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轉化:允許生命通過不完美

by 夏夏

拆開紙箱上的膠帶,一看見躺在箱子裡的新書《朝一座生命的山》1,開箱的雀躍心情瞬間蕩然無存。書本有一層膠膜密封保護著,誠品書局還在書外頭套上了氣泡袋,照理來說書籍應是完美無暇的,可我一眼就見到了左下角的摺痕。

允許生命通過:書角摺痕
朝一座生命的山
慧光法師、葉本殊口述,李惠貞編輯
維摩舍文教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摺痕背後的思考

日前從圖書館借回《朝一座生命的山》,除了喜歡裡頭生活化的佛學內容之外,更驚豔於書本的設計之美。

以前只知道一本書的產出並非只有作者書寫的內容而已,它還包括了企劃、潤稿、校正、下標、發排設計、印刷選紙、行銷文案及報品上市…等一連串流程,一直到這本書來到我手中,才真正體會到設計的靈魂所在,並開啟了我對生活裡設計的觀察。

允許生命通過:書籍的出版
圖片來源:fmkorea 論壇

看著書架上一列維摩舍霧室合作的書籍,我深深感受到做書人的用心。設計,是很抽象的領域,透過書籍的呈現,我看見設計的美,巧妙的襯烘出作者想傳達的內容,且不喧賓奪主。

我愛上了《朝一座生命的山》的設計,到誠品網路書店下單購買,從包裹的包裝看來,看得出誠品對於物件在配送過程中的保護與用心。美中不足的是,書本左下角出現了顯而易見的摺痕,不是一頁兩頁,而是一整本。端視那摺痕,我估摸著應是書籍在庫存保管的流程出了問題,很可能不只是我手上的這本書有摺痕。

一般說來,無論是什麼物品的開箱,總是讓我雀喜的,即便是已經讀過的書,亦絲毫不減。現下我的開箱心情,卻因為書本左下角的明顯摺痕,蕩然無存。

端坐桌前看著未拆膠膜的新書,換貨的念頭浮現,我接著聯想著換貨的流程,煩躁的情緒油然生起。我凝視新書,自言自語的反覆問自己:「這座生命的山還真難爬,還沒看見沿途的美景,卻讓心情跌落淤泥之中,怎麼會這樣呢?」我沒有答案。

「為什麼買這本書?」我換了個問題,試著轉移焦點。

「因為書很漂亮」、「喜歡書裡生活的佛法」、「我想更認識菩薩寺」、「這本書顛覆我對佛寺的刻板印象」、「霧室的設計值得珍藏」…,我在小本本上,寫下一個又一個買書的動機。寫著寫著,發現書本的摺痕與買書的動機根本就不衝突。

那麼,我為什麼如此介意這個摺痕呢?

允許生命通過

〈允許〉這篇文章提到:

「仔細看菩薩寺的水泥牆面,會發現有許多瑕疵,有根柱子的外側還有水管露出,當初建築團隊半畝塘想要拆掉重建,慧光法師決定讓它原樣保留下來。慧光法師說,我們怎麼面對一個失敗?先接受它然後改善它,它就會變成有力量的柱子。空間是活的,隨著時間變化,它會演繹出新的可能。

許多人好奇菩薩寺的爬牆虎特別好看,原因只是因為牆面並非光滑平整,爬牆虎才抓得住。原先覺得是瑕疵缺陷的,因為接受了它,它就會變得有價值。生命的過程本來就不是完滿的,差別在於我們允不允許它存在,如果允許了,它就會有意義。

我露出了微笑,方才糾結的情緒正是不允許失敗存在的回應,結果把自己的心情搞得烏煙瘴氣的,更因此忽視了書本到來的美好。

李惠貞說:「 不要只是單純地相信閱讀的内容,要親身實驗,才是發現某件事物是否真實的唯一途徑。停止內心的辯論,而要檢驗它。」

書本出現摺痕的確是種不完美,但它同時是生命給予的呼應,讓我走過閱讀與實驗的過程,體會「允許生命通過」的境界。

結語

轉念後的我感恩著這個摺痕,它讓我可以更舒心的閱讀。因為書的外型早已不再完美,我可以不用小心翼翼的翻閱,更不用擔心放進包包時不慎摺到了書角。

回想起閱讀紙本書的歷程,一開始總是小心呵護著書本,不畫線、不摺頁,只用標籤紙標示出讓我有感的頁面,用書籤記錄閱讀進度,一本書讀完後仍像一本新書。

後來不知怎麼的,突然開了個竅:「書的作用不就是要讓人盡情閱讀的嗎?怎麼搞得自己好像是書籍收藏家的感覺。」於是閱讀習慣大轉變,我會在書上畫線、寫註記,手邊沒有書籤或標籤紙時,會摺起書頁或書角,翻頁時也習慣將書本全面攤平。

書本全然的呈現出被閱讀過的樣貌。偶爾很羨慕別人的書像新書一般,但說真的,我非常喜歡後來的讀書模式,留在書上的印記,就是我的閱讀歷程。

閱讀的實踐之美就在此,開箱新書的書角摺痕,也能讓人的心情洗一輪三溫暖,在這過程中,心境變得煥然一新。

「心頭的清淨比外在形象的完美更叫人動心」我在小本本上寫下這句話。

📣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 👉 連結
  1. 朝一座生命的山》,慧光法師、葉本殊口述,李惠貞編輯,維摩舍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