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咖啡館》釐清自己的存在目的,現在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約翰是個事業有成的企業主管,總是疲於奔命的他,開始對人生起了疑惑。每天在辦公室耗掉十小時,就是為了升遷;而升遷的結果,卻是要在另一間辦公室埋首十二個小時。

「難道人生就別無選擇了嗎?」約翰問自己。

他決定讓自己放個假,沒想到卻迷了路,來到一家叫做「你為什麼在這裡?」的咖啡館。又累又餓的約翰拿起菜單,發現上面寫了三個問題,故事就由約翰與女侍凱西、老闆麥克和熟客安的對話下展開……

三個問題分別是:

  • 你為什麼在這裡?
  • 你害怕死亡嗎?
  • 你實現自我了嗎?

衍生的問題有:我們的存在目的是什麼?這一生想要追求的又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花這麼多時間準備,期待在未來實現夢想,而不是現在就開始做我們想做的事呢?…

生命咖啡館》這本書,提供了一些觀點,引導我們跳脫既有的框架來思考。

人生公式與實現自我

李惠貞在《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新書分享會上提到,多數人心裡有個既定的公式:「念書 → 考上好學校 → 找到(高薪/穩定)工作 → 賺錢 → 退休」。她說像念書是為了找到好工作的公式必須要捨棄,因為那會使人動彈不得,且因此衍生出焦慮與茫然。

同樣的,在我們離開社會進入職場之後,心裡也有另一套公式:「找到(高薪/穩定)工作 → 升遷/加薪 → 加班 → 再升遷/加薪 → 退休」,工作就是為了升遷與加薪,直到退休。然後呢?既定的公式跟我們說:「退休後就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了。」然而,真能如此嗎?

綠蠵龜的故事

我很喜歡書裡關於綠蠵龜的故事。一名潛水者在海裡看見一隻游行緩慢的綠蠵龜,牠在珊瑚礁岩之間游動,潛水者觀察牠一陣子,等牠朝海中央游去時,尾隨其後。過了一陣子,潛水者發現,穿著蛙鞋且始終游動的他竟跟不上那隻綠蠵龜。這是為什麼呢?

經過了多次的跟蹤、研究之後,潛水者終於了解,綠蠵龜是配合著大海的律動在前進的。每當有一波浪潮沖向海岸,迎面打向綠蠵龜時,牠就會隨著浪花浮起來,然後稍微拍動四肢,以維持身體的平衡。當波浪往後退回大海時,牠則會拍動得快一點,這樣就能充分運用海浪的律動力量,來加強自己的速度。

潛水者說:「綠蠵龜不和海浪搏鬥,而是利用海浪的力量。我之所以跟不上牠,是因為我不理會水流的方向,一直都在拍打水面想要往前進。剛開始我還能跟得上牠,有時甚至得放慢一點速度。然而,當我越是跟迎面而來的水流搏鬥,我就變得越來越疲憊了。當浪潮往外沖刷時,我已沒有力氣來善用海浪的力量。隨著浪潮沖進沖出,我越來越精疲力竭。而綠蠵龜則依然完美無缺地配合著海洋的律動在前進,這是牠為什麼會游得比我快的真正原因。」

綠蠵龜的故事教導了我們——如果我們不能和自己想做的事齊頭並進,就會在許多事情上浪費無謂的精力。等到有機會可以做想做的事時,或許已經沒有力量或時間來完成了。

如果我們想做的事情是環遊世界,退休後的我們可能存夠了旅費,也有足夠的假期遊玩,但三高的體況與老邁的體力可能無法支撐我們進行長時間的旅行。

又或者我們追求高薪是為了給家人富裕無虞的經濟環境,給孩子更好的起跑點,讓家庭與親子關係更和諧融洽,但當我們終於掙脫加班的輪迴時,卻發現家人與孩子都早已習慣沒有我們的陪伴,並有了自己的生活重心,不再依賴我們。

在我們的生命裡,迎面而來的浪潮就是許多想要消耗我們能量的各種人事物,像是電子郵件、應接不暇的各式會議與活動。如果我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要減少注意力在這些事情上,把精力放在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自我的人事物上。

自己的存在目的

我們每個人都會受限於當前的經驗與知識。當我們探究自己的存在目的時,最大的侷限往往不在於缺乏資訊,而是自我設限。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時,結果就是從眾地跟著做一般人在做的事。不明究理的存在目的總是迎合其他的目標,像是家人的建議、文化的壓力或世俗的觀點。

多數人的歷程是這樣的,讀書時並不清楚自己想唸什麼,然後選了一個還算喜歡的科系,或比較好找工作的科系,或符合父母師長及其他人期待的科系。畢業後開始工作,專注於升遷加薪,追求賺更多的錢或更高尚的職銜,日子越來越忙碌,也總是一成不變,期許著有足夠的金錢可以讓自己在退休後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個人一旦明白自己置身何處、為何存在,找到賴以生存的理由與目的、就會想去實現自我、達成理想。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為何存在,他會去做任何他想做的事,去實現他的存在目的。比如存在目的是幫助他人。他可以行醫或成立救濟中心,或者當一名會計師,幫助人們解決稅務的問題。

現在就做想做的事

在商業行銷上,只要能有效地鎮定人們的恐懼,或是滿足欲望,只要切入需求,就能讓人們買人特定的物品或服務。這些行銷策略的目的,就是要讓人相信,只要擁有某種商品或服務,人生就可以更圓滿。更可怕的是,他們會傳遞某種訊息——只要擁有這些商品或服務,人生才是成功的;要是沒有這些商品或服務,人生就是有缺陷的。

為什麼多數人總是在努力工作賺錢,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其中的緣由就是,我們會不小心將那些行銷策略信以為真,認為人生的快樂與成功是隱藏在那些商品與服務之中,我們為了保有經濟能力,選擇做能賺錢的事,而非自己想要做的事。

棘手的是,那樣的工作可能無法為我們帶來成就感,而我們又為了工作耗費大半的時間,於是更顯得虛度人生。為了補償自己沒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或犒賞自己每天辛苦的工作,我們會去買更多的商品及服務,期盼為生活注入充實感。遺憾的是,我們買的越多,要付的帳單就越多,然後就得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賺錢上,形成的循環就是——人們長久不停地工作,或是在無法實現存在目的的人事物上消耗精力,又展望未來可以不用工作,隨心地做著自己想要做的事。

那麼,我們要如何從現在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呢?這就留給各位從閱讀中思考吧!

觀點與想法

我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書,老人問男孩:「你為什麼會想要當個牧羊人?」男孩說:「因爲我想要旅行。」

老人指著廣場一角,那裡有一位麵包師傅正站在自家商店櫥窗邊。老人說:「在他年幼時,他也渴望去旅行,但他決定先買間麵包店,攢些錢在身邊。這樣等到他年老時,就有能力四處旅行,在不同的國家生活。他從來不明白,人類在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其實都有能力去完成他們的夢想。」

「 他曾經想過去當個牧羊人,不過,麵包師傅的地位比牧羊人要來得高。麵包師傅有自己的房屋,而牧羊人卻只能睡在野外。每個父母都比較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嫁給麵包師傅,而不是牧羊人。到頭來,別人怎麼想就會變得比自己的天命重要。」

《生命咖啡館》提到的存在目的,與《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提到的天命有異曲同工之妙。做自己天命的事,不見得輕鬆,甚至困難重重,但我們還是會繼續去做,因為那是自己的存在目的,即便是困難的事也是在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

看看我們身邊那些做著他們喜歡做的事的人,他們總是神采奕奕、樂觀積極且樂於學習及勇於接受挑戰,這樣的特質會讓人們希望他們可以加入陣容,也總是很巧合地得到許多幫助,這正好應驗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說的:「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人生的成功與否,向來只有自己能夠決定。我們就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生命咖啡館》推藨給你。

一個人是否圓滿成功,應該是由自己決定,而不是由別人來告訴我們。

生命咖啡館

訂閱電子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闆娘電子報,我將不定時與你分享生活中的觀察與閱讀追劇時的體悟,這是專屬電子報訂閱者們的內容(發信頻率一週至多一篇)。偶爾會提供熱門文章連結,方便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更快找到文章傳送門。

註:歡迎追蹤 FB 及 IG 接收最新動態,我也會在 Threads 上分享閱讀摘要。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