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拜託》哥倫比亞大學最受歡迎的社會心理課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 strategy + business 年度最佳商業書、《金融時報》夏日選書
★《哈佛商業評論》《紐約時報》《企業》《商業內幕》專文報導

好好拜託書摘
博客來購書

你是個喜歡幫助別人的人嗎?我猜你是。
你是個害怕或者盡量不去求助別人的人嗎?我猜你是。

你覺得別人遇到困難時,都會自己說出來請託嗎?答案不一定。
但應該有較高比率認為別人有責任說出自己的需求。

你發現矛盾處了嗎? 我們自己不願意去麻煩別人,卻覺得別人會願意拜託他人,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對於去拜託別人、請求他人幫助這件事是有障礙的,一切都是害怕被拒絕的天性的緣故。

書中提到,根據社會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的新發現,大腦處理社交產生的心痛,和處理身體生理上疼痛的方式幾乎一樣。你感受到的心痛,是真的!不是幻覺。

請求協助的要點

如何說動已經很忙的人願意撥出時間與心力來幫助你?有以下要點:

贏得注意

一般人不會關心周遭發生的所有事情,只會專注在與自己有關的事物上。想要別人提供協助,第一步就是要贏得對方注意。

由《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書中最有名的「看不見大猩猩」實驗研究,當人們太專注於特定目標或任務時,有可能出現視而不見的視盲現象,這也是為什麼在繁忙吵雜的大城市環境中,人們比較不會注意到有人需要幫助;反之在較安靜的鄉下地方,人們就顯得熱心助人多了。

我們求助的對象往往是群體中或團隊裡權勢較高、擁有較多資源的人,而這些人也最沒有心力注意是否有人需要幫忙。當你的求助對象是這些較高階的大忙人,更要懂得察言觀色,贏得他們的注意力。

清楚表明你需要幫忙

別人不會讀心術,如果你需要別人幫忙,不僅要贏得對方注意,還要讓對方相信你真的需要幫助。

有時候人們沒有伸出援手,是因為抑制效應 (audience inhibition) 的影響,也就是我們都怕在他人面前顯得很愚蠢,尤其在公共場合會因為尷尬或害羞而不敢挺身而出。

抑制效應指出,潛在的協助者會面臨二種壓力,一種是擔心自己誤判情勢,救援錯誤會很丟臉;另一種是擔心自己貿然協助會冒犯對方。

讓對方說願意,擔起責任幫助你

責任分散效應指出,旁觀的人越多,在場出手相助的可能性越低。 因為當有其他人在場時,人們會覺得自己的責任減輕,就會想靜觀其變,想著其他人可能會給予幫助。

像是發群組電郵向眾人求助,就容易出現責任分散效應,收到信的人會想:為什麼是我要幫你?你到底還請了多少人幫忙你?…

請求協助時,清楚表明你需要對方給予什麼協助,和非他不可的原因,才能讓對方願意負起協助責任。最適當的請求方式是直接詢問,其次才是個別發出求助訊息。

合理的提出請求,別人才能有效協助

每個人都有自己忙碌的事項,想要提高求助成功率,有以下三個原則:

  1. 說清楚需要什麼幫助,對方需要做什麼或付出什麼 模糊的請求會讓對方擔心萬一你提出很大的要求,對他會造成壓力。盡量不要只問:「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
     
  2. 合理的求助事項 提出的要求是對方能力所及、可提供的協助。
     
  3. 保持開放心態 不執著對方是否達到你最初提出的請求,而是著重於在接受協助後,對彼此關係的助益。
     

七種溝通地雷

一、適可而止的同理心

激發適度同理心是取得協助的有效方法,但過度使用這個方式反而會造成同理心疲乏,比如:公益團體或非營利組織就很常用弱勢族群很可憐來激發你的同理心,進而要求你伸出援手。

二、少道歉,多感謝

過多的道歉不僅無法讓人感受到歉意,反而會感到一股不得不幫忙的壓力,拉開了彼此間的距離。

???? 開場地雷:真的很不好意思

三、少說「我」,多在意別人的感受

請求協助時太急著表明自己,就會把焦點轉移到自己身上,而非提供協助的對方。避免說:

  • 我真的不想要麻煩你…
  • 我通常不是那種會請別人幫忙的人…
  • 我要是有選擇,也不會來麻煩你…

四、不去強調對方有多熱心,太刻意只會討人厭

助人會讓人快樂,但不用一直提醒對方幫助你是多麼有意義的事,這樣的強調會讓人感受你有明顯的操控意圖。哪些句子會有這個反效果?

  • 你能一起來嗎?你一定會喜歡的,超有趣。
  • 可以來修車廠接我嗎?好久沒見了,一起去兜風吧!

五、別再說只是幫個小忙

為了降低自己的心理壓力,會想強調這件事不會造成對方任何的不便,但這樣的說詞會淡化對方的付出,顯示這個協助微不足道,不僅降低對方提供協助的正向觀感,還低估了對方的付出,傷及彼此間的感情。

  • 你可以幫我拿過去嗎?就在你回家路上,剛好順路。
  • 你先幫我查一下,這花不了你幾分鐘時間。
  • 資料我弄丟了,你有存檔的習慣,再傳給我一次。

???? 開場地雷:請你幫個小忙

六、求助時別提醒別人欠你人情,沒人喜歡被指使

互惠原則用的好,確實有可能爭取到協助,但有時候卻會讓對方感到被控制。過度強調互惠原則,將不利於人際關係,也會讓對方感覺提供協助似乎有交易意圖。

???? 開場地雷:你幫我,我也會幫你

七、表達有意義的感謝,不要只談自己

我們都知道,在接受他人幫助時,要表達感謝,但很少人真的知道如何表達有意義的感謝。我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太看重自己的感受,只顧著說自己是多麼幸運、如何從對方的幫助中受益…等等,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幫助你的那個人身上。

幫忙你的人會想看到你開心,但幫忙你的動機,是因為他想要發揮助人者的特質。多讚美對方提供的協助!大多數人提供協助,是跟人的人格特質有關,以及他們想活出自己的價值與意義,更不可否認的是,想要得到讚賞,受人敬佩。

提升一個人的助人動機

強化內團體意識

內團結意識就是,人會在內團體中定位自己,彼如女性會想幫助女性,以促進整體女性在社會地位上的發展;或外籍勞工對於自己的同胞,會更願意提供協助。

我們都偏好幫助自己人,願意為家人、朋友付出心力,因此請求協助時,要讓人把你當作自己人。如何讓人把你當自己人呢?

  • 建立共同目標
  • 找出共同敵人
  • 強調彼此的共通點

營造身份認同與內在動機

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獨特地位,看到自己樂於助人的正向特質及良好的內在動機,而樂於助人的特質更可以增強對方的自我認知,展現他的慷慨、無私或有才能

讓對方體認到自己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增強助人的效能感

讓對方用他的方式提供協助,讓他看到因他的付出而產生的實際效果,會讓對方覺得幫這個忙很值得或很有意義。

人的本質上都希望自己是有用的人,當他確定自己可以幫上忙,再次幫忙的機率就會提高,而提供幫助而產生的實際效果,也會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影響力。

如何在你目前的工作與人際關係中運用好好拜託呢?

工作上

  • 提升於夥伴間的內團隊意識,更有利於工作的安排與搭配。
     
  • 透過建立對方的正向身份認同來交辦任務,比如強調對方的細心,更能駕馭任務。
     
  • 知道某位同事是很細心負責的人,可以在指派工作給他的時候,強調這件事只有細心的他才能做好
     
  • 適當的向下求助,讓夥伴覺得自己有價值。
     

生活中

  • 要麻煩別人時,說清楚對方該怎麼幫你。有時候很委婉的請求協助,對方反而不確定能否幫上忙,或要幫什麼忙。
     
  • 適時的回饋進度給對方,讓他們確信知道自己最終有幫的上忙。
     
  • 讓對方選擇幫忙的方式,我可能希望對方幫忙打一通電話,但我尊重他最後的方式,比如傳訊息。
     

大多數人都樂於相助,不會因為你需要幫助就看不起你,只要適切地給予正向刺激,助人者通常都能感覺到美好而愉快。最有效請求他人協助的方法,就是激發對方的內在動機。

???? 書中提出的方法,你如何應用於目前的工作或人際關係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