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習自我覺察,開展專屬自己的人生旅程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封面上寫著:「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她也在書裡說,不要全然相信一個人所說的,包括她說的話。

那麼,在充滿未知的人生旅程裡我們可以相信誰?

盡信書不如無書

在與人探討關於閱讀話題時,有人曾以「盡信書不如無書」來表達不需要過於熱衷閱讀。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語出《孟子.盡心篇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他認為《尚書.武成》篇記載周武王伐紂的過程不全然正確。

在《尚書.武成》中,寫著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的慘烈,甚至是「血流漂杵」的狀況。但孟子覺得商紂不仁,至仁的周武王對抗他,應該是順應民心、仁者無敵的局面,怎會有如此慘烈的戰況。於是說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話,意指史書文獻不可全然相信。

對於《尚書.武成》記載的牧野之戰戰況,子貢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說,紂王是不好,但或許沒有像大家所講的那樣壞,所以君子要小心不要變成眾矢之的,否則所有的壞事都會歸咎到他身上。

孟子與子貢,同是史上有名的學者文人,對於《尚書.武成》中的牧野之戰就有不同的看法,可見真實的真相其實是撲朔迷離的,特別是歷史。在閱讀史書時,更要戒之慎之。

而從孟子與子貢的言論也可以看出,同樣是面對商紂不仁之事,延伸到國家大事的層面上,二人就有不同的見解。誰是誰非呢?

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我們習慣用二分法來看待人事物及下結論,世上的事並不是全然的非黑即白,不僅有灰色地帶,甚至可以找出其他論點。

人生旅程也是一樣,別人走的路程不見得適合我們,要不要跟著一起那樣做,我們都擁有選擇與回應的能力。

舉例來說,巧倫與麗華都沒有駕馭交通工具的能力,有時她們會需要送小孩去學琴。巧倫會帶著孩子走路前去,在路途中母女還可以聊聊天,把小孩送到音樂教室後,她再快走步行回家整理家務,當路程只有她一人時,她會加快腳步,一來縮短路程時間,二來也當作快走運動。

麗華的接送方式則不同,她直接叫 Uber,先把小孩送到音樂教室再原車折返。有時麗華會和老師打個招呼,只要稍有擔擱,會跟司機說她會線上加小費。透過 Uber 接送,麗華省了步行的時間,可以做其他安排。

無論是哪個模式,都各有優劣,誰的方法比較好呢?用錢買時間是一個方式,換個角度看待來回路程也是個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就好。

一定要閱讀嗎?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有人以「盡信書不如無書」來表達不需要過於熱衷閱讀。

學習的管道有很多,閱讀只是其中之一。書本的內容都全然正確嗎?並不見得。只是一般說來,紙本書的可信度會比網路文章來得準確,網路文章錯了,下架就可以,紙本書則不同。

紙本書要經歷撰文、編輯、排版到印刷一連串的流程才能產生一本書,無論是時間成本或製作成本,都比網路文章高許多。至於是否照單全收,則仰賴讀者決定。還記得之前愛莉莎莎的肝膽排石法影片遭蒼藍鴿糾正的事件嗎?愛莉莎莎的親身實驗就是看書學的。

除了閱讀之外,戲劇、電影及其他各類科普節目,都是學習的管道之一。以前家裡有第四台時,國家地理頻道及 Discovery 也是我很喜歡看的頻道,特別是關於動物的節目,看著生動的畫面確實比看書來得有趣多了。

閱讀與其他資訊輸入管道最大的不同,是專注力的投入。以看書籍改編影片與讀原著書籍來說,閱讀需要投入更多的意志,更能帶動思考的啟發。

書籍也相較其他資訊管道更有結構。我們身邊充斥著各類碎片化資訊,加上自媒體興起,很多資訊都不是第一手資訊,而是他人擷取過的。直接閱讀書籍,可以幫助我們吸取較為完整的資訊,屬於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能覺察到自己的收穫。

有人說,他就是不喜歡看書,也有人說,他有文字障礙,一直要他看書,他覺得很痛苦。既然覺得痛苦,何必勉強自己接受呢?找其他管道也是可以的,漫畫、雜誌、動畫、電影、記錄片、有聲書…有太多太多的選項,選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

學習沒有一定的樣貌

曾有個朋友打趣的說:「不讀書的人,連鬼見了都怕。」這是玩笑話,前面我們已經提過學習的方式不一定是閱讀,同時,學習也沒有既定的樣貌。

常聽到一句話:「人在離開校園後就停止學習了。」這話聽來像是真有那麼一回事,但想想也未必如此。一個人沒有刻意將心思放在「學習」這個層面,就代表他是停止學習的嗎?我並不同意。

母親不看書,愛看八點檔灑狗血連續劇,我一直覺得在她身上幾乎看不見「學習」這件事,直到她生病後,我開始學習下廚,在母女互動中,我看見母親的學習。

那天我在川燙雞肉,要熬蟲草雞湯給母親喝。母親在一旁坐鎮指揮,跟我說雞肉啥時下鍋、啥時撈起,當我撈起川燙後的雞肉時,母親接手過來,示範「洗雞肉」動作。

「雞肉下鍋川燙前已經洗淨,為什麼還要再洗一次?」我納悶的問。

母親說,她以前也都這樣,後來看到阿基師說……(以下略),我才發現,原來母親始終沒有脫離學習,只是她的學習領域是我未曾在意的層面。後來我還發現,原來母親閒暇無事時,會自己做簡式芋粿或菜包,不像市面上看到的成品,但也是美味可口,這些都是她看阿基師跟詹姆士學來的。

我工作的職場以年輕人居多,但也不乏年近六十的前輩,甚至有高齡七十以上的老大哥,面對科技的進步,因為工作需求的緣故,他們會學習使用 3C 產品、搞懂 e-mail、視訊會議、線上課程及行動投保這些新科技。

他們下班後的生活可能就只有吃喝玩樂,沒有其他特別的進修活動或閱讀習慣,但他們仍是走在學習的路上。我在他們身上感受到終身學習的氛圍。

結語

那麼,為什麼會有「不讀書的人,連鬼見了都怕。」這類的玩笑話呢?這是因為多數人的學習是有目的的,面對其他無用之用的學習,比如閱讀、攝影、繪畫…,他們會覺得學那些東西沒有用,進而給予否定的評論或駁斥他們的作為。

我在職場帶讀書會時,就有其他聲音說:「與其浪費時間讀那些沒有用的書,不如多看一點商品條款。」他們不明白的是,讀書會的用意不是為了增進業績,是增廣見聞、是向心力凝聚,是同好共好的組織。帶著目的性的前提來看待讀書會,就會覺得讀書是浪費時間的事。

而對於喜歡讀書的人來說,讓他們開心的事被否定了,自然也覺得不愉快,就將那些人列入不學習、不求上進的頑固人士。事實上,他們並不是不學習、不上進的人,只是他們將學習定義在與工作有直接關連的事項上。

不要全然的相信他人,這不代表要否定反駁不同於自己的觀點,也不是凡事都抱著懷疑的態度。而是覺察自己的存在,讓思考啟動,找到適合自己、屬於自己的模式。

保持開放的心,不要排斥其他管道或異於己見的聲音,用寬容理解的心,允許他人與我們的不一樣。我們並非處於「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世界裡,只要自己的選擇不會成為別人的包袱,不會造成他人的困擾,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在的自己。


訂閱電子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我將不定時分享生活中的觀察與閱讀追劇時的體悟,這是專屬電子報訂閱者的內容(發信頻率一週至多一篇)。並提供熱門文章連結,方便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找到文章傳送門。(歡迎追蹤 FB 及 IG 接收最新動態)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

Intuit Mailchi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