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一座生命的山》1是一本讓我無法迅速閱讀的書。即使重讀,每一次也能發現之前未曾留意的「思考」。一個小時過去了,進度僅到第十頁。這不是因為文字難懂,而是每一句話都引發深刻的思考。有些思緒在書寫後變得稍微明朗;有些則仍在探究之中。答案何時浮現?或許需要讓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來揭示解答。
真實地面對自己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菩薩寺整個空間裡面有很多我們要表達的精神——簡單、質樸、自然;沒有太多裝飾,因為那不是佛教的本質。可能你會看到不是那麼圓滿,譬如牆面有坑洞,那也是自然、簡單的表現。佛說『要真實地面對自己』,這種直接就是一種真實的看待,不要想去遮掩它。」
在現下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拍照變得簡單,各種相機 APP 功能使人物或景物的圖像更加美觀,但也可能使其失真。除卻圖像之外的真實世界呢,以化妝為例,適當的妝容固然是社交禮儀,但若膚質健康、臉上無斑,又何必靠妝容來遮掩?
曾在公共場合「竊聽」到一段對話:一名年輕男子表示無法接受電影《玩命快遞3》,因為女主角一臉斑紋,醜得讓他倒胃口。我不禁思索,如果娜塔莉・盧妲卡娃以完美妝容呈現無瑕的臉色,這位男子是否就會喜歡這部電影?若是如此,是否可以解讀為這位男子只愛華麗的事物,即便那是虛假的?
相機修容、化妝美肌,這些都是為了呈現美感的捷徑。探究其根源,讓人自然美的方式大多離不開運動與飲食。換言之,讓自己健康,自然就會散發美感。
「真實地面對自己」,不要去遮掩它。如果難以接受,嘗試用根本的方式來調整,而非選擇捷徑。如若選擇捷徑,豈非表示我們只能面對被美化過自己?無法真實地面對自己的人,又如何期待他人表現真實呢?
允許生命通過
「仔細看菩薩寺的水泥牆面,會發現有許多瑕疵,有根柱子的外側還有水管露出,當初建築團隊半畝塘想要拆掉重建,慧光法師決定讓它原樣保留下來。你怎麼面對一個失敗?先接受它然後改善它,它就會變成有力量的柱子。空間是活的,隨著時間變化,它會演繹出新的可能。許多人好奇菩薩寺的爬牆虎特別好看,原因只是因為牆面並非光滑平整,爬牆虎才抓得住。原先覺得是瑕疵缺陷的,因為接受了它,它就會變得有價值。」
這段話正是《朝一座生命的山》讓我愛不釋手的原因之一。慧光法師將「允許生命通過」這一看似深奧的佛學論點,轉化為生活中的實際指引,引領人們看待失敗,接受失敗的存在。
在 《人生給的答案》2這本書,作者寄出 11 個問題給一些世界上成功的、多才多藝的、有名的人,讓他們挑選其中幾題作答,其中一個問題是:「有沒有失敗的經驗,或看起來是失敗的經驗,成為後來成功的墊腳石?有『最喜歡的』失敗嗎?」許多人回答了這一題。我對他們如何看待失敗、如何轉念以及失敗如何帶來成功充滿好奇。這正是「允許生命通過」的生活應用。
- 延伸閱讀——情緒轉化:允許生命通過不完美
「當我們面對生命中很多不圓滿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試著先通過,不要去計較,不要停留在當下的懊惱裡。」
我想起了鄧惠文醫師的經歷。在她投入選戰時,過去的感情經歷被挖掘,網路言論批評她的感情問題,認為她無法教導他人如何處理伴侶關係。然而,這些人未曾理解,正是因為鄧醫師接受了過去的失敗,將其化為心理治療的養分,讓失敗變得更有價值。
接受曾經的失敗,使生命更加豐富。正如書中說的:「佛門說每個人都是菩薩。菩薩為了豐富自己、分享自己,必須要有很多經歷;你必須先了解世間種種歡喜和苦難,從這些歷練中得到智慧,才有辦法分享自己。「吃苦,才能離苦」,有歷練,才可以幫助別人。」
往事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我們在當下無法體悟內心的感受。
總要等到日後,情緒才能一一攤陳,所以我們無法完整地品味此時此刻,只能細細感受過去。
——維吉妮亞・吳爾芙 Virginia Woolf
豐富自己與分享自己
佛門說世界每個人的存在都是菩薩,如果我們可以從這個人身上學到什麼,他的存在就是一種示現,只是我們找不找得到啟發自己的因緣,或是我們夠不夠謙虛。如果用現代人的說法形容菩薩,他主要做的是兩件事——豐富自己與分享自己。
臉書上的粉絲專頁逐漸興起,這就是一種分享。粉專主因為分享,會更努力地豐富自己,如果自己不豐富的話,是無法分享的。慧光法師說,佛法就是生活,公開分享自己創作見聞的粉專主們,就是在做菩薩的工作。而在豐富自己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隨波逐流,時時提醒自己不忘初衷是很重要的。
- 延伸閱讀:為什麼公開寫讀書心得?
以我的公開寫作經驗為例,有讀者來信分享他們在工作或生活中的疑惑,我在互動中不知不覺地扮演起導師的角色,給予建議。慧光法師說:「佛從來沒有說你們要信我說的話;佛是真理的發現者,不是真理的創造者。我們要探索生命,就要依著真理的腳步走。」連佛都不要我們盲目崇拜他,我又何德何能成為他人的人生導師呢?於是,我調整自己的立場,用分享取代建議,將人生選擇權交回當事人手中。
除了詢問他人的做法,有些人習慣用求神問卜或算命的方式決定人生選擇。佛法教導我們不要盲目追隨他人,要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也是對人生負責的態度。
結語
第一次去菩薩寺時,朋友依循導航開車前來,一下車就說:「這是菩薩寺?完全顛覆了我對它的想像,它根本不像佛寺。」的確,菩薩寺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打破了我們對傳統寺廟的刻板印象。
這裡不僅是一個靜謐的修行空間,更像是一座充滿智慧的生命之山。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都在挑戰我們對完美的追求,讓我們學會接受和擁抱生活的每一個瞬間。書中的菩薩寺,從它獨特的建築設計到對佛教精神的詮釋,都引導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智慧與美好。
如果你想要一窺生命的真實和智慧,菩薩寺絕對值得你親自來體驗一下。它的每一處,都可能會讓你重新評估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期待。這是一場讓人深思的旅程,也許它會讓你發現生命中那些被忽視的美好與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