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量的迷思:你一年讀了幾本書呢?

by 夏夏

有人問我:「妳這麼愛讀書,一年讀了幾本書?有沒有破百本?」
這問題問倒了我,對於一年讀幾本書這個問題,我居然沒有任何概念。

閱讀量的定義

所謂的讀幾本書究竟是如何定義的呢?是整本書讀完,還是有讀就算?又或者只是讀了某些篇幅,因為有寫出讀書心得,就算是完讀?

對於閱讀,我是傾向慢讀完讀派的,但對於部份商用書,也會直接從目錄上尋找解決當下問題的章節閱讀而已,讀過那些章節之後,那本書就算是完讀。那麼,要如何計算閱讀量呢?

今年的閱讀,我喜歡同時讀不同的書,它們可能是不同種類的書,也可能是同一主題的書,全看閱讀當下的心情。這樣的閱讀模式,會讓我可能在一天之內讀到 5~6 本書,篇幅有長有短,這 5~6 本書可能在 1~2 週內就看完,有的也可能就被落下,1~2 個月後才又被拾起展讀。那麼,要如何計算閱讀量呢?

雖說是喜歡同時讀不同的書,但還是會出現 2~3 天裡總是看同一本書,直到完讀為止。這時,我很確定自己是讀完了一本書。

除了書籍的閱讀量不好定義之外,不同類型的書本,又要如何計算閱讀量呢?a reader 9~10月主題是「漫畫書店」,我在書架圖片上看到了一些熟悉的漫畫,像是《怪醫黑傑克》、《千面女郎》、《凡爾賽玫瑰》及我參與推薦的《神明便利商店》,若是讀這些漫畫書,閱讀量是不是就會火速成長呢?

朋友說,漫畫不算。那麼繪本呢?穿插著塗鴉的《現在這樣就很好》或以漫畫為載體的心理學書籍《抱住棒棒的自己》呢?又或者一行禪師的【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書籍呢?每本都如此的迷你輕薄,可以很快讀完,卻也會因內容引人思考而讀得緩慢。

即便是圖書館借書,系統會計算這張借書証借閱了幾本書,但有些書是因為還沒讀完、礙於有人預約無法續借後來再借的;有些書是續借了三次上限仍沒讀完 ,繼續再借的。這些借閱書都被系統計入了借閱冊數,實際上只是因為還沒讀完的重新借閱而已。

每個人對閱讀量的定義都不同,計算出的閱讀冊數就不同,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刻意計算讀了幾本書呢?又或者,計算閱讀量的意義是什麼呢?

閱讀數的意義

為什麼要閱讀?每個人的閱讀動機都不同,閱讀的主題與類型也不同,但無論如何,這些都與讀了幾本書沒有太大的關連。相較起讀了幾本書,我更在意的是:是否解決了問題、是否學到了新知、是否療癒了身心、是否讓人自在放鬆…

獨角獸計畫提倡的閱讀是:

抛開為考試和分數而閱讀,讓閱讀回到單純的本質,為自己的快樂而閱讀、為自己的渴望而閱讀、為自己的提問和探索而閱讀,為「成為自己」而讀。簡單來說就是, 為自己而讀,為無目地而讀,為純然的愉悅而讀。

這其中並沒有提到任何跟閱讀量有關的訊息。當閱讀開始計數時,多數代表閱讀已陷入了某種迷思,那樣的閱讀依然會帶給人心曠神怡的感受嗎?對我來說,那反而是焦慮的起點。

結語

我回答朋友:「我沒認真算過自己讀了幾本書,即便你問我讀過哪些書,我可能也會答的七零八落。但我能跟你分享,這陣子讓我醉心的書是哪幾本、特別推薦是哪幾本…」

一位補教業老師曾跟答不出答案的學生說:「你們真是太可貴了!」學生不解,答不出答案居然是可貴?!老師進一步說明:「會遺忘是一種可貴的能力,想想看,如果過目不忘,今天路上目睹了一場車禍,就會歷歷在目,這日子要怎麼過下去啊…」

台下的我感覺不出老師的言語有諷刺的意味,會一直記得這段話的原因是,當時大考在即,對於老師的提問腦袋空白的我,讓我自責的想:「怎麼會記不住呢?」而老師的這段話則是撫去了心底湧現的壓力。記住,很好,因為有助於考試得分;忘記了也不錯,因為遺忘是可貴的能力。

因為人有可貴的遺忘能力,讀過的書忘記了便也不稀奇,網路上也常有人說「記住的是知識,忘記的是氣質」。對我來說,從選書開始的一連串過程,就是閱讀歷程,就是生命體驗的一種管道。至於讀了幾本書,或是有沒有寫心得、有沒有記住它…,這些曾經是我執著的點,如今並不是我所在意的。


訂閱電子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我將不定時分享生活中的觀察與閱讀追劇時的體悟,這是專屬電子報訂閱者的內容(發信頻率一週至多一篇)。並提供熱門文章連結,方便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找到文章傳送門。(歡迎追蹤 FB 及 IG 接收最新動態)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

Intuit Mailchi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