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功有約》03-解決煩惱只需要改變習慣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要理解七大原則說與個人魅力論的不同,要先清楚作者對習慣的定義:

習慣= 知識+ 技巧+ 意願

知識,是理論性的觀念,指點我們「做什麼」及「為何做」;技巧,是指「如何做」;意願,則是「想做」,表示我們有付譜行動的企圖心。要培養一個習慣或改變習慣,這三項要素缺一不可。

治標不治本的特效藥

現今社會對於解決煩惱處理方式,就是運用個人魅力論這道治標不治本的特效藥。以〈真正認識你自己〉中列舉的煩惱為例:

  • 我的婚姻已經變得平淡無趣。我們並沒有惡言相向,更別說是大打出手,只是不再有愛的感覺。
    我們請教過婚姻顧問,也試過許多辦法,可似乎就是無法重新燃起愛情火花。

個人魅力說會指點你,某本書或某個課程有助於表達能力,可以增進夫妻感情;或者,就乾脆認為這樁婚姻既已如此,還不如另起爐灶,好重新享受愛的感覺。

然而,也許問題並不出在另一半,是你助長了對方的缺點,間接導致如今你所遭受的待遇。你對配偶、婚姻、愛情的基本觀念,可能才是問題所在。

由內而外,反求諸己

當我們環顧四周、審視內心,發現有些根本問題不能以膚淺快速的方式解決。因此我們需要一套新思想標準,就是以原則為中心、品德為基礎,由內而外提升個人與人際的效能。

  • 如果你想擁有美滿的婚姻,那麼就做一個能產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強求對方。
     
  • 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聽話,那麼先當一個言行一致、充滿愛心且懂得體諒的父母。
     
  • 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與自主,那麼先當個更負責盡職的員工。
     
  • 如果你希望獲得信任,那麼先當個值得信任的人。
     
  • 如果你希望才華不被淹沒,那麼先修養自己的基本品格。
     

由內而外的修為強調,先追求個人的成功,才能有人際關係的成就;先信守對自己的承諾,才能信守對他人的諾言。凡是以個人魅力重於品格,或者不能由個人修養做起,卻冀望改善人際關係的努力,最後都會徒勞無功。

由內而外是一個過程,是遵循主宰個人成長進步的自然法則、不斷精益求精的過程。它會形成良性循環,把我們提升到自立自強與相互依存的最高境界。

由成長三個層次循序漸進培養七大習慣

成長的三個層次:

  • 依賴期: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你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
     
  • 獨立期:著眼於「我」的觀念。我可以自理,我為自己負責,我可以自由選擇。
     
  • 互賴期:從「我們」的觀念出發,可以自主、合作、統合綜效,共創偉大前程。
     

依賴期

依賴心重的人,靠別人來完成願望。如果生理上無法自立,像身體有殘缺,便需要別人的幫助;假如情感不能獨立,價值觀與安全感則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一旦無法取悅他人,個人便失去價值;若是知識上無法獨立,就得依賴旁人代為思考,解決生活中的大小問題。

有些人雖然宣稱要「擺脫桎梧」,這種行徑正暴露出若干擺脫不掉的依賴心理–因為有依賴心理,這些人情願讓他人的缺失左右自己的情緒,或是總把自己的遭遇怪罪於外界的不公平。

我們現今環境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但依賴心態是個人成熟與否的問題,與環境無關。即使客觀環境再好,也有人是永遠扶不起的阿斗。

獨立期

相反的,生理上獨立者可以為所欲為;心智上獨立者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抽象思考、創造、分析、組織與表達能力;情感上獨立者能夠肯定自我,不在乎外界的毀譽。

由此可見,獨立比依賴成熟得多,不過獨立並非個人成長的極致,可惜當前的社會價值觀將之奉為圭臬,大多數勵志修身的書籍與文章都過份強調,彷彿溝通、團隊精神並不重要。其實,這主要是對依賴觀念的反動,擔心被他人控制的衍生。

擁有真正獨立人格的人,能夠事事主動積極,而非受制於人。這種境界的確值得追求,但並非圓滿生活的終極目標。

互賴期

只重獨立並不適合人我息息相關的現代生活,一個人若缺乏互賴觀念,難以與人相處共事,充其量只能獨善其身。互賴,是一種相當成熟進步的觀念。

生理上互賴的人,可以自給自足,更了解互助合作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情感上互賴的人,會肯定自己的價值,但也承認需要他人的愛、關懷與付出;知識上互賴的人,截人之長、補己之短。一個互賴的人,能夠與人分享內心真正的感受,做有意義的交流,也能夠共享別人的心得。

觀點想法

個人魅力說會指點你,某本書或某個課程有助於表達能力,可以增進夫妻感情;或者,就乾脆認為這樁婚姻既已如此,還不如另起爐灶,好重新享受愛的感覺。
 
然而,也許問題並不出在另一半,是你助長了對方的缺點,間接導致如今你所遭受的待遇。你對配偶、婚姻、愛情的基本觀念,可能才是問題所在

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書裡提到一個心理學的真實案例:

一名女子,結婚後因為被家暴而離婚,第二次結婚,還是被家暴,再次離婚。後來她嫁了一個性格溫和、內向不愛說話且配合度高的男人,覺得家暴的惡夢不會第三次發生。在他們新婚不久之後,女子哭著跑到閏蜜家,發腫的臉上竟是一道紅紅的巴掌印。

朋友去女子家找她丈夫對質,丈夫自責的且痛苦的說:
「我怎麼會出手打人?我怎麼會是這樣的人?…」
在夫妻二人都平靜下來之後,朋友協助複盤事情的來龍去脈,當故事被重新呈現時,細節令人震驚…

二人的爭執起源於誰應該洗碗這樣的家常小事。丈夫一開始沒怎麼回應妻子,而妻子則是不停的嘮叨,嘴裡還嚷著:

「你是不是想打我?你說啊,是不是想打我?你打啊,你打啊…」
「我不想打妳。」我不想打妳。
叨念到已失去理智的妻子提高分貝的喊:「你不敢打我?!那你就不是個男人!」

然後,丈夫一巴掌過去了!

書裡舉這個例子是說明言語的重要性,特別是口頭禪,一個人講出來的話,會干擾人的潛意識,然後影響了心態,心態塑造了性格,性格決定了命運。

諸如夫妻間或小眾間的紛爭不寧,個人魅人論會強調在怎麼經營人際關係、怎麼說話、怎麼表達、說話時有哪些步驟或訣竅。

《與成功有約》作者則提出由外而內、反求諸己的論點,七大習慣中的前三個習慣,目標就是著重在如何修養自己,讓自己變得獨立,達到「個人的成功」

套用在上述的實例故事上,妻子該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品格修養上,改變自己嘮叨啐唸的應對模式,特別是失去理智的挑釁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