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不良很受傷?你必須探索表象下的真相冰山

by 夏離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2 minutes read

在回答讀者提問時,我寫著寫著發現,表面上的溝通不良,其實藏著許多複雜的人性心理因素。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在溝通中受傷了,但真正的問題,往往不是單純的語言或態度,而是更深層的心理機制在運作。

這篇文章,想跟你聊聊,當我們在溝通中感到受挫甚至受傷時,可能潛藏著哪些心理因素?

二元論的陷阱

我們有時候會對對方說:「你的回應讓我好受傷。」但你可曾想過,這樣的表述其實暗藏了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

莊子在中國哲學中提及「二元論」,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們無意識地認為:「我非常對,因此你非常錯。」當這種模式進入溝通時,我們會緊抓住自己的立場,試圖證明自己有理,於是把對方推向對立面,迫使對方不得不反擊,最終讓彼此陷入僵局。

當你強調自己受傷的時候,這個語境無形中會把對方塑造成加害者,而你則是無辜的受害者。這樣的角色設定,會讓對方感受到壓力或委屈,進而產生防衛心態,使雙方關係更加緊繃,甚至失去溝通的可能性。

任何一件事情被過分地強調,都很有可能走向這件事情本身的對立面。

——《梁冬說莊子.人間世》

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刻意用言語傷害別人。大部分的溝通不良,其實來自於彼此情緒的牽動。如果雙方能先冷靜下來,試著理解彼此的立場,很多誤解與衝突都是可以避免的。

當完美主義成為障礙:冒牌者症候群

你聽過「冒牌者症候群」嗎?這是一種心理狀態,許多表現優秀的人會不由自主地懷疑自己,覺得自己的成功只是運氣好,總擔心有一天會被揭穿「其實沒那麼厲害」。

這樣的心理,讓人難以真正肯定自己的能力,在團隊合作時,他們往往會渴望獲得認同,甚至無形中對團隊提出過高要求。他們希望事情能夠完美,於是掌控慾變強,變得不自覺地要求他人配合自己的步調。

這樣的狀態,可能讓合作夥伴感到壓力,甚至產生抗拒。畢竟,沒有人喜歡被掌控,特別是當彼此不夠熟悉,這種緊張感更可能讓對方選擇逃避,進一步導致溝通不良。

如何改善溝通?

除了了解這些心理因素,在工作或日常互動中,我們該如何讓溝通更順暢、減少誤解呢?

1. 尊重彼此的差異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這不是很基本的常識嗎?大家應該都懂吧?」但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我認為的「理所當然」,對你來說可能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即使雙方有共識,在執行方式上,仍可能有許多細節上的落差。

就像吃便當一樣,有人先吃菜,有人先吃飯,有人習慣把最愛的主菜留到最後。重點是把便當吃完,而不是堅持大家的進食順序必須相同。尊重不同的做事方式,才能讓合作更順利。

2. 真誠分享,但不強求理解

分享自己的成長歷程,能讓對方更了解你的想法,建立彼此的信任。但要記得,分享不代表對方一定要接受或理解你,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如果你的「脆弱」變成玻璃心,反而會讓人對你敬而遠之,擔心稍有不慎就踩到你的地雷。當發現對方選擇沈默或刻意迴避時,不妨想想,是不是自己的表達方式讓對方感到壓力,或者自己用強勢掩飾了內心的不安?

3. 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

現在的通訊方式很多,但並非所有管道都適合溝通重要事項。文字訊息雖然方便,但卻缺乏語氣與表情,容易產生誤解。當對方讀訊息的時機不對,例如在吵雜的環境或疲憊時,很可能會出現「已讀不回」,這不一定是刻意忽視,而是雙方對「稍後回覆」的定義不同。

最理想的溝通方式是面對面,其次是語音通話,因為語調與聲音能傳遞更多細微的情緒,減少誤會。如果有重要的討論,雙方可以協調合適的時間,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溝通。

結語

溝通的本質,就是因為彼此有差異、有不同的想法,才需要對話與協調。如果讓情緒主導,或執著於自己的立場,溝通反而會變成對抗。

試著換個角度思考,找到折衷方案,讓事情先順利推進,再來分享彼此的感受。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彼此更容易理解對方,也能讓合作更順利,甚至達成雙贏的局面。

當你在溝通中遇到困難時,不妨回頭看看這篇文章,試試不同的方法。如果你有類似的經驗,或有自己的溝通技巧,歡迎與我分享!想收到更多這類文章?訂閱我的電子報,一起探索更順暢的人際溝通之道。

重點整理:

  • 避免陷入二元對立,強調自己受傷可能會造成對立。
  • 「冒牌者症候群」可能讓人無意間強勢掌控,影響合作氛圍。
  • 尊重彼此的行事風格與差異,別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對方。
  • 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避免過度依賴文字訊息。
  • 溝通的目的不是輸贏,而是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當我們能更有意識地調整溝通方式,關係自然也會變得更和諧。


訂閱電子報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

Intuit Mailchimp

📣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 👉 聯絡夏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