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暫停的放空,讓思維跳脫高速運轉的模式 | 立冬二日之隨筆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有時,聽過來人的建議,可以讓我們少走些冤枉路。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的經歷可以套用在我們的人生嗎?

老生常談對初生之犢而言,沒有老生,即便前人留下了常談,牠仍會躍躍欲試,那就讓牠去試吧!

陳腐老套的想法,對於第一次碰到的人來說,既非陳腐也非老套。

《從邊緣到大師》

「反正不會死」,是我在決定豁出去時最後的壁壘。昔日踏入業務界是如此,不將結婚生子當成人生必駐驛點亦是如此。

懷念笑的感覺

那一年,眼見再個把月就要結年度業績了,我離考核的最低門檻還有一大段差距。壓力讓人難以入眠、夜不成寐,沒睡好的我猶如一縷幽魂,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遊盪著。路過書店,想都沒想就走了進去。

主管來電,關心工作狀況,我穿梭在書架間,掃視著架上陳列的書籍,心不在焉的回話。

主管:「都什麼時候了妳還去逛書店,書店裡會有業績嗎?」「嗯。」我回應著,不認同也不反駁的,掛上了電話,我帶回了一本書:帳單日記:中古小姐 X 史丹利的人生實境秀

帳單日記:中古小姐 X 史丹利的人生實境秀
Facebook 筆記:戰利品

這本書在博客來被歸類為華文創作的文學小說,既沒有行銷技巧,也沒有勵志心法,多半是史丹利無厘頭的日記流水帳。之所以帶回它,是因為它是唯一讓我嘴角上揚的一本書。

搞笑界大叔史丹利 VS. 東京時尚敗犬中古小姐
從個性、嗜好、生活習慣、人生態度都處於極端的兩人
進行了一個月總計30天的交換日記
規則就是:列出這一天的消費明細,並且分享這一天所做的事

《帳單日記》

猶如幽魂的我選了一區陳列架,逐一翻著每一本書,只有它能讓我發笑。心頭扛負母親的病情與業績壓力的我,逐漸淡忘笑的感覺,我懷念嘴角上揚的那個我。

跳脫框架的放空

最後,業績考核完成了,出乎意料的,不是低空飛過勉強過關,而是一匹黑馬驍勇的後來追上,名列業績菁英榜中。

我是怎麼做到的?那時的我一頭霧水。只記得當時的我並沒有特別驚喜,只有特別的感恩,認為那是上天對我的垂憐,讓在病塌上的母親免於陷入自責的狀態。

11 年之後,在閱讀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我們的大腦是好逸惡勞的,它總是處於自動駕駛模式中,遇到狀況就會由過往資料庫中搜尋應對策略,其中也包含了跟前輩請益,或倣效他人的成功模式。

問題越是難解,自動駕駛中的大腦不時地切換各個模式,讓全身的神經繃得越緊,心理感受到了壓力,生理則是出現壓力症候群。繼續堅持下去,有時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則讓自己有陷入死胡同的迷茫感。

放空,可以撫平當下的焦燥,也有機會在困局中找到其他的解決方式。《放空的科學》書裡說, 絞盡腦汁時得不到結果,放空大腦或讓大腦神遊時,反而答案自動冒出。因為大腦放空時,並不是真的閒置不動,那時潛意識恣意馳騁,充滿了活動。

當我沈浸在文字帶來的歡笑時,那個磁場拂去了我所散發的愁苦氛圍。病塌上的母親看著我帶著笑意地投入閱讀中,不再憂心女兒的工作,高燒一週的她,終於在細菌培養結果出爐後的精準投藥,病情趨向和緩。

母親的病情獲得控制,我逢人分享的是《帳單日記》中好笑的段落,人們見到的不再是那個「不成交始不罷休」的難纏業務,而是分享快樂閱讀的我。那時我給出的規劃建議,才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專業,而非為業績而來的現實勢利。

高速運轉模式

在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下,不少人都患有資訊錯失恐懼症 (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 FOMO ),我也是患者之一。因為不想錯過任何資訊,我盡可能的善用零碎時間。

等待時,我會打開訂閱的 HamiBook APP,看個二頁電子書,或翻翻報章雜誌。騎車通勤、快走運動及家事勞動時,會戴上 AirPod Pro,聽有聲書,或 Podcast 上的有料頻道,把握時間吸取知識。

更有效率的是,用耳朵接收資訊時,我把語速調快,如此可以聽到更多內容。在閱讀時,我刻意學習高速閱讀的方式,拿到一本書就進行拆解,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取書中的菁華,更爐火純青的是,我的閱讀一直都有目的性,就像一位臉友曾跟我分享的:「讀一本書之前,要先思考為什麼讀這本書,希望這本書能解決什麼問題,帶著思考的閱讀才有意義。」

上月底的某個晚上,在二倍速觀看線上課程影片時,快節奏的語速帶動著我的呼吸,我突然覺得喘不過氣來,迅速摘下耳機後,癱躺在寂靜的床舖上,耳邊只有窗外偶爾傳來的車聲,及床邊擺頭運作的風扇聲。

瞬時斷片的我突然覺得茫然,不知道如此的汲汲營營是為了什麼…

刻意暫停

一直都知道,知課是攝取不完的,但自己仍舊是讓自己進入追趕模式,透過高速的運轉模式,讓人生裡的一切更有效率,然後成了知識的奴隸,看似有在思考,實則被外來的觀點牽引綁架著。

我決定更改人生運作模式,不再常戴著耳機聽有聲書或 Podcast,給耳朵一個清靜的空間。偶爾,會戴起耳機,不是聽知識,而是聆聽熟悉的曲聲,跟著哼唱,有時還會專程上網查找歌詞,投入在歌唱中。

《給未來的讀者》書裡提到,人類和其他動物不同,在於我們同時擁有兩種能力,一是由上而下的分析思維,另一則是由下而上的彈性思維。分析思維讓我們能夠理性判斷,彈性思維則讓我們跳脫慣性,產生創意。

做一些與工作無關的事,按下暫停鍵,趨緩分析思維的運作,把大腦的空間留給彈性思維。 《放空的科學》 提到,當我們擺脫外部世界對我們的感官轟炸,預設網路就會啟動,讓我們窺探內在的自我。

結語

當覺得寫作只是寫作,未能給我帶來心流狀態時,我會離開電腦,隨性的拿一本看似沒什麼用的書,讓思緒沈浸在「沒有目的」的閱讀中。很神奇的,心情總是能在文字中獲得平靜,甚至感受到了希望的存在。

於是,只是因為在《從邊緣到大師》的導讀文裡看到「 陳腐老套的想法,對於第一次碰到的人來說,既非陳腐也非老套。 」這句話,就萌生了這一篇的隨筆。

我喜歡這樣的感覺,自然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