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金科長》鏡中自我:社會回饋可以決定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背景簡介

韓劇《金科長》(韓語:김과장,英語:Good Manager)為韓國 KBS 於 2017 年 1 月 25 日起播出的水木連續劇。講述的是為地方黑幫公司管理資金,剋扣和偷吃的專家金成龍(南宮珉 飾)想大撈一筆從而千辛萬苦進入 TQ 集團成為財務部科長。

他原本以為夢想即將成真,不料卻站在了反腐敗鬥爭的最前列,讓公司死裡逃生。偶然間入職國內數一數二的流通企業財務部,進而逗趣地展示了其以特有的技巧和口才為解決公司危機孤軍奮戰的過程,是一部辦公室喜劇。

小混混變正義直人的金科長

金成龍是一個在鄉下專門幫黑幫作假帳的會計,透過作假帳的方式,他同時也 A 公款來中飽私囊,甚至立志要 A 滿十億元,然後移民去丹麥。在偶然的機會下他通過 TQ 集團財務科長的面試,進入 TQ 集團。

又在一次巧合中,意外的救了一個婦人,「救人」這件事從來就不是金成龍的本意,而他在此事件中莫名地成為一名正義直人,甚至因此被宣揚及得到獎金,促使他開始走向正義的方向,不僅不再有撈錢的意圖,最後還成為拯救公司的重要成員。過去的貪污小混混因為成了他人眼裡的正義直人而決定要讓自己活得正直有尊嚴。

反派大翻身的徐律

無獨有偶的,徐律依仗著本來檢察官的背景與優勢,進入 TQ 集團就是要來掏空公司的,為達到目標他不惜使用惡劣的黑道的手法,綁架及暴力威脅金科長,但徐律有他的為惡底限準則,就是不能出人命。

當金科長要被做掉時,就是徐律出手搭救的,也正是因為這一出手相救,金科長認定徐律並非是無藥可救的惡徒,再加上徐律被陷害背黑鍋的事件,讓徐律與金科長聯手讓不法之徒被繩之以法,一路大反派角色的徐律在最後成了拯救公司的正義直人。

鏡中自我理論

由韓劇《金科長》這部戲劇中,無論是男一角色金成龍 ( 金科長 ) 或男二角色的徐律,他們在劇中形象與自我認知的轉變,便是心理學的「鏡中自我」。

「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是 1902 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庫利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書中提出關於形象的比喻:「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所以,這個理論又被稱作「鏡中自我」。

「鏡中自我」指出,每個人的「自我觀」,是透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 首先,我們會想像他人是如何「認識」自己的。
  • 其次,我們會想像他人在這個認識之上是如何「評價」自己的。
  • 最後,我們會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產生某種感情,這種感情將主導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鏡中自我對自我評價的影響

由「鏡中自我」理論可以得知,個人往往需要透過他人評價與看法,才能完成對自我的認知,也就是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很多時候是由他人的回饋所決定的。就像韓劇《金科長》中的金成龍與徐律一般。再舉個例子:

一名女子抱著孩童搭區間車,車廂中已坐滿了人。其中,有位年輕人一個人佔據兩個座位的橫躺在座椅上睡覺。孩童哭鬧著要坐,並用手指著那個年輕人。年輕人假裝沒聽見,依舊聞風不動繼續睡覺。

女子用安慰的口吻對孩童說:「這位叔叔太累了,讓他睡一會兒吧,他睡醒了肯定會讓出座位來的。」幾分鐘之後,年輕人睜開了眼,一副剛剛睡醒的樣子,然後坐直了身子,把另一個座位讓給了抱著孩童的女子。

為什麼年輕人先前不理會孩童的哭鬧予以讓座呢?

因為一開始年輕人對自己的認知:「我占著兩個座位,你們能拿我怎樣」的無賴心理。

但是,當他聽到女子對自己的評價後,他對自己的認知也隨之變化成:「我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一會兒。」他的「自我觀」變化了,相應的行為也就跟著變化了。

鏡中自我喚醒自我認知

「鏡中自我」的內涵,就像我們只能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長相,「我」對自我的認知也都是來自於別人對我的看法。這與一般社會心理學理論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觀點相反。

然而在意他人觀點,卻有喚醒自我認知的作用。聽過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嗎?

周處原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縣)人。年青的時候,長得個子高,力氣比一般小夥子大。他的父親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沒人管束,成天在外面遊蕩,不肯讀書﹔而且脾氣強悍,動不動就拔拳打人,甚至動刀使槍 義興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義興鄰近的南山有一隻白額猛虎,經常出來傷害百姓和家畜,當地的獵戶也制服不了它。當地的長橋下,有一條大蛟(一種鱷魚),出沒無常。義興人把周處和南山白額虎、長橋大蛟聯系起來,稱為義興「三害」。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頭痛的還是周處。

有一天,周處在街上遊蕩時遇到看到百姓都悶悶不樂。他好奇下便向一位老人問:「今年的收成不錯,為何大家都愁眉苦臉呢?」老人無奈地告訴他:「義興三害未除,大家也樂不起來。」周處第一次聽到「三害」這個名稱,便問:「甚麼是三害呢?」老人就告訴他:「南山猛虎、長橋惡蛟,再加上周處你,不就是三害嗎?」

周處聽後非常吃驚,想不到自己竟與猛虎惡蛟並列「三害」。他立志要改過遷善,於是執弓配劍,怒殺虎與蛟。然後更拜陸機和陸雲這兩位很有名望的老師,刻苦讀書、修養品格,最後更成為一代忠臣,百姓皆為稱頌。

在周處除三害的故事中,周處就是因他人的評價引發他審視內心,過程中會產生憤怒、排斥、委屈…等情緒,但也能進一步喚醒自我認知,理解自己並不是為非作歹之人,才有接下來的除三害之舉。

結語

「鏡中自我」對人的心理層面影響極大,透過「鏡中自我」可以得知,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很多時候是那個人周遭環境的評價回饋而決定的。

常見的例子有家中受寵的獨子或老么,自小在家中集三千寵愛於一身,間接的也形塑出無法承擔責任的人格特質。此時獨子或么兒脫離原生家庭,去到不熟悉他過往的環境,新環境中的人對他的評價若是有責任感、有擔當之人,獨子或么兒就容易蛻變成他人評價中的模樣。

如果你覺得身處的環境評價對你是不友善的、是會否定貶抑你的,不如讓自己遠離那面鏡子,給自己換個環境,重新塑造你想呈現的人格樣貌。

「鏡中之我」會導致別人認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就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當你覺察評價與你的自我認知相悖時,或許覺得生氣或不公平,但這更是讓自己更認知自己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