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公開寫讀書心得?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公開寫作至今已有三年,透過文章的連結,與一些讀友有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互動,這些互動大多由提問開始,問題涉及閱讀、工作、感情…等,最大宗的是關於閱讀、寫作與自媒體經營這三大區塊。這篇文章就來回答提問率最高的:為什麼要公開寫讀書心得?

為什麼公開寫讀書心得?

公開寫讀書心得

寫讀書心得的好處很多,最直接的好處是幫助閱讀理解,但為什麼要公開寫作呢?很簡單的,因為我開始了所謂的「自媒體經營」。

前些年健康情況亮起了紅燈,跟公司請了長假,調養生息。那時在書店巧遇《暢玩一人公司》1這本書,便依樣畫葫蘆的啟動自媒體經營。我啥都沒多想的架了網站,卻發現最重要的寫作主題還沒擬定。

要寫些什麼好呢?《暢玩一人公司》說,寫你的專業。休養生息中的我最需要的就是與本業保留一點距離,留點時空讓積累多年的壓力得以抒洩。專業不寫,那就從興趣著手吧!

那時 Covid-19 已在國外傳出災情,台灣剛進入口罩不好買的階段,美食或旅遊的主題受到疫情波及,不列入選項。精油呢?我超愛的,但精油多屬科普文,感覺不像寫作,倒像是資訊彙整,不宜當作寫作主題。

最後來到了追劇與閱讀這兩項興趣,一不擔心疫情波及,二不用東奔西跑,三投入成本比美食、旅遊及精油低廉,於是促成了我公開寫讀書心得的緣起。

沒架站公開寫作前,讀書心得是陌生的寫作領域,初期的文章超像書籍摘錄,稱不上是心得。回想那時菜菜的心得文怎敢公開發表呢?大概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吧!

有道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上手」,隨著一篇篇讀書心得產出,我的閱讀能力變強了,寫心得的技巧也漸趨成熟。當出版社聯繫贈書邀稿合作時,一度以為寫讀書心得能將「Summer」這個名號推向某個里程碑。

探究裉源

已有讀友發現,我這陣子很少更新讀書心得,除了工作上的幾個專案佔據了大多的時間與精力之外,讀物選擇以小說居多,像是《失物之書2、《偷書賊3、《紙花女子》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5、 《52赫茲的鯨魚們6 、《流浪的月》7…等,有輕薄好讀的,也有厚重猶如磚頭的。

小說心得不好寫,所以沒什麼心得文,但這只是斷更的表象。探究根源,真正的原因在於:我不快樂了。為什麼不快樂?一時說不上來。再想想,與其說是不快樂,不如說是空渺虛無。

閱讀不是會讓人心靈更充實嗎?為什麼會覺得空虛?原來我陷入了為寫而讀的泥沼。看似讀了很多書,也流暢地寫了一篇又一篇的讀書心得,但認真咀嚼心得裡的文字,卻覺空洞,少了點什麼。而曾讀過的書,似乎只在腦海裡留下模糊的印象,內容未能佇足於心上。

「野人讀冊店」店長小虹介紹《紙花女子》時說:「這本書要有些生命閱歷的人才看得懂。」書已完讀,是讀懂的,卻又無法透過文字說出個所以然來。我猶如被沖上岸的魚,在浪潮一波波的浸潤裡,未見乾枯卻近竭渴。

我想找到那個曾沈浸在閱讀喜悅中的我,於是決定捥拒有助社群流量的出版社贈書活動,重拾架上被冷落的散文小說。也想拋去慣用的高效閱讀技巧,回到細讀慢讀的節奏,游移在文字構築的境界,感受文字的美。

是的,文字的美。自媒體當道的世代,許多教導寫作及 SEO 的大神們總說,要寫白話的、寫普羅大眾看得懂的,別咬文嚼字、別掉書袋、別出現多餘的形容詞。我曾一度認同,卻又狐疑了起來。閱讀之所以是場饗宴,正因為文字的美呀!我估摸著,這大許是感覺空虛的關鍵吧!

總而言之,近日心得文少產,最直接因素是讀的書多是不好寫心得的小說(是寫心得,不是寫劇情)。這些文學類小說、厚重的磚頭書,不宜套用高效閱讀的技巧,雖讀得慢,卻讓人更怡然自得。

結語

《讀》8作者金英夏說,如果閱讀與寫作只能二選一,他會選閱讀,那麼你呢?我以為自己跟金英夏一樣,會選擇閱讀。

閱讀小說時,我們理性的預測故事的情節,揣測作家的意圖,把人物性格與我們現實中所熟知的某個人進行比較。另一方面,我們的感性會對美麗的文字嘆服,對人物產生共鳴,也會對主角身處的苦難感到心痛。

年初重讀《每一天的覺醒》9時,有句話憾動了我:「為了書寫,我必須活過,讓我收集並分享自己在生命歷程中遇見的靜默老師們。 」,多麼具有啟發性又有生命力的一段話呀,言簡意賅的揭露我心底深層的渴望。

為什麼寫讀書心得?即便只是寫讀書心得,如若沒有活過,又如何有所感受呢?如若沒有蛻變成長,如何分享改變經歷呢?狀似簡單的讀書心得書寫,讓我的生命與外在的世界更加的接近,也讓我更認識了自己。

為什麼要公開寫讀書心得?透過公開寫作,我與你之間得以有所連結,那瞬間的互動火花,能更加豐富你我的生命。所以,我還是會持續地公開寫作,不只寫讀書心得,也會分享自己在生命歷程中遇見的靜默老師們。為了看見這群靜默老師,我必須活過。

《卡片盒筆記》10作者申克・艾倫斯鼓勵讀者要投入寫作,他說:「 全力專注在寫作上,並不意味著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去書寫,犧牲了其他的事。專注於寫作上也不是指我們減少閱讀的份量,因為閱讀才是寫作素材的最重要來源。 」

讓我們一起寫作吧!

後記

寫到這兒,對於前述提及的不快樂,可以更具體的描繪了。那個不快樂,源於壓力,來自「自媒體經營」。事情一旦摻入了「經營」,就失去了純粹。

在自媒體「經營」的著眼點下,我所關注的焦點由閱讀寫作的心流,晃蕩到增加流量、提高觸及率與如何變現的鑽研裡。曾經因為閱讀而產出的寫作,不知不覺間幻變為了更新貼文而閱讀寫作,為了被更多人看見,矯情地與烏合之眾社交應對著,內向高敏的我因此覺得既疲又累。

我想起沒有閱讀習慣的朋友們,閱讀對他們來說似乎有種某種看不見的壓力感,彷彿回到學生時期上考場般的正襟危坐、嚴肅以待。

為了解決工作、情感或生活各層面的閱讀,他們嘗試拿起了書,帶著目的閱讀。當閱讀與解決問題牽連一起時,無形的壓力更難以甩擺鬆開。在字裡行間快速尋求解答的冀盼,讓閱讀難以愉悅,更別說咀嚼文字需要更高度的專注力,而專注力正是這世代的逐漸遁世的珍寶。

放下「經營」的想法,回到純粹的分享,捨棄某些執念,讓自己親近快樂。這是我的 2023 復盤,也是對 2024 的展望。

📣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 👉 連結

  1. 暢玩一人公司》,于為暢著,遠流出版 ↩︎
  2. 失物之書》, 約翰.康納利著,謝靜雯譯,麥田出版 ↩︎
  3. 偷書賊》, 馬格斯.朱薩克著,呂玉嬋譯,木馬文化 ↩︎
  4. 紙花女子》,多那托.卡瑞西著, 梁若瑜譯,春天出版 ↩︎
  5.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著, 尉遲秀譯,皇冠文化 ↩︎
  6. 52赫茲的鯨魚們》,町田苑香著,王蘊潔,春天出版 ↩︎
  7. 流浪的月》, 凪良汐著,王華懋,悅知文化 ↩︎
  8. 》,金英夏著,盧鴻金譯,漫遊者文化 ↩︎
  9. 每一天的覺醒》,馬克・尼波著,蔡世偉譯,木馬文化 ↩︎
  10. 卡片盒筆記》,申克・艾倫斯著, 吳琪仁譯,遠流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