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流人才的超效時間術》透過工作暫停與睡午覺,有效提升工作效能

by 夏夏

讀過不少關於時間管理書籍的我,為什麼還要再讀這本《5%一流人才的超效時間術》呢?

王永福著作的《工作與生活的技術》提到,主題式閱讀有助於切入觀點的多元化,閱讀理解上不易受限於單一作者的寫作風格。有些書我們會覺得看不懂,或是感覺翻譯卡卡的,那就換本同主題的書。

在這樣同一主題多本閱讀的模式下,會發現同一主題的論點在書寫的表達方式上有很多種,也會發現各自有不同的論述重點。若發現同一要點在多本書籍裡都被提及,那就是重點中的重點。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常言道:「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句話多被用來長時間的休息。其實短暫的暫停可以讓我們的專注力更集中,進而提高工作的效率。怎麼說呢?

你聽過番茄鐘工作法嗎?在《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有幾項原則,其中一項就是每個番茄鐘之間的五分鐘休息不能省略,它是是番茄工作法最重要的要素,可以讓工作中的思緒更清明,有助於提升產能。運用番茄工作法的確讓我更能專注在當下的任務上,當有小干擾進入時,較不會分心去處理它,因為我的目標就是在這個番茄鐘裡專一的執行任務。

我透過番茄鐘來讓自己進入工作狀態,克服了東摸摸西碰碰的拖延毛病,但我對於每個番茄鐘之間的五分鐘休息很不滿意,常覺得它會打斷工作心流,特別是寫作寫得正開心時,突如其來的響鈴反倒成了干擾。

《5%一流人才的超效時間術》封底上有顯眼的六個方塊,其中兩格是「做得順手時想一口氣完成」 vs 「再忙也要休息一下,避免因作業興奮,導致後繼無力」,前者是 95% 一般員工的工作模式,後者是 5% 一流人才的工作技巧。這點跟番茄鐘工作法提到的五分鐘短休息與 15~30 分鐘長休息有異曲同工之妙。

書裡提到:

當人開始進行某項作業時,人體會因為受到刺激而分泌多巴胺,而呈現勞動興奮的狀態,這時大腦會發出「不停繼續工作」的信號,這可稱作「作業興奮」,我喜歡稱它為「心流」。

一般人以為,在工作心流狀態下暫停的話,會因為專注力被打斷而降低效率。但從行為心理學來看,暫時中斷其實可以得到正向效果,這當中運用的就是「心理抗拒」與「蔡加尼克效應」。

心理抗拒指的是,當我們能自由選擇時,但這個選擇受到了限制,被限制的選項反而會提升吸引力。而蔡加尼克效應指的是,相較於已經完成的工作,人們比較容易記得未完成的,或是被打斷的工作。

這兩個行為心理學術語,讓我重新看待番茄鐘工作法的五分鐘短休息與 15~30 分鐘長休息這件事,並試著在工作時重啟番茄鐘,在五分鐘短休息時強迫自己離開座位,做些不用動腦的事,比如上廁所、倒杯水來喝。如果在家工作的話,我會去看看主子們在哪兒睡覺,有養貓的人都知道,光是看著貓咪的睡姿就能讓人有愉悅的心情。

此時的大腦會記掛著剛才的事務,但並不像工作進行中的專注,因為身體正在走動伸展、或如廁喝水,這時大腦的運作是較鬆懈的,有時反而會撞擊出其他想法或靈感。再加上「心理抗拒」及「蔡加尼克效應」這兩個行為心理的催化,會讓人在休息後更能專注在工作上。

這也能解釋封底六個圖框中其他二個圖框,就是「怕忘記喝水,一早裝滿大水壺」 vs 「桌上不放飲料,水杯只容 300 cc,趁喝水時順便走動一下」。只要能允許在工作中予以暫停中斷,就不會忘記喝水,加上起身走動,對健康是大大的加分。

此時我總算能理解為什麼休息對是蕃茄工作法中不可省略的最重要元素,重新體驗過加了休息的番茄鐘工作法之後,發現工作狀態的確大大的提升。

之前因為不想要工作心流被打斷,我會一股作氣的把任務完成後才休息,緊繃的狀態一旦放鬆之後,就會感受到疲累感襲捲而來。此時就會想做些不用動腦的事,比如追劇、打糖果、滑臉書…,然後被這些娛樂給綁架。

即便自己很自律的從結束娛進行下個任務,也會發現專注力不如稍早來得集中,思緒也會較渙散。這個工作時程,正好可以對應到書裡我的第二個收穫,也就是封底六個圖框的最後二個圖框:「覺得餓肚子就無法專心」 vs 「不在午餐時段進食,而是高效午睡 + 少量多餐」

睡午覺的充電

與成功有約》七大習慣與時間管理有關的,就是第三習慣的要事第一。早上是我工作效率最好的時段,最重要且最燒腦的工作會排在早上進行。

前面提及為了不中斷工作心流,我通常會一股作氣地完成要事,此時時間已接近中午時分。追劇滑手機的放鬆活動,加中吃完午餐、血糖上升帶來的昏昏欲睡,導到下午總是一天當中工作效能最低下的時段。

一般上班族的上班時間是朝九晚六,以中午 12 時為區分,下午的工作時間反而比上午還長,若是不能在這段期間提升工作效率,就會有時間不夠用的急迫感,甚至得要加班趕工。

當我允許休息這件事穿插在工作時程裡,發現結束最重要的任務後,疲憊狀態大大減輕,加上專注工作的緣故,反而不太會意識到飢餓感。此時我會聽音樂閉眼養神,在整理節氣精油時,發現睡子午覺幾乎是每個節氣都會提到的養生之道,也就是在晚上 11 點前就寢,及在中午 11~1 點這段期間睡個午覺。

吃飯再睡有個缺點,就是醒來總仍處於昏昏欲睡之中。先休息再吃個輕食,吃完精神也恢復得差不多了,再搭配番茄鐘工作法,一個下午大概可以再完成二個大任務。重要的任務都完成後,再著手處理哩哩叩叩的雜項待辦,發現效率提升好多。

結語

書裡有個資訊是我讀這本書才知道的,就是咖啡因是在三十分鐘後才會發揮作用。之前我總擔心先喝咖啡會影響接下來的休息,原來是多慮了,午睡前先喝咖啡,小憩之後咖非因也開始發揮作用,睡醒後就可以快速的進入工作狀態。

而且,睡前喝了咖啡,醒來後就會口渴及想上廁所,此時喝水上廁所的走動,正好可以驅除睡意。一般說來,剛睡醒時的食慾是較為低落的,此時補充輕食便也足矣。

書海中的知識很廣泛,它同時也能協助我們打破慣性思維的框架。就像我逕自的移除每個番茄鐘之間的休息時間,以為自己是沈浸在心流裡有效率的執行任務,透過閱讀《5%一流人才的超效時間術》重新認知休息這件事,反而為我帶來更好的工作效能。

如果你也總覺得做事難以專注易分心、時間總是不夠用,或任務總是非得到壓底線時刻才能完成,不妨讀讀《5%一流人才的超效時間術》,或許就會像我一樣,在 12 個反時間術 X 12 條成果捷徑 X 26 項個人 & 團隊超效工作法中,找到幾個適合自己應用的工作技巧,大幅提升工作效能。


訂閱電子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我將不定時分享生活中的觀察與閱讀追劇時的體悟,這是專屬電子報訂閱者的內容(發信頻率一週至多一篇)。並提供熱門文章連結,方便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找到文章傳送門。(歡迎追蹤 FB 及 IG 接收最新動態)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

Intuit Mailchi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