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洲大停電與《零日風暴》,重新看見《生存家族》的預言力

by 夏離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2 minutes read

——一場停電如何揭露現代人的科技依賴?

昨晚滑 Threads 時,才知道西班牙與葡萄牙大規模停電的新聞。據傳有數千萬人陷入黑暗,地鐵停駛、超商無法結帳、手機失聯,連國際比賽也被迫中止。城市的節奏,彷彿瞬間被拔掉插頭。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聽說大規模斷線的混亂場景。我想起之前一位住在加拿大的朋友曾傳訊說:「加拿大的網路公司大當機,就像台灣的中華電信斷網,超過 18 小時還沒修好。今天沒現金的都 GG 了。」當時也因為不能提款、不能刷卡,很多人連一杯咖啡都買不到。

加拿大朋友訊息對話截圖,提及網路中斷超過18小時
加拿大朋友分享的訊息截圖:網路中斷超過18小時,出門改去公園看書。

( 對話截圖 )

加拿大網路中斷導致無法提款與刷卡的對話紀錄截圖
網路中斷導致無法提領現金與刷卡的狀況,現金不足的人被戲稱 GG。

《零日風暴》:駭客時代的系統性惡夢

歐洲停電新聞一方面讓人感受到生活的不便,另一方面也引發了更深層的聯想。當時有部分媒體懷疑這起停電事件可能與駭客攻擊有關,雖然官方尚未證實,但我直覺想到不久前才看過的影集《零日風暴》。

由勞勃・迪尼洛主演的這部影集,以駭客癱瘓美國電網為開場,瞬間造成多人死傷與巨額財務損失,整座城市陷入恐慌與混亂。當時看劇時感到震撼,沒想到類似場景竟在新聞裡出現。

如果說影集《零日風暴》呈現的是系統層級的惡夢,那電影《生存家族》描繪的,則是生活細節層層崩塌後的庶民圖像。前者讓人理解基礎建設的脆弱,後者提醒我們:當科技崩塌時,真正困住我們的,也許是失去基本能力的人心。

《生存家族》是部怎樣的電影呢?

生存家族電影劇照,一家四口推著腳踏車走在高速公路上
《生存家族》劇照:一家四口在無電的城市中展開求生之旅

從《生存家族》看見生活的另一面

那是 2017 年上映,由矢口史靖執導的日本災難喜劇片。乍看是部家庭片,實則是一場貼近現實的末日寓言。

故事設定在東京某日突然全面停電,電力、瓦斯、水源通通中斷,甚至連汽車電瓶、時鐘電池都失效。主角鈴木一家——上班族爸爸、家庭主婦媽媽、大學生兒子與高中生女兒——在無法生存的都市中,展開一場橫跨日本、逃往鹿兒島老家的求生之旅。

最初,是便利商店被一掃而空;接著是交通癱瘓、物資短缺。電影用貼近生活的細節,描寫災難中人們的慌亂與轉變,也讓我們看到,家庭的連結原來如此薄弱——但也正是危機逼出了親情之間真正的靠近。

當便利不再,我們還剩下什麼?

其中不少橋段讓人覺得好笑,卻又啟人深思:媽媽用主婦經驗殺價買到物資;女兒丟掉假睫毛;兒子放下手機;爸爸最終也捨得拿下假髮。最經典的一幕,是一位男子想用金錶換米,被米店老闆娘一語道破:「勞力士又怎樣?能吃嗎?」

從不能刷卡、只能付現開始,漸漸進入以物易物,最後回歸到最原始的求生能力。電影其實問的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如果有一天,便利不再,你還剩下什麼?

我印象最深的,是父親的角色。原本在家庭中存在感微弱的他,在災難中逐漸成為家人的依靠。這不只是個人角色的轉變,更是對現代家庭中「情感缺席」的隱喻:在沒事的日子裡,我們是否早已習慣彼此不在?

劇情後段有一場隧道戲,我不想爆雷,但那段其實在說:「你以為的缺點,可能正是讓你活下來的關鍵。」

文明崩塌時,我們還有什麼能力?

據說這部片的靈感來自 2003 年北美大停電,導演將一場現實災難轉化為一段家庭冒險,也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對電力與科技的依賴。回到台灣,還記得 2021 年的 513 全台大停電嗎?同一時間,中部地區正處於供五停二的限水狀態中,不少人在那一天裡體驗到停電缺水的日子,短短不到一天,已讓人深感不便。

如今歐洲電力危機上演,我們更該問問自己:我們真的準備好面對生活中任何一個「斷開連結」的瞬間嗎?

科技究竟帶來了什麼?

另一發人省思的是,科技的便利究竟為人們帶來了什麼?

我偶爾在外用餐時,總能觀察到一種情形,看起來像是夫妻或情侶的組合,在用餐時間各自面前都擺放了自己的手機、追著自己的劇,或者滑手機,這樣的情形在有青少年的家庭組合裡更是常見的狀態。

科技究竟是來自人性,還是科技取代的人性?電影提供另一個視野讓我們思索人生,但不代表《生存家族》是在諷喻科技的進步。

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對人類的重要性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但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平衡,並思考在追求世俗既定的價值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電影一開始,主角一家人嫌媽媽娘家寄來的漁產與蔬菜麻煩,到了最後,卻開始珍惜這些資源,自行準備便當上班——那是導演安插的價值觀轉折,也是整部片的伏筆與解答。

後記|科技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怎麼共處

科技本身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怎麼與它共處。

《生存家族》不是反科技的電影,而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看,當萬物斷電後,是否還能回到人與人之間的光。

《零日風暴》則像是一種警示。當停電不再只是意外或天災,而可能來自人為操控、惡意入侵,我們是否足夠警覺?我們的電力、通訊、金融與醫療體系,真的準備好面對下一場「被關掉的世界」嗎?

這些問題,不見得此刻就需要答案,但它們值得被提出、被討論,也許更值得被預演。

如果有一天醒來,手機沒訊號、提款機無法領錢、信用卡不能刷、Uber Eats送不來早餐,你會怎麼辦?你會去哪裡?你,會找誰?

也許,我們真正該準備的,是回到沒有答案的日子裡,還能彼此依靠。

👀 延伸閱讀

🎬 電影《浩劫重生》時間無聲無息,更要正視它的存在
在無人島上,主角學會與孤獨共處,重新定義了時間與生活的價值。這部電影讓我們思考,在失去一切後,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

🎬 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人性的醜陋面:我們能多相信別人?
一部探討現代人對科技依賴與個人隱私的驚悚片,揭示了在數位時代下,我們對他人信任的脆弱性。

🎬 韓劇《金科長》鏡中自我:社會回饋可以決定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
劇中主角在面對職場與道德的抉擇時,展現了人性的多面性,提醒我們在社會壓力下,如何保持自我。

🔄 原文撰於 2022 年,於 2025 年 4 月針對歐洲大停電、資安風險與文明依賴等主題,進行深度修訂與時事擴寫。


當世界斷電,我們還剩下什麼?

有些電影像預言,有些現實比劇情更荒謬。
如果你也在思考「我們是否過度依賴便利」,
歡迎訂閱電子報,一起延續這些討論。

不寄垃圾信,只和你分享值得思考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