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跟我一樣?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很慢,讀完後常記不住內容,或者抓不到書本裡的重點。如果會,那麼你很適合閱讀這本《讀懂一本書》。
當初入手這本書時,想著樊登可以將數百頁書籍精簡成 50 分鐘內容,那麼他教授的科學式讀書法,或許能幫助我解決閱讀困擾。第一次完讀,感覺似乎有起了一些什麼作用,但無法具體表達閱讀後的感受。樊登在書中提到閱讀後用心智圖勾繪書的架構這點建議,我嘗試實作,卻大感吃力。
後來我參加了一個線上讀書會,在這個讀書會裡,沒有純聽眾,人人都是說書人,每個人都要針對自己的選書進行 7~10 分鐘的表達,正是《讀懂一本書》的實作機會。

樊登著,三采文化
知識的自我反芻
《認知天性》談到,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不是一邊閱讀一邊畫重點或寫筆記,而是閱讀的時候就專注的閱讀,全心全意地感受與理解書的內容。
為什麼不要一邊閱讀一邊畫重點?樊登說,閱讀時拿筆在書上畫線時,你會以為你記住了內容,這個過程是愉快的。然而,沒有挑戰性的過程並不能幫助大腦記憶,所以閱讀時專注閱讀就好。
在閱讀後給自己一週的間隔時間,一週過後,一邊回憶一邊畫心智圖或寫 PPT,隨著回憶的過程,重新打開那本書、翻摘要。
人的大腦經過了回憶的挑戰,對內容的記憶力就會更強。然後進行更進一步的挑戰,把自己當作傳授者,把書講給別人聽。哪怕只有一個聽眾也要說,這樣記憶才能不斷地加深。如此,這本書的內容則能為我們所用。
說書的能力
樊登提到說書人必須具備五種能力,分別是:邏輯思維能力、大局觀、語言能力、同理心、愛。
愛
未實際自己實作說書前,我覺得「邏輯思維能力」&「大局觀」這二項能力最為重要。在實作說書之後,發現「愛」這個能力最為重要!為什麼?
我把書裡提到的「愛」解釋為「熱情」。說書時有熱情,聲音會更有情緒與表情,內容更能有效地傳遞給聽眾。當我們懷抱著熱情說書,就不會計較其中的得失與效果,說書這件事的反脆弱性就會高出很多。
同理心
回應「愛」這個能力的,是同理心。
你知道你講的東西在別人身上會產生什麼作用嗎?
你知道對方關心什麼事嗎?
同理心是感同身受、換位思考、想人所想,它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時很重要的面向。對於某些人來說,同理心的培養是頗有難度的,有時得依靠心理諮商或心理輔導才能幫助他們理解別人的情緒與感受。
邏輯思維能力
回到第一點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是很珍貴的能力。我們的大腦是懶惰且好安逸的,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不推理就不推理,這種惰性會導致人們不願意啟動批判性思維。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閱讀時會抓不住重點,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在閱讀時知道前提、假設、觀點,及論証…等等,精準地抓住書中的重點。
辯論比賽的重心在論証。論証就是我們說出一個觀點,然後想辦法讓人接受這個觀點,可以幫助我們訓練邏輯能力。除此之外,在正方反方不同立場下的論証,更能訓練一個人的多元化思考,看事情的角度可以更多面。
要注的是,觀點論証不存在絕對的真假與對錯,它代表的是我們是否能用大家可以接受的邏輯,來組織與轉化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
結語
美劇《謀殺入門課》其中多段課堂的情節令我印象深刻,每當教授提問,學生們總是踴躍舉手。這場景對我來說是新鮮的,在我的求學過程中,甚至是職場社會裡,常常都是台上的人提了個問題,台下的人總清一色是低頭不語,甚至擔心被點名回答。
之前參加的線上讀書會,主持人曾在群組裡進行意願市調,但是回覆有參與意願的人多達百人,但實際參加人數才只有 30 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落差?關鍵的原因在於,主持人後來才告知這個讀書會沒有純聽眾,人人都要發表一本書。
知識需要輸入,更需要輸出。閱讀是知識輸入,寫心得、畫圖卡或說書則是知識輸出,在填鴨式教育的框架裡,我們習慣輸入,也擅長輸入,對於輸出則是能避免就避免。然而,輸出才能印証自己的輸入成果,不懂得如何輸出就學習它,在反覆練習的過程中,習慣輸出、做好輸出。
在我們的人生裡,一些讓我們苦思冥想的各種問題,包括:愛情、升職加薪、職場工作術、人際關係、創業…等問題,九成都已經被人解決並撰寫成書。如果你正在經歷迷茫焦慮,不妨開始閱讀。
《內在原力》提到:「讀書,記得住的變成知識,記不住的變成氣質。」透過閱讀,我們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與更多的人對話,視野會因此而更加開闊。
在這個知識汰換更新速度極快的世代裡,持續的閱讀是必然的趨勢,《讀懂一本書》則可以讓我們更精準地在閱讀中吸取新知,或找到人生問題的解答。
訂閱電子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也歡迎追蹤 FB 及 IG 接收最新動態。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 👉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