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什麼時候知曉唐鳳這號人物,只記得當時對這個智商 160 的天才有滿滿的好奇,比如:她是如何自學的、天才的她又是怎麼思考的…。很幸運的獲得「大大學院」贈書,收到書後,我迫不及待的展開閱讀。
觸碰式螢幕的副作用
數位時代裡,許多人都有症狀不一的網路成癮症,不少人有被手機綁架的感覺。回首今年,光是戒除睡前及起床滑手機的壞習慣,都讓我奮戰許久。慶幸的是成果還不錯,即便不小心滑了手機,也能很快的覺察,並立刻放下手機,生活作息因此變得規律,睡眠品質更大大提升。
記得手機與平板剛問世時,觸控式螢幕還沒被應用在筆電。一次,我看見使用筆電的大嫂,居然直接用手觸碰螢幕,在不見反應之後,她還點按了幾次。跟朋友聊天談及這段趣事,才知道原來有不少人曾直接用手指觸碰筆電或電腦螢幕。
這個現象反應了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說的:「我們天生就擁有最好的點指裝置,那就是我們的手指。」 唐鳳使用 3C 產品的習慣是,除非螢幕需要放大或縮小才會動用手指,否則她堅持用觸控筆來取代手指滑動螢幕。使用 iPad 時,她會透過鍵盤或 Apple Pencil 來操作 iPad。
唐鳳為什麼要這麼做?《唐鳳的破框思考力》書裡提到:
賈伯斯剛提出觸控螢幕時,大家對於隨時、隨身上網的觸碰螢幕還沒有任何體驗,覺得新穎且方便。但它所造成的負面效果,,卻隨著頻繁使用 3C 產品日漸被發現。
唐鳳說,如果直接以手指與觸控螢幕互動,大腦會誤以為手機是身體的一部分,手指收到的所有刺激會變成身體的一部分,這會導致我們無意識地滑動螢幕,看到連結會想要按下去、看到紅色點點也想要按掉,而不會停下來稍微想一想。
若以觸控筆或滑鼠、鍵盤等工具做為屏蔽,使用者比較能回歸理性,隨時可以抽身去做別的事,而不會不自覺地一直滑手機,浪費許多無謂的時間。
回想自己使用 3C 的經驗,我習慣用觸控筆或 Apple Pencil 來操控 iPad ,在收郵件、逛網、看臉書或閱讀電子書時,似乎很少出現「糟糕,又被網路綁架了」的感覺。
比起滑手機,iPad 更能讓我在完成任務後就放下它。曾以為那是因為 iPad 沒有 iPhone 來的輕巧,但就觀看體驗來說,我更偏好 iPad 的大螢幕,不是更容易被 iPad 綁架嗎?但事實並非如此。
相對 iPad,iPhone 更能輕易綁架我,在沒有其他行程的時,我會不自覺地一滑再滑,即便沒什麼想看的內容,還是會繼續亂滑一通,或乾脆開啟 Cnady Crush APP,盡興地玩起遊戲。這種情況在睡前特別嚴重。
讀了《唐鳳的破框思考力》才發現原來這一切的關鍵在手指的直接觸碰,這似乎就解惑了為什麼我的 3C 成癮症在 iPad 上不易發作。從此,包包裡多了一支觸控筆,是滑手機用的,或許是透過觸控筆操作手機沒那麼便利,也或許真如書上說的,多個媒介可以讓人回歸理性,總之手機的螢幕使用時間的確明顯的變少。
教育與學習
曾擔任課發會委員的唐鳳說:「我們要培養小孩,成為無用之人。」她所指的無用,是指不要過早就用特定的用途來定義小孩。 #無用之用
看似有用的學習
過去的傳統社會,學習特定技能是好的,因為有了一技之長,就可以安身立命過一生。但這一技之長套用在現在,並不足以應對這劇變的時代,在學校花了三、四年時間學會的知識技能,可能在還沒踏出校門就已過時派不上用場。
不要「物化」學習者,學習當「無用之人」,人不是物,不應該把自己當做一個工具去學習技能。
《唐鳳的破框思考力》
我想起君君。她白天在工廠當會計,晚上去補習班學程式語言,她說:「在網路時代,架設網站會是熱門的需求,把程式語言學好,就可以接案幫人架網站。」
她的程式語言還沒學好,程式小白的我透過網路影片教學,在 WordPrss 架設了自己專屬的網站。程度還在程式語言初階班的君君看著我的網站,瞠目結舌、久久說不出話來。
君君打算改學美工繪圖類的電腦技能,她的想法是,隨著社群平台的熱絡,越來越多人需要編輯圖片,她可以接案賺外快。這個想法在她看到我透過 Canva 製作出來的圖片後消失。
下班後的君君再也沒有參加其他業外技能的補習,她說:「我不知要學什麼好,雖然補習班老師說我們學的是紮實的基本功,但我都還沒站穩,外行人早就透過其他方式跑在我前面。」
君君勤於學習第二專長,這是十分值得鼓勵的,但當她學的技能被科技取代時,挫敗感油然而生。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們在學習會有撞牆的感覺,因為今天學會的技能,很可能在不久後的將來就科技取代。
學習興趣重於知識技能
唐鳳說,要解決這個問題,教育要回到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發性才是最重要的價值,其次是師生間的溝通,然後創造共好。
有個很重要的環節是,老師要放下「控制欲」及「教學」的概念,特別是對於美術、音樂這類的才藝科目,不用刻意分科,全部融合為生活課程。
在這類課程裡,老師只要跟學生好好相處就好,聆聽與觀察學生的狀態,鼓勵並支持學生表達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在「思辨充電站」社群裡,每月都會舉辦一場講座,分別由二位老師主講。我從講座中感受到老師們對教育的熱情,讚嘆他們的付出與學習。
他們透過社群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學創意及孩子們在課堂上的回饋。現在的教育不只是培養孩生跳脫「有用」的學習,連教職人員也要由教導「有用知識」轉型為帶動孩子學習興趣的引路人。
我想,108 課綱之所以搞得人仰馬翻的,很關鍵的地方是無論學校、老師、學生,甚至家長,都還停留在傳統教育的模式裡,用知識及分數來評比孩子們的學習成果,與課發會的探討重點不同步,形成師生與家長都覺得疲累的現象。
企業數位轉型
不只學校教育,工作領域也出現類似的矛盾。Covid-19 的緣故,遠距線上工作模式成了新趨勢,加上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不少企業都標榜著要做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要轉的是工作的流程與工作模式,不是工作使用的工具,更不是在實體工作流程裡,一味地推行無紙化或是電子化。以員工的角度來看,他們還無法跳脫舊有的系統和作業習慣,數位工具不盡然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因為大家是用數位工具來模擬原有的工作流程,就會造成數位轉型的困難。
秀惠今年大半年就是處於公司系統數位轉型的人仰馬翻中,大家一方面要挪出時間學習新系統,但新系統卻無法解決舊有工作模式所造成的負擔,員工們每天忙到十點後才下班也就罷了,連假日都得全天待命的加班,這不是秀惠一個人或單一部門碰到的問題,而是全公司同仁必須共同面對的艱辛。
你我都是閱讀的推手
據我所知,有些人對唐鳳是反感的,除了政治因素外,還有她跨性別的角色。我在讀了這本書之後,有感某些人的好惡觀點就是阻礙自己前行的框架,無論我們的政治立場為何,是否堅信二元性別的定位,若能嘗試閱讀此書,就是破框的開始。
寫到這兒,浮現的想法是:「不喜歡她的人,會看到這段文字嗎?」機率很低,但仍有機會。比如,某個人對我的喜好或支持,大過對她的反感。
我們每位閱讀人都是閱讀的推手,特別是讀完書願意用各種形式記錄與表達想法的人,哪怕只是跟旁人說一句:「這本書好好看」都在推廣閱讀,有助於更多人成為生命的主導者。
- 衍生閱讀:閱讀與學習的路上,求快不見得是捷徑
結語
你有注意到書本封面上唐鳳的手勢嗎?我不知道那個手勢是什麼意思,但因為太搶眼了,就直覺跟著比劃起來,才發現這動作挺有挑戰性的 ,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經過練習,左手做到了,右手卻不聽使喚。
我猜想,是不是慣用手早已習慣了下意識的動作,而非慣用手的左手因為較少運用,所以少了些反射性反應,更能接收大腦下的指令?
就像我們的思維,當想法被框架住時,新的人事物就不容易進入,保持開放的心態,不僅有助於我們保持清晰的思慮,更能讓我們保有對人生的主導權。
訂閱電子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也歡迎追蹤 FB 及 IG 接收最新動態。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 👉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