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源自「德州媽媽沒有崩潰」的 #後悔生小孩怎麼辦 的討論,引發不少媽媽真誠告解,也掀起了一陣撻伐輿論。
失去自我的媽媽
PTT 上的有則貼文,發文者說她覺得她不幸福、不快樂,自我空間都被孩子佔據了,所幸孩子現在長大去上學了,她才有跟自己對話的時間。

看完貼文內容後,真心疼惜這位媽媽,覺得這位媽媽並不是如她所言般的不愛女兒。能持續八年以上的愛,沒有真心做為基礎,是無法做到的。
那麼,這位媽媽為什麼會覺得她不愛女兒,跟女兒的互動是演戲呢?答案在一開頭的文字已經揭露,「多了很多跟自己對話的時間」這句話正是答案關鍵。
這位媽媽找不到自我,沒有自我的人生旅程,猶如沒有方向的旅程一樣,不知自己要去哪兒、想去哪兒,只能依循著外部的推力與拉力,被動的走著。
此時的她,因為有了自我對話的時間,才發現原來有「自我」這個人的存在,而這個人在過去並沒有出場的機會,因為舞台上的主角是女兒,她只是個配合演出親情大戲的配角媽媽。埋葬「自我」多年的她,在甦醒之後,否認了愛這件事。
第三者介入兩人世界
《這不是教養書》作者岑永康在直播中說,他沒有生小孩的念頭,覺得兩人世界挺好,幹嘛生個孩子來插花。張佩珊與他初交往時,得知岑永康的這個念頭,喜歡小孩也一定要生小孩的她說:「如果你不生小孩,那我們就沒有必要繼續交往了。」。
二位主播在交往時就溝通好許多共識,婚後便沒有避孕,結婚週年日那天,大女兒便來報到。張珮珊出月子後,很快的懷上老二。
岑永康說:「婚後的前四年,完全是在追趕跑跳碰裡度過的,沒有什麼自我時間或兩人世界,甚至連去想這件事的念頭都沒有,睜眼醒來就是追趕跑跳碰,就這樣過了婚後的前四年。」
孩子如婚前岑永康所預期的,就是來打擾兩人世界的,但他並不後悔,也珍惜想念那段時光。隨著孩子長大,目前空巢期的二位主播,多的是兩人世界的時間。
我想,這個不後悔來自於,生孩子最後是自己點頭同意的決定,既是自己的決定,何來後悔之說。
人生角色的妥協
世上的事情分二類,一是關我屁事,另一具是關你屁事。人常常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拼命出主意。以生孩子這件事來說,「文案的美」林總也曾在臉書貼文上說,母親鼓吹他生老三,還說孩子會自己帶財來,不用擔心養不起。
除了親友的關心之外,更大的緊箍咒,是來自世俗的傳統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便是最常見的一大咒,更難搞的大魔王則是「理所當然」這四個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後生兒育女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你為什麼不生?
於是,生兒育女這件事,不見得是自己作主決定的事,而是就這麼莫名奇妙的當了爸媽。
有了孩子,很多事就不能順心而為,最明顯的變化是:連睡的基本生理需求都難以被滿足。接下來是一連串的教養與照護,為了扮演好為人父母的這個角色,無論是爹或娘,都必須有所妥協,只是妥協內容與讓步空間有所不同而已。
PTT 貼文中的媽媽,她除了扮演好媽媽的角色,也扮演了妻子的角色,在相夫教子這件事上,她做的極為完美。唯獨缺少的是自己,這正是她人生角色中的妥協。
時光倒流
很多已婚婦女都說,若時光倒流,她會選擇單身。她是不愛她的伴侶嗎?我想未必,就算生活的磨擦耗去了愛意,披上白紗的那一刻,多半女子是幸福開心的。
兩個人透過婚姻,形塑的不只是一段夫妻關係而已,姑嫂婆媳、妯娌鄰里,都是新的關係,女子如此,男人亦是。只是傳統的觀念上,男方去配合適應女方家庭的,仍是偏向少數。
不只已婚婦女會想回到單身。一個極愛家疼老婆寵小孩的男子也曾在酒過三巡後說:「如果時光倒流,我不會選擇婚姻,更不會生小孩。」他不是不愛老婆小孩,只是從當初結婚的決定,就不是他自己心之所嚮的。
後悔結婚、後悔生小孩…,無論後悔的是什麼,都不見得能與「不愛」扯上連結。
結語
茫然迷惘的時候,思考要回到核心根本。核心是一個人前進的路標,不論外在環境或自我評價中有多少的聲音,回歸核心,就可以找到人生當下的答案。
自我,正是人生的核心。在人生各項角色中,有些角色不是我們能挑選的,有些角色只是時候到了就這麼扮演起來,當中產生的矛盾,就是做自己與愛他人的平衡。
人生很長,偶爾做自己為主、偶爾愛他人為要,都是天秤的平衡。沒有對錯,只有取捨。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