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離の讀曆書店2024

by 夏離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文字是光的化身,不動聲色地藏在書本之中。
文字的超能力,始於你開始閱讀的那刻起。

讀曆書店

第三季

20240816
讀曆書店20240816

京梔家書屋」老闆娘說,她很喜歡看國家地理雜誌,透過雜誌拓展視野。這就是閱讀的魅力。我們不見得能夠行萬里路,但藉由讀萬卷書,我們可以讓自己的世界更為遼闊。

朋友曾說,他不看旅遊相關書籍,因為身處社會底層的他,求得三餐溫飽已竭盡心力,旅遊需要有錢有閒,不是他可以妄想的。我的想法是,正因現實的束縛,我更仰整旅遊的相關資訊,引領我開啟旅遊的想像,開拓我的眼界。

閱讀的管道不僅止於書籍,時下流行的短影音亦是閱讀的媒介之一。只要是能引領我們深度思考、拓展眼界的,聽的、看的、讀的,都是閱讀的管道,帶來閱讀的收穫。

20240813
讀曆書店20240813

有時會看到一些人企圖做掉別人,就像是砍斷別人的腳,讓自己走得比別人快。事實上,砍斷別人的腿,你不一定走得比較快。專注於提升自己,往往更有可能獲得長期的成功。那為什麼那些人會選擇「做掉別人」呢?

砍斷別人的腿,你不一定走得比較快。
圖 | 取自網路

那一年,我轉換了職場,從保險公司跳槽到保險經紀公司。我沒料到的是,那意味著我從一個有明確制度的上市公司,去到了有彈性規則特性的家族企業。這次轉職讓我見識到了職場的另一面。

在保險行業,業務人員的收入和升遷是根據實績來的,別人的成功與否,其實跟自己沒有直接關係。但在那些制度比較彈性的公司裡,比他人更獲得上層的注意卻成了某些人的焦點。他們會特意尋找機會,試圖中傷他人,突顯自己的強大。

我自己當時覺得這種情況極具挑戰——要鬥是吧?老娘跟你拼了。卻又反思——這樣的鬥爭有何意義。也許我適應得不好,但更重要的是,我並不想被捲入職場鬥爭——我選擇退場,成為自由工作者,只要專注於自己的成長,日子也會順利很多。

有個職業倒是很符合讀曆摘錄的觀點,那就是小說家。村上春樹在《身為職業小說家》1中提到:「不會因為有一個新作家出道,就有一個舊作家被取代而失業……也不會因為某一本小說多賣出十萬本,其他小說的銷量就減少十萬本。反而可能因為新作家的書暢銷,順勢帶動整個小說界的活躍,使得整個業界都受惠。

這段話讓我想到,雖然資源看似有限,但實際上,它們是非常豐富的。我們的成功並不會因為別人做得更好而變得更差。相反,當整個環境變得更加活躍時,每個人都會受益。因此,與其在背後算計,不如專注於自己的成長和提升。這樣不僅能讓我們自己獲得更多的機會,也能讓整個環境變得更加繁榮。

20240811
讀曆書店20240811

地球是圓的,沒錯。但一直走、一直走,勢必會回到一開始出發的地方嗎?企劃一開始為什麼要釐清目的?那是為了方便在執行遇到困難時,得以回到原點、找到初衷。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想,都是問題;做,才是解答」,但沒釐清目的的執行,往往會偏離初衷,因為最一開始沒有初衷。

時時謹記初衷,當執行計畫偏離初衷時,很快就會發現,而非問題發生時,覺得一切無力回天,直接宣告失敗結束。或許不是覺得無力回天,而是那起點不明,根本回不去!

20240804
讀曆書店20240804

「準備好才有機會,有機會一直跑到終點」嗎?

我想起《你的謎底,我的謎題》2,參賽者在報名參賽前,可以確知自己已做好準備了嗎?不,參賽節目一直都在,機會始終都在,就看自己何時出手。按下搶答鈴前,參賽者確知自己知道答案嗎?或許是,但或許不是,若是等準備好才按鈴——聽完題目,想好答案——那麼答題機會早已拱手讓人。

讀曆摘下的「準備好才有機會…」,我把它視為企劃。釐清參賽目的,想好如何精準執行,才能看到完成賽事的一線曙光,看到機會的出現。

20240803
讀曆書店20240803

這樣的摘錄,過於斷章取義。我想起青春期一部當紅的廣告片,片中琅琅上口的金句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但舉凡是人類,就脫離不了群體生活。我們可以不為他人的好與不好而過活,卻從不是我喜歡就好,更無法不為他人而活。

「別人說好不好不重要,我喜歡就好,我從來不是為了別人而活。」這句話該有前言,更要有後語,才是合乎人類生存風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