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不良很受傷?你必須探索表象下的真相冰山

by 闆娘Summer

在回答讀者提問時,我寫著寫著,發現在現象上的溝通不良,背後其實藏著許多人性心理的複雜因素。

這篇來聊聊,在人際關係的溝通上感覺受挫受傷時,潛藏著哪些人性心理呢?

二元論的衍生感受

首先,在溝通的過程中,別跟對方說:「你的回應讓我好受傷」,為什麼呢?

中國哲學裡的莊子思想曾提過關於二元論的議題,表現在人際溝通上時,呈現的情況就是:「我非常對,因此你非常錯」。

在這樣的情境中,我們常把「我」抓得死緊,以至於急於證明什麼,因此把對方逼進苦痛裡,對方於是反擊,雙方陷入戰局。

人與人之間,其中一方表達自己很受傷時,在二人的關係裡,會起什麼化學作用呢?

當你在強調自己很受傷的同時,無形間就是將對方塑造成加害者,而你是無辜的受害者,如此一來雙方立場便失去平衡,甚至產生對立,又如何期盼能有良善的回應呢?

任何一件事情被過分地強調,都很有可能走向這件事情本身的對立面。

《梁冬說莊子.人間世》

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人會蓄意的在言行中傷害他人。因此,只要讓雙方可以坦誠的先冷卻紛擾於心的情緒感受,就會發現很多溝通不良的狀況、甚至衝突的產生,都是可以避免的。

將溝通不良的困頓局面詮釋為自己因此受傷的發言,只會更拉大彼此間的距離、強化二者間的對立,你的受傷感不會不見,溝通也更沒有機會有所進展。

類似的論點是:「我是個很好配合、很好溝通的人」,這在莊子的定義中,是在隱喻對方不好配合、不好溝通,特別是當雙方間的行事風格明顯不同時,都為溝通埋下了地雷,一不小心踩觸便會爆炸。

冒牌者症候群

你聽過「冒牌者症候群」嗎?有些表現優秀的人患有「冒牌者症候群」。這些人經常自我懷疑,感覺他所有的成就,都是因為運氣好大家還沒有識破他們的真面目。

「冒牌者症候群」提的是一個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

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

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這種害怕被識破的心理,會使得他們失去自信,對自己的決定無法給予肯定,反映在團隊合作上,就是會希望自己的意見得到認同。

害怕被識破的心理促使他們在做任何事都希望能夠做到完美,對團隊便有更高的要求,並展現出更強大的控制慾,以確保所有事情都在他們掌握之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際關係更顯得緊張,而他們所謂的溝通,說穿了不過就是要對方認同他們的想法,或掌控對方配合他們的完美計畫行事。

從讀者來信中不難嗅出,「冒牌者症候群」正窩藏於他的冰山潛意識中,所以在對方對他的專案構想有意見時,他會覺得生氣;而對於下游廠商的回覆速度,也在完美主義的包裝下不知覺地要求盡善盡美。

這樣的壓迫感會給合作方帶來壓力,然而合作方與讀者之前並不熟識,我猜想這也是對方迴避正面溝通的因素之一。

有效溝通的要點

除了人性心理之外,在工作上與人的溝通互動,要如何更有效率或降低磨擦呢?

尊重差異性

在團隊運作或專案合作時,人有時會先入為主的覺得大家都應該「懂」某些事,於是省略一些細節上的說明。要注意的是,你確定你的「懂」就是他人的「懂」嗎?二人間的共識確為彼此的共識嗎?

就算彼此有共識好了,在行動方案及執行細節上呢?是強硬地要求一致性,還是能尊重彼此間的差異?這都是雙方能否進行良好互動的關鍵因子。

把一個便當吃完,有的人習慣先吃蔬菜,有的人則是先嗑白飯、把主菜留到最後,有的人則是先吃最愛吃的主菜,你能否尊重大家的進食順序不同,只把焦點放在把便當吃完的目標上嗎?

分享脆弱

分享成長過程,可以幫助對方更了解自己,同時明白每個人都有脆弱的一面,讓彼此間的信任更堅強。但要記得,你的分享不代表對方得要理解你,接受你,那是對方的權利,而不是闡述自己是什麼脾氣個性的人之後,別人就要照單全收、全面配合。

如果你的脆弱是玻璃心,那也會讓人對你敬而遠之,深怕一個不經意的言行舉止,傷害了你。當別人始終沈默不回應或迴避問題不處理,不妨靜下心來想想,是不是自己太脆弱,又或者用強勢來偽裝自己的玻璃心。

溝通的管道

在通訊軟體發達的時代,文字訊息是最常被用來互動的管道之一,一來不會打擾對方,二來自己想傳就傳,看似很方便,實則充滿危機。

  1. 是否確定文字訊息溝通是最適合雙方的互動管道。
  2. 雙方讀取訊息時的當下時空,也許對方正在擁擠的捷運內被吵嘈所干擾,或酒足飯飽腦袋渾沌時,這些都是不利於專案合作溝通的環境。
  3. 延續第二點,當讀取訊息時的背景時空不恰當時,呈現出的會是「已讀不回」的狀態,或對於「稍後回覆」的時間長短定義有所落差。這些都是在互動過程中,造成彼此不悅的小因子。

最好的溝通管道是面對面,其次是通話,合作雙方可以找出彼此共同有空的時段進行對話,透過語調與聲音的傳遞,也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解。

溝通不是你對我錯

溝通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探討你對我錯,或找出結論。許多人對溝通的觀念是,認為溝通就是尋求對方的同意或是支持,覺得這是在釐清共識。但其實溝通的重點並不是我的意見較好、你的意見較對的判決,而是給彼此商討談判的空間,並在不同的想法下取得平衡點。

結語

溝通之所以是溝通,就代表著雙方有著不契合的地方,也許是講話模式、思考方式、執行順序…等,因為有相異性,有分歧,才會需要溝通。

此時若加進太多情緒,或焦點擺在你的想法或我的意見上,都會使雙方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若能理性的思考,找出第三選擇,或折衷的方案,先讓事情可以順利進行,再來分享彼此在合作間的感受,如此更能有效地理解彼此,達成共贏局面的機會便會大升。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