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病》給正面思考中毒的人的快樂解藥

by 闆娘Summer

前陣子在工作上跟個未達而立之年的妹子聊天,與她的互動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我在煲心靈雞湯給她喝,原本沮喪或者茫然的她在喝完心靈雞湯後總能重展笑顏,去面對屬於她的人生難題。

但不久後她會出現懶散、消極、甚至拖延的各種負面狀態,於是再度來到我面前,喝著我燒腦耗神煲出的心靈雞湯,再帶著熱情活力應對她的課題。

如此反覆將近個把月。突然發現~我累了,不僅倦怠,還對自己煲出的心靈雞湯覺得油膩沈重的幾近噁心,再也無力煲出有新意的心靈雞湯讓這位妙齡妹子享用。

我思索著:莫非不是人人適合喝心靈雞湯的?如果是這樣,那麼要身為工作上前輩也是友人的我,又要如何幫上這名同事妹子?

在書局裡正好看到這本書,它的封面副標「給正面思考中毒的人的快樂解藥」吸引了我的目光。妹子友人或許就是正面思考中毒的人,或是已經喝心靈雞湯喝到中毒?!我開始閱讀這本書…

The Antidote: Happiness for People Who Can’t Stand Positive Thinking
作者: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
譯者:林靜華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曰:2017/07/03

正面思考的反作用力

正面思考不是一件好事嗎?
為什麼正面思考會中毒呢?
正面思考中毒的人會會失去追求快樂的能力嗎?

這種概念像是反作用力,艾倫.瓦茲曾提出「逆向法則」提到,當人在水裡時,想浮在水面上時會沈下去,想沈下去時卻又浮起來,呈現「想做卻做不到」。

為什麼會這樣呢?

書裡提到出版商所謂的「 18 個月法則」: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買心理勵志系列的書籍呢?
就是過去 18 個月來曾經買過心理勵志系列書籍的人。

作者提到,這些買書人過去都買過心理勵志的書,但卻還是持續地買,意謂著這些人過去看的勵志書對他來說是沒有用的。費盡思量煲給妹子同事喝的心靈雞湯當下看似有用,事實証明並不管用,很快的她就又需要喝雞湯了…天啊!!!

試著去做這件事:
不要去想白熊~不要去想白熊~不要去想白熊~
你會發現這個該死的白熊分分秒秒都在你腦中。

工杜斯妥也夫斯基 Fyodor Dostoevsky
《冬記夏日印象》《 Notes on Summer Impressions》

正面思考因為會對自己說「我要正面」,於是會不知不覺地對自己說「不能負面~不能負面~不能負面」那麼負面的情緒或想法就會像白熊一樣襲捲而來,不如就讓自己進到負面思維裡,在負思的感覺與思維裡去發覺人生的不快樂與未知感。

當發現人生不過就是這麼一回事時,就能找到安全感,也就能找到快樂與自在,作者稱之為「逆向努力法」( The law of reversed effort )

叫人不要去想,反而會讓人一直去想。

白熊實驗

書裡提到心理學家歐廷珍實驗,指出人們在極度正面思考之後,心理會影響生理,讓人覺得慾望好像已經獲得滿足,以致於在現實生活中失去衝勁,也就是過度的正面積極反而會削弱努力的動力。

這個實驗論點運用在妹子同事身上,似乎是說的通的,本來挫折與瓶頸雖然讓她萌生放棄的念頭,但她還是會試著想要再努力一下,在她喝過心靈雞湯、運用正面思考之後發現自己的人生充滿希望,一切並沒有那麼糟,於是努力的動力便在行住坐臥中一點一滴的流逝。

正向積極的思考確實會影響到生理反應 & 人最舒服的狀態是身心的平衡與放鬆。

歐廷珍實驗的啟示

如何面對樂觀病

不要過度的追求快樂或不要過度正面思考,那該怎麼做?

實際的做法可參考「斯多噶哲學」,也就是面對最壞的狀況,你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糟,比如害怕貧窮,那就試著過看看貧窮的生活,也許會發現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想像那麼糟。

母親確診癌症末期時,我決定淡出職場、好好的陪伴母親,不只是醫療上的照護,也包括平時因為工作的汲汲營營而缺少的生活陪伴。

一位前輩勸我打消這念頭,他描述了幾種狀況,簡單來說就是不打拼工作會沒錢,沒錢的日子很辛苦。前輩並沒有成功說服我打消念頭,在我的心裡,陪伴母親度過餘生的念頭贏了。

我開始了類退休生活,錢的確是少了,但…好像也沒那麼糟嘛!話說那是自己思考後做的決定,哪怕日子的確不快活、哪怕自己後悔了沒有繼續在職場上打拼,自己也有承擔結果的擔當與勇氣。(這應該是面於正面積極的態度吧?!)

真正的學會了面對最糟的狀況,就能明白體悟人生真正的境界並非追求快樂,而是得到平靜。

因為陪伴照護母親,於是在母親辭世後我是不留遺憾的,期間也化解了母女這輩子的心結並重親了解彼此、接納彼此,這些是心靈上的平靜,而非努力工作換來的物質富足帶來的快樂所以相提並論的。

書裡用禪坐舉例,一坐下來所有的念頭雜念便傾巢而出。
禪宗引導:不要驅逐雜念,讓念頭來、讓念頭走,自然會到達平靜的境界。

而念頭呢?其實它一直都在,只是可以和平共處罷了!作者對於這樣的狀況給了結論:我們會有許多負面的念頭與感覺,但我們是可以與之和平共存的,並不需要刻意的用正面想法來取代它,甚至是驅逐它。

結語

人們因為害怕「不明確」這件事,所以透過「訂目標」來讓自己有個明確的方向。

正面思考中毒的人會咬住目標不放,書中舉例 1996 年聖母峰事件,登山者通常很執著於登頂的目標,也正向的覺得自己做得到,以致於誤判情勢造成山難事件的發生。

如何學習不要過度執著於目標呢?作者提到我們需要的是培養對人生不確定性的耐受力,能接受生活裡的不確定,就越不會因為想要獲取確定的而汲汲營營地想要掌握未來。

翻完了這本書,發現作者要表達的並不是要人不用正面,更不是讓自己沈溺在負面裡,而是在人生前進的路上,要依循著「中庸」原則,不要用力的、過度的追求快樂或安全感。

就像妹子同事,也許她就是適合過著日子一成不變的受薪者的生態,如果不要勉強自己正面積極的追求財富自由、時間自主的職涯,接受自己並不具有創業家思維與格局的事實,學會與自己的懶散拖延的習性共處,也許她會發現,哪怕是去餐廳端盤子、去工廠當女工,日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人生就是這麼簡單平凡的一回事。

重點摘錄

  • 急於追求快樂反而得不到快樂
    1. 逆向法則:太想做,反而做不到
    2. 逆向努力法:從人生的不快樂與未知找到安全感
  • 斯多噶哲學:面對最壞的情況,從中發覺事情其實沒那麼糟
  • 人生真正的壞界並非「快樂」而是「平靜」
  • 不要太執著於目標,要培養對不確定性的耐受力
  • 人的內在與外在的分裂,來自「尚未整合」的自己
  • 人生的安全感,建構於不安全感之中
  • 面對最壞的情況,發覺心裡的不安並接受失敗

訂閱闆娘電子報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我將與你分享這一週生活的美好,同時提供本週精選文章連結,讓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更快地找到主流文章傳送門。也可以追蹤我的粉絲專頁及 Instagram 接收最新動態。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