴床時他花心力去叫醒小孩,或者會因為要接送小孩影響上班,所以在前一晚便碎念催促小孩趕快上床睡覺。當小孩知道遲到是他自己必須面對承擔的結果,小孩自然也不容易拖拉著不去睡覺。

「課題分離」是個概念,懂得課題分離的人不會把他人的期望當成自己的責任,也會讓他變得更有責任心。但在實際生活中,因個案人事時地物的不同,執行「課題分離」則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重點在於,阿德勒心理學提倡的「課題分離」並不是「放任態度」,並不是小孩不早點睡,那就讓小孩遲到,去承擔遲到的後果;而是要協助小孩明 白,讓自己可以準時起床是屬於他的課題。

結語

除了親子關係,生活裡各種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能透過「課題分離」而更和諧。比如:家人、朋友,同事、主管、社會加諸於己的各種無形的期待,當你明白「課題分離」的重要性時,便不會讓自己屈服於被認同的心理需求下,做出符合他人期待的決定。

同理可証,當你「不是為了他人的期望而活」,那麼「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所以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的時候,你也不能氣急敗壞的動怒煩燥。就像 Sandy 期望母親停止碎念、不要什麼事都要管,但嘴巴長在 Sandy 母親臉上,她要不要依 Sandy 的期望行動,那是她的課題。

如果你也跟 Sandy 那樣陷入這樣的困局,或在其他人際關係上有這樣的煩惱,不妨嘗試思考「課題分離」,你便能釐清是不是自己落入了心不甘情不願的滿足他人的期望;釐清之後,想好自己想要的、想做的,將他人的評價、期望、指導拋諸腦後,過屬於自己的人生。

話說,你真的知道自己的人生想要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