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書才不會選到雷書?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上週收到讀者來信,問及關於選書的技巧。信中提到,他覺得閱讀很重要,因為不知怎麼選書,就參考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書單及推藨序內容來買書,但還是常有買到雷書的經驗。

如何選書才不會選到雷書?

選書的經驗

在網路還不盛行的年代,我買書的部份動機是有目的性的,當下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學習哪些技能,就鎖定目標找那類的書,比如覺得自己不太會聊天,就找關於聊天主題的書籍。而更多時候,買下一本書是很隨興的事,一個人悠哉的在書局裡亂晃亂逛,看到感興趣的書籍封面就隨手翻閱,書籍的排版、隨手翻閱的內容、甚至是紙質的觸感,任何一項合了我的喜好,就會買回那本書。

有沒有買到雷書的經驗?說真的,還沒有這個感受。但的確出現一些狀況:有些書沒有當下閱讀,過些時候閱讀會有意興闌珊、一點兒都讀不下去的感覺,有時還會納悶自己當初怎麼會買了那本書…即便如此,我依舊不覺得自己買到了雷書,為什麼?

因為閱讀當下的心境已經不同了!在書局逛書時,書中文字及內容確實是打動我的,後來再看書,心境已不是買書當下的感受,於是對書的感覺也會有所不同。從中我得到的結論是:沒有雷不雷的書,只有適不適合當下閱讀的書。

到了網路時代,網路買書的便利性讓人難以抗拒這個購書管道,而且書價折扣也比實體書店來得惠許多,特別是Covid-19 肆虐的這二年,病毒剝奪了出入移動的自由,書籍入手的管道清一色是網路書店。

網路書店不像實體書局,沒有書本可以讓人想翻哪個段落看就翻哪個段落看,不能意猶未盡的多看一些章節,也搞不清楚書中內容排版如何 (有些書有提供電子試閱,從中可以知道書中的排版方式),更無從得知紙質觸感如何。我在實體書店的選書秘訣,碰上了網路書店上則完全派不上用場。

選書的訣竅

那麼,我是如何選書的呢?以下是大大讀書提供的選書評量,一本書有 6 個以上的 YES, 就代表它是本值得選擇的好書。

1. 書市的排行

讀者來信裡提到,暢銷榜也會買到雷書,那麼還要考量書籍的銷售排行嗎?當然要!我們不可否認,有些書的暢銷度是出版社的行銷策略成果,然而比這更有意義的是,排行榜代表了市場的趨勢與流行話題。

舉例來說,這二年因為疫情各國狂印鈔、大撒錢的結果,造就了逢勃發展的投資市場,很多關於投資理財主題的書籍如雨後春筍的出版,不少書都上了排行榜,像是《致富心態》《灰階思考》《投資最重要的事》《窮查理的普通知識》…都紛紛上榜,這就是市場趨勢。

你可以依據書籍的主題,參考博客來網路書店、誠品實體書店的排行榜;翻譯書我也會看看亞馬遜書店的排行榜。

2. 作者的背景

除了書籍裡提到的作者簡介,你也可以上網搜尋作者的相關資訊:有無其他出版書籍、專業領域的實績、社群媒體的粉絲專頁上呈現的內容…這些都有助於你對該書作者有全觀認知,對於日後閱讀他的著作也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3. 書籍上的資訊

書籍的封面、封底、推薦、自序、後記,乃至於書封,這些地方揭露了這本書的核心重點,是最常見、最省時的選書方法。即便是網路書店,書籍的介紹裡也都呈現了這些重點,只是沒那麼賞心悅目罷了 XD…

4. 書籍目錄

翻閱書籍目錄,看看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章節的呈現邏輯是否符合你的思考模式;若是紙本書,還可翻閱其中的章節,看看是否有清晰的論証支持著作者的觀點。

5. 出版社的水準評價

多找幾本同一出版社的書籍,藉此了解該出版社的品控水準。每家出版社都有其擅長、偏好及專攻的主題類別,甚至有長期簽約合作的作者。

6. 你的興趣或專長

從你感興趣的主題或專長的領域為出發點去找書,這樣可以讓你的閱讀不會那麼吃力,或因為有興趣而更容易持續閱讀。這對於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是不錯的選書考量點。

7. 你的目的與動機

你可以用重要且緊急或重要不緊急這二類視角去篩選書,對於閱讀時間有限的人,這是很好排列優先順序的選書方式。

8. 從自我投資出發

想像自己一年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三年後的你又是什麼模樣?以「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選書方式有助於你培養其他專長。比如希望自己可以成為斜槓KOL,寫作能力的養成就會是你必備的專長,就可以從寫作類書籍做為選書主題。

9. 追蹤名人的書單

這是一種判讀好書的指南,你可以上網搜尋比爾蓋滋、伊隆馬斯克、傑夫貝佐斯、沃倫巴菲特、張中謀,乃至於唐鳳…等名人,都可以找到他們推薦的書單。像《投資最重要的事》這本書就標榜是股神巴菲特讀了二遍的書,連巴菲特都讀了二次,想了解投資理財領域的你,還能不把它列入待購清單嗎?

10. 常被大量引用的經典書

在大量閱讀之後,你會發現好書的內容會被一再且大量的引用,若有多本書籍都引用到某本書的觀點,可能就是必讀好書,像不少投資理財類的書籍都會引用到《窮查理的普通知識》的內容,想更了解投資領域的你,不妨從此書入手。

沒有雷書這回事

我買過一本書,書名叫《這世界很煩,但你要很可愛》,買書前看著博客來的介紹,我心動極了,而且銷量還賣得那麼好,在博客來下單後,我期待拿到書的時刻到來。書拿到了,也很快的看完了,然後就是…腦袋一片空白,我居然不知道自己看了什麼,似乎與我的期待值有很大的落差。後來在社群媒體社團裡陸續看到有人討論這本書,大多數是類似廢文之類的負面評價。

暢銷書為何暢銷

後來看了《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這本書,它提及了暢銷書有閱讀的必要,光是「這本書為什麼暢銷」這結果就很值得深入探討,哪怕銷售成果是出版社行銷運作來的,那麼該行銷策略就值得我們了解並學習。

有次無意間跟大學新鮮人的外甥女聊天,她提及我寫的書評她都不太感興趣,太深奧了,但她很喜歡我跟她分享《這世界很煩,但你要很可愛》這本書的內容,她說她的同溫層都喜歡這類毒雞湯文,直接了當不拐彎,也沒有什麼老生常談的人生大道理,就是很寫實的言論;加上她們正值青春洋溢的年紀,比起起品德或目標設定,愛情與美麗的話題更能吸引她們的注意力。

這段言談,讓我再次重溫《這世界很煩,但你要很可愛》這本書,以 18 歲青春年少的角度去閱讀,這次的閱讀感受不同於第一次,最大的收穫是:對於如何跟青春年少的少女們溝通,我有了不同角度的切入點。而這些思維模式,是在之前沒有過的。

這次的經驗給我最大的體悟是,沒有雷書這回事,只有當下適不適合你閱讀的書。就像如果你是財金領域的門外漢,閱讀再經典的理財書籍,你也會覺得作者寫得太深奧,看都看不懂 ~ 雷爆了!殊不知,不是別人文筆差,而是我們少了理解力。

關於寫作與出版

在這個閱讀式微、高喊躺平文化的資訊碎片時代裡,出版社的生存日益艱辛,每出版一本書,投入的印刷及其他成本,少說也得要 20~30萬,如果你是出版社的經營者,你會讓一本雷書被印刷出版嗎?我想不會的,是嗎?每一本被出版的書都是有其存在意義的。

再從作者角度來看,你曾嘗試寫作嗎?我想,寫篇二千字以上的文章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項挑戰吧?!( 光是閱讀二千字以上文章,就有人被打敗了!) 更何況是寫一本書呢?有沒有聽過作家是養不活自己這類的詞句?因為版稅真的少的可憐,賣出一本書的版稅,還不足以在小七買杯平價咖啡;如此微薄的版稅,我們真的要感謝這些作者,願意用文字來傳達他們的觀點、專業、想法與各式創作。

至於推薦序對於選書有沒有幫助?或許真有些推薦序作者是沒有看完全書的,甚至單憑著書名的了解就可以寫出一篇序,換個角度來看,不也是就書名觀點的另一種輸入學習嗎?如前段所述,出版一本書的版稅喝不起一杯超商咖啡,你以為寫一篇推藨序又有多少稿費呢?

但我仍相信,大部份的名人推薦是有看過書籍內容的,只是他們的功力相當高深,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擷取到他們解讀書本的核心重點;相較於一頁一頁閱讀的讀者來說,很多細微處是他們忽略的,而這些細微處,正有可能是被凸顯雷區的無謂廢言,就像這篇文章,單就標題來說,這上千字的陳述無免顯得累贅,被說是雷文也只是剛好而已。(咦,這樣的結論好像怪怪的 XD…)

結語

當你的閱讀量不夠時,透過文內的 10 個選書評量,相信可以幫助你挑到更適合你當下閱讀的書,《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這本書也有選書11招可以幫助你選到適合的書。當你的閱讀量大了,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及邏輯能力提升了,閱讀便能變得更多元或更深入,讓你成為通才,也能蛻變為專才。

買書投資自己是 CP 值最高的投資。作者用數萬字文字來詮釋他的專業,三、五百元就可以一窺作者的菁華,投報率頗高;讀個 10 本同主題書籍,不過才三、五千元的書錢就能讓你成為該領域的專才,投報率更高。

既然閱讀是自我投資,也是成長學習的輸入,空杯心心態來進場,在閱讀這條路上會收穫更多。不用怕買到雷書,就怕你藉口雷書而不看書。

延伸閱讀:《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如何更有效的閱讀商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