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已讀不回,我還能怎麼做?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保險新人小雨在眾多保險商品中發現了一個好商品,並維躍地立馬幫自己投保一張,除此之外,也熱情的呼喚家人親友們入手這個好商品。

行業前輩建議已習慣在臉書分享生活點滴的小雨可以在臉書上分享她對這個商品的熱愛,前輩說:「業務要有『好康逗相報』的熱忱,既然妳這麼喜歡這個商品,不妨透過臉書跟臉友們分享妳的開心。」

小雨在用心撰寫貼文在臉書發佈後,為提升貼文曝光率,還透過 LINE 群發貼文連結,她心想:「這是一篇分享好康的貼文,應該會有人感興趣」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始終沒有人傳訊息給她,再想著茫茫人海卻不知可以找誰進一步說明這個好商品,頓時覺得沮喪。

在業務領域上,這樣的情況是很正常的,過去紙本 DM 行銷的時代,寄出 1,000 張 DM 後,可能僅有 1 人會主動來電洽詢甚至音訊全無,這就跟小雨在臉書上貼文、用 LINE 傳貼文連結,卻毫無音訊,是異曲同工之事。

那麼,業務透過社群平台分享保險資訊是不是做白工呢?如果要利用社群平台協助拓展業務,又該怎麼做呢?

主動上門的客戶要小心

以保險業來說,無論是舊時代的寄發 DM,或是社群時代透過臉書或 LINE 來傳遞資訊的,若有人主動回覆感興趣、表明有投保意願的,反而更要謹慎看待。為什麼呢?

保險是項違反人性設計的商品,買了它、卻不希望用上它。什麼樣的人會願意主動購買希望不會派上用場的商品?除了客戶具有未雨綢繆、高瞻遠矚的思維之外,剩下的大抵是「預估」商品會派上用場的機率頗高。

比如前陣子大家爭相投保的防疫險,這類商品最早在 2020 第四季早由台灣產物開跑上架了第一張防疫險,但市場的詢問度不高,直到桃園的疫情有升溫跡象,加上媒體名嘴的報導宣傳及保費低廉,發生了史上首見的搶買熱潮。

再比如,客戶某甲在做了大腸鏡檢查後,發現了大腸瘜肉,雖然化驗後為良性腫瘤,但考量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加上自己的飲食及作息習慣不良,屬高風險族群,於是萌生了投保醫療險與癌症險的想法。

也有些客戶是因為身邊有些實例個案,勾起了對風險概念與保障意識,於是主動了解保險,但因為人的天性是害怕被行銷的,此時的詢問多半是自行了解,比如請教谷歌大神,或有投保經驗的親友們,少有人主動聯繫業務,深怕陷人一問就得買的尷尬處境。

各行各業都喜歡見到主動上門的客戶,唯獨保險不同,主動上門來的客戶更要細細了解其投保動機,是否帶病投保、是否有道德風險。由此看來,小雨的用心撰文卻乏人問津的結局,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化被動為主動

那麼,保險業務又為什麼需要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保險的相關資訊呢?

我認為,那是在喚醒身為業務的「主動魂」。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保險資訊,這是主動的第一步,但多數業務也就停留在這一步,不僅沒有下一步,接著就是被動的等待。

不管是資訊分享、好康推薦、在臉書寫文章、用 LINE 傳訊息,這些都只是敲門磚而已。敲哪道門?一切都是為了開啟與對方建立黏度的那道門。

好久不見,近來可好

多數人的社群平台好友數,沒有破千也有數百,特別是投身於業務領域的人,但這些好友數多半就只是圖像而已,雖非陌生不相識,但在生活上時有互動的,則寥寥可數。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許久未聯絡的同學或好友,突然跟你聯絡,你會不會腦中警鈴大響,思忖著對方是不是要藉互動之虛,行推銷之實?然後在心中猜測著,對方是直銷商,還是保險業務員?多數人都有這類的刻板印象,我亦是。

也因此,面對社群平台上長串的好友名單,發出訊息:「好久不見,近來可好?」然後呢?預設詞窮的尷尬狀態,業務新手們便呆愣的停滯沒有進度。透過資訊分享的敲門磚,即便對方已讀不回,你都有話題可以接話,減少詞窮的機率。

「嗨嗨,在忙嗎?……我想請問,你有看連結的文章嗎?」無論對方有看沒看,你都能繼續聊下去。此時的關鍵是,別忘了你是要與對方保持黏度,而非宣傳行銷你的商品,讓對方對你有好印象、喚回過去的情誼溫度,才是你該關心的重點。

如果對方十天半個月都沒有讀取訊息呢?當你將自己定位為業務,就會有氣急敗壞的情緒,也會萌生不被尊種的感覺,但如果拿掉業務身份,當你的朋友始終沒有讀取訊息時,這代表什麼?

把對方假想成你身邊重要的人,當他一段時間都沒有讀取訊息,你會怎麼做呢?以這樣的思維出發,後續的行動方案便有助於你釐清事情的真相。

當朋友就好,不要談保險

你的朋友裡有沒有這類人?當他知道你從事保險業務時,開門見山的跟你說:「我們當朋友就好,不要談保險。」急於切入業務主題的新手,聽到這樣的回覆多半覺得挫敗或不悅,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是因為你的心思都放在業務上,異地而處的想:換做是你,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有人會說:「聽聽看也沒關係呀,又不能強迫他買。」既然只是聽聽看,那對方總也有不聽的權利吧?!不妨就依著對方的意願,好好的當朋友。既是朋友,就聊聊彼此近況,關心對方好奇的事,這些看似與業務無關,但都是有助於你成為一名「顧問」的因子。

客戶分級,因材施教

許久沒聯絡的人,對方防備著你的主動聯繫居心何在,這是理所當然。回到你的本業,要規劃一份適合對方的方案,是不是也得要先了解對方呢?既然彼此許久未聯絡,對方的近況你清楚嗎?

前段所述,透過資訊分享的敲門磚,接著無論訊息有無讀取,你都能「主動」地進行下一步。而因為你的訊息內容也表達你是個保險業務 (或保險顧問?!) 的人設,後續的進展就更有助於你將一長串的社群名單做個分級。不是會不會跟你買保險的機率區分,而是對方好不好接觸聯繫。

拿家有幼子的職業婦女來說,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小孩,自己的時間都沒了,更別說是與你噓寒問暖、閒話家常了,如果你沒搞清楚這部份,一勁兒地感覺對方很冷漠,豈不誤會了對方?!生意沒做成不打緊,讓一段情誼結束的不清不白才是可惜。

你的社群名單裡並不全是半生不熟的人,也會有你的客戶,或因緣份未俱足還不是你的客戶卻很支持你的人。此時請對方回饋看完資訊貼文的感受,更能接地氣地了解行外人的看法,以小雨的例子來說,她喜歡的商品別人不見得喜歡,可以聽聽對方不喜歡的緣由。

結語

數位速食化時代,許多人的表達也隨之變得速食簡單。當有人傳遞你也覺得不錯的訊息時,你會怎麼做呢?多數是按給讚或給個貼圖,而已讀沒回應的也不代表不認同,對方究竟怎麼想的,還是得靠你「主動」接觸才能知曉。

社群平台上有個有趣的現象,有些人喜歡在臉書上轉分享文章,但當你針對文章給予同感的留言回覆時,對方就只是針對你的留言按個讚,接著就沒了…那對方分享文章的用意在哪兒呢?或許他也有想法想要與你交流,但礙於不擅文字表達,於是只能停留在按讚上。

我有陣子眼睛很不舒服,除了少滑手機,更是懶得打訊息,但那並不代表漠視社群平台上的社交互動。對有些人來說,打字對他就是難事,這些細節都要透過你主動關心對方與用心觀察才能獲得的資訊,單是以「已讀不回」來論斷一切,實在偏頗。

最後,要提醒透過社群平台展業的你,記得檢視自己在社群平台上與人的互動,你是會熱情回應對方的人嗎?如果不會,對於沒有人主動回覆訊息一事,更毋須放在心上。

《與成功有約》的習慣裡,第一個就是主動積極,這更是業務更該培養的習慣,多問問自己:我還能怎麼做?當你的心思不是聚焦於談保險、簽保單上,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會發現可以做的事有很多,也會發現「害怕被拒絕」的心魔不會常駐於心的干擾你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