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學習的路上,求快不見得是捷徑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最近偶爾會覺得跟社會格格不入。有一些感想,關於「功利性/目的性」及「給答案」。

我們以前常批評填鴨式教育,我相信,教改的初衷正是立基於對此現象做出改變。

但是,你會發現,現在網路上的課程方向大都是「給答案」,許多平台或網紅老師的成功模式也是因為「幫你做筆記、抓重點」,其實就是工具書的影音版。我有點不明白,那跟「填鴨」有何不同呢?

求快的捷徑

在為下週的心經線上讀書會做準備時,再次讀到師父的話,似乎給了我某種解答——
「在世俗信仰裡,總是拜神的人多,學佛的人少。為什麼?因為『求別人幫助我比較快,求自己幫助自己比較慢。』靠自己修道、改變自己,這樣的信心比較難生起;依靠別人來改變我,這樣的信心比較容易。」

所以那背後的原因是:

  1. 求快
  2. 沒有信心。

直接得到明確的步驟、方法,這事看似有效率,實則充滿風險。

因為,有標準答案的知識,上網 Google 就知道了,之所以需要去上課,都是因為那些主題沒有標準答案。既然沒有標準答案,就沒有「記」和「抄」的必要,圖表、重點,都不是重點(除非要應付考試)。沒有標準答案的事物一旦強調方法,就會成為限制。

我們需要學的,應該是思考風格。

訓練思考能力

我們必須動用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它才會變成我們的東西。否則重點抄了一堆,自己並沒有真實的體驗,臨到用時依然消化不了,因為我們從未透過問「為什麼」去學到老師的思考脈絡。

書店的逆襲》作者說,這幾年實用書出版過多,整個社會像是得了「實用病」,「如果閱讀那些實用的資訊真的有用,我們應該都成為富翁了。」

看似有用的東西其實無用;以為無用的,恰是幫助你發展自己、成為自己的關鍵。我覺得這是整件事最弔詭、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如果我們一方面追求現成的答案,一方面又要孩子獨立思考,這件事有可能成功嗎?

薩古魯說,「當你認為『就是這樣』的時候,頭腦就沒有需要了。如果你只是要下定論,不需要結構如此複雜的腦袋。」

求快並不是捷徑。如果上課的目的是要使自己更好、過上更好的生活,那麼這課上完應該使我們的能力更銳利,也許看得更深遠、思考更清晰,更能看進問題的本質,最重要的,能看到自己生命的可能性。而不是收穫一套制式流程,使腦袋變鈍。

直接給答案的最大問題,在於剝奪對方思考的能力。

閱讀下的思考

尤其是閱讀。大家都知道,同一本書,每個人會讀到不同的東西,得到不同的共鳴。那麼,為什麼要仰賴別人「幫我們讀書」?為什麼要那麼「乖」,某人說這書重點就這幾個,我就相信了嗎?聽別人說書,就等於我們自己讀過?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讀過,怎麼從別人的說書中去得到碰撞、交流呢?

我覺得,一個自信的人,包袱應該要愈來愈少。所以,上課若真的有效,應該什麼都不用記,卻得到更多前進的自信和勇氣。如果更不敢拋開束縛、抓得更緊(抄更多筆記),那麼如何前進?

好學生要敢問「為什麼」,好老師要教「如何思考為什麼」。這不正是教改的目的?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辛苦改革,可是整個社會的風氣仍是實用至上,這樣的前進萬分困難。

讀詩有什麼用?欣賞夕陽有什麼用?很慢很慢地讀一本書有什麼用?何謂有用、何謂無用,並不是有步驟方法的東西就有用。閱讀和教育,應該幫助更多人看到原本看不到的。它是一個打開的過程,使其自由,而不是限縮。

生命有千百種可能性,真心希望我們所花的時間,全都在使這件事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