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心態》這本書的內容由 20 章節架構而成,由於作者是透過故事來詮釋他的觀點,每一篇讀起來都很過癮。
它不談技術分析,也不教人如何配置或選擇投資工具,論點大多以人性、習慣及行為做為出發點,也因此,書中內容不僅適用於理財領域上,也十分適用於人生的各個層面,如同書面上提到的「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 20 堂理財課」。
這篇,就來分享閱讀完前言 & 第 1 章節《沒有人真的是瘋子》的想法。
看到章節標題的第一個反應是:理財跟瘋子有什麼關係?
在閱讀完這個章節之後,我明白了「接受異見」的重要性。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人們會花錢做些瘋狂的事,但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理由是,因為世代不同,每個人由收入與價值觀不同的父母撫養、各自身處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各自出生在不同的經濟體,及因為誘因與好運程度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就業市場經驗…等因素,每個人學到的教訓也截然不同。
- 人人看待世界運作的方式各有獨特的觀點。
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遠比從別人身上學到的二手經驗還要感受深刻。所以無論是你、是我,還是所有人,看待金錢運作的觀點天差地別,像是每個人都會在人生中深植一套觀點。因此在你看來似乎很瘋狂的事,在我眼裡可能是合情合理。
- 理論上來說,人們應該依據自己的目標,以及當時可以使用的投資選項特徵,做出投資決策。
但實際上人們並不會這麼做。
人們一生的投資決策會大幅奠定在他們那個世代投資人所擁有的經驗,特別是他們剛成年時的經驗。
天壤之別的觀點
作者在書裡提到,幾年前《紐約時報》刊登一篇報導,揭露台灣電子業製造大廠富士康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有一名中國女工的姪子發表了一篇文章來反應這篇報導,報導內容大致上是說:
我的阿姨在美國人所謂的「血汗工廠」工作,不僅工時長、薪資少,工作環境也糟透了。
《致富心態》
但在我阿姨去當這間血汗工廠當女工前,她的工作是妓女。她寧可被壞心的資本主義老闆剝削幾美元,也不願再被一堆男人用幾分錢來剝削她的身體。
我們沒有和西方一樣的機會,我們政府的基礎建設截然不同,整個國家都不一樣,職缺上的待遇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這篇回應是很好的例子,說明不同的經歷可能在討論某些主題時會導向天壤之別的觀點,其中就是有一派人會直覺認定事情非黑即白。

自圓其說的故事
作者說,每個人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在當下都是有意義的,他們會有一套自圓其說的故事來交代自己在做什麼、為何這麼做,而故事內容正是以自身獨特的經歷形塑而成的。
以樂透彩券為例:
美國人購買樂透彩券的金額大過於看電影、買電玩遊戲、聽音樂、觀看體育賽事及買書…等消費金額的總額。是哪些人在買彩券?
大多數是窮人,最低收入家庭平均每年花 412 美元在樂透彩券上,但有 40% 的美國人遇到緊急事故時卻湊不出 400 美元。意思是說,每年花 400 美元買樂透彩券的人,和手上沒有 400 美元緊急預備金的人是同一群人。
在我們看來無論是甘於在血汗工廠被壓榨做工的人,還是沒有緊急預備金卻每年花 400 美元購買樂透彩券人,他們的行為都是瘋狂不理性的,但因為我們不是他們,多半很難直覺掌握他們的決策理由。
這也更凸顯出尊重異見的重要性, 某甲認定不合理的事,在某乙看來可能十分合情合理,沒有人真的是瘋子,我們都是依據自己獨特的經驗或價值觀做出各種決定,在當下的那個特定時刻,那就是個合情合理的決定。
觀點與想法
作者在前言一開始寫的科技新貴故事,讓我聯想到李奧納多主演的《華爾街之狼》,快速致富後的揮霍讓人瞠目結舌,該影片是根據回憶錄改編,也就是說確實有人會如此不珍愛金錢的大肆揮霍,就像作者提到的科技新貴那樣,拿金幣玩蜻蜓點水的遊戲。
有句話說:「貧窮限制了人的想像。」我實在是無法想像,怎麼可以有人這樣花錢呢?然而,這的確存在。
走在讓自己致富的路上,第一件事是打開想像力,不奢想自己可以月入百萬,但要相信素人的你我是可以有月入破十萬以上的能力。
想要致富?心態上的設定是關鍵的第一步。
羅納‧詹姆士‧瑞德的故事,讓我想到了 2010 年曾列選《富比士》雜誌亞洲慈善英雄人物榜 & 《時代》雜誌百大人物之「英雄」項目第 8 位的陳樹菊阿嬤。
她捐出一筆又一筆的大額款項,並不是她中樂透或繼承遺產,是省吃儉用、踏實做著每天該做的事所積攢下來的巨額款項。
這也呼應了作者在書中說的:「財務成功不是硬科學,而是軟實力,你的言行舉止比專業學識更重要。」
- 延伸閱讀: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也框住了思維格局
回想自己過去理財管道,「買房子」始終不在考量之內,看完了這篇似乎也幫自己找到了答案。
還沒上小學前的童年記憶,家裡的經濟是小康的,那時的我有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可以玩,也學了一些才藝,像是珠算、作文。家裡有電視,每天中午會聚集好多鄰居在父親的理髮店裡一起看「雲洲大儒俠史豔文」布袋戲,店裡還有一台卡拉 OK 伴唱機,我總拿著麥克風跟著哼唱鄧麗君的歌…
一切的美好在買了房子之後變了調,似懂非懂的我模糊間的印象是,父母為了買房子而起會當會頭,後來被倒會,我從小康家庭的公主淪落到跟著父母半夜搬家跑路的境遇,直到成年前都是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
那時潛意識裡便埋下買房子是不幸的開始,及標會會讓人負債累累的理財因子。
高三那年的商用數學課,其中一個章節是標會利率的計算,還算聰穎的我怎麼都學不會這個章節,在與有輔導諮商背景的商數老師溝通後,他理解了我對標會的恐懼與排斥,接受了我在那個章節的憨愚。
我之所以始終沒想過要買房子,是覺得買了房子就是辛苦日子的開始。
生長在同一家庭的妹妹卻不這麼想,家境小康的這段日子,對年幼的她來說並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記憶,即便透過孩提時光的泛黃相片也喚不醒她那段小小公主的童年回憶。
深植在她心裡的理財價值觀是,工作後一定要買房子,因為童年生活始終顛沛流離的原因之一,是只能租屋的我們常因房東或其他外在因素而老是在搬家。
她認為租房是生活變動的主因,而擁有自己的房子才意謂生活的穩定,妹妹與妹夫二人都是職場受薪者,在上有二老、下有三小的大台北天龍國的環境背景下,靠著省吃儉用及兼差接案,終於購入了人生裡的第一間房子。
在同一個家庭被同樣父母教養出來的二個女孩,因為對顛沛流離生活的感受度不同,得出的理財偏好模式也不同。
「沒有人真的是瘋子」,對於他人不合理的行徑,當事人覺得再合理不過。這樣的論點不僅適用於理財,更適用於生活的各個層面。
言論自由的數位時代,人們憑藉鍵盤咨意的抒發對他人他事的評價,然而這些評價者都不是當事人,做不到換位思考的理解,那麼就在「沒有人真的是瘋子」的論點下,學習尊重他人他事不同的想法或做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