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停止情緒化思考,寫出自己的篇章,成為故事的主角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你是這樣的人嗎?
→ 我也不想那麼愛生氣,但就是管不住自己啊………

或者你常碰到這類人嗎?
→ 主管、同事、朋友或家人,總是動不動就生氣,時不時還會被掃到颱風尾…

如果有上述情況之一,那麼,你很適合閱讀這本書。而我會閱讀這本書,是源自於工作上的一個業務合作案…

《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

閱讀的緣起

在合作案進行過程中,免不了有許多文件資料核對的過程,而這位合作代表呢,訊息不點不讀、電話不接不回,本來可以很從容優雅就處理好的事,卻總要拖到最後關頭。拖延也就罷了,過程中不理不睬的回應態度更叫人覺得火大,總讓人有著不被尊重的感覺。

這樣的心境讓我聯想到了這本書,,此時正是讀它的好時機。

這本書在談什麼?

無法控制的情緒,讓人無法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幸福;善於控制情緒的人,真相或許是刻意壓抑情緒或假裝沒有情緒。無論是哪一類,透過這本書作者教了一些方法:

  • 避免讓不高興的反應發展成情緒化的狀態
  • 不是壓抑情緒,而是真正不受困於情緒、不被情緒綁架
  • 不被情緒化的人傷害
  • 養成讓自己不被情緒綁架的習慣

人變得情緒化的原因

所謂的「情緒化」,是指一直受困在「情緒高漲」的狀態,就像「被情緒綁架」了,無法冷靜地思考和尋常的應對。情緒是什麼?作者說,情緒是人類自備的自我防衛機能,主要是在告訴我們:

  • 這個狀況對自己的心有何意義?
  • 這個狀況對自己這個存在有何意義?

比如「不安」,就是在「無法確保安全」時湧現的情緒,也因為如此,當我們感到不安,就會開始謹言慎行、處處小心。

那麼,情緒中的「生氣」又是在告知我們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目前正陷入困境」的狀態。
即使是因為對方的錯鋘而造成的生氣,也代表「自己所相信的正確沒有被接受」,對自己來說,就是「自己目前正處於困擾」的狀態。

疼痛是身體的感知,情緒則是內心的各種感知。

《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

事情沒有按計畫走

以我碰到的合作案為例,原本以為合作代表提供的資料皆已齊全,但卻被審核人員告知尚有欠缺資料待補,這件事對我的工作流程來說是個外來的插曲,打亂原本的工作步驟。更令我意外的是,當我請合作代表提供相關資訊時,對方給出的卻是拖延回應:電話不接不回、訊息不點不讀。在一天一夜過後,合作案一點進度都沒有。

就我的角度來說,缺資料就是趕快把資料補齊就好,但對方不理不睬的回應讓合作案進度卡關,工作步調完全大亂,以致於我得特別費心神思考要透過什麼方式取得欠缺的資料,原本的工作進度也因此而被影響,生氣的情緒也悄悄的被引發。

不想被瞧不起

在這個合作案中,窗口代表多次電話沒接、訊息沒讀,過了一天一夜也不見訊息或來電,此時已有情緒的我無法換位思考、無法思索對方是不是有其他更重大的事件正在處理,而是會覺得「對方輕視自己、不當自己是一回事」,也就是覺得不被尊重,於是有了生氣的情緒。

更讓人覺得火大的是,無法與對方聯繫的我在此時看到對方在社群平台上慶生狂觀的貼文,心中的怒火更是熊熊燃燒著。但我並沒有予以抗議,因為不願被對方覺得我是個心胸狹窄、沒有風度的人,或被貼上情緒化的標籤。

我透過所有能想到的聯繫管道,單方面的告知對方資料不補齊的後果,動用了 LINE、E-mail、Messenger、iMessage 及致電對方公司請助理轉達回電的留言。做完這一連串作業後,我心想著,倘若對方一樣不理不睬,那就公事公辦,撤回合作案也無妨,做好最壞的打算之後,火大的情緒似乎有平靜的傾向。

我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並沒能做到作者建議的跟對方表達訴求,主要因素是無法與對方取得適合的溝通頻率,覺得在不對頻情況下的表達與溝通都是打折的,於是選擇讓對方承擔資料不齊被撤件的後果,這麼一想,就與對方尊不尊重我無關了,單純的回到解決問題的層面。

倘若我的思緒一直停留在對方不尊重我的感受上呢?那麼接下來我的心裡也許就會上演更多小劇場,許多思考就會如同作者說的,會讓事態往不對勁的方向發展,人就會變得更情緒化,往越想越氣的層面發展。

意想不到的衝擊

人在遇到意想不到衝擊時,也會生氣。

書中舉例,被人回應:「你怎麼會連這個都不懂?」對於聽到這句話的當事人來說,這是具有攻擊性的話語。作者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背負的問題及原由:

  • 與生俱來的特質或才能是什麼?
  • 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為何?
  • 身邊最親近的人是誰?
  • 經歷過什麼樣的體驗?

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盡相同,在不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時就回應對方「怎麼會連這個都不懂?」,這等於是在說對方很糟糕,是一種言語暴力。

每個人遭受此類攻擊的反應不一樣。有的人會全身僵硬、不知所措,有的人會感到生氣、直接反擊,還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很糟糕、喪失自信。大致上,覺得生氣是多數人的感受。

那麼該如何回應呢?作者建議此時要避免情緒暴衝的關鍵是,用接納情緒來取代否定情緒。

比如,我們可以找聊的來的朋友傾訴:「有人說我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朋友除了可以同理我們,還會反過來安慰我們說:「對方這樣評價人是不恰當的」「不知道也不會怎麼樣」這時我們不但不會被生氣的情緒綁架,反而還會得到安慰。

養成不被情緒綁架的習慣

在了解人為什麼有情緒之後,接下來要學習的就是養成不被情緒綁架的習慣,讓自己的內心盡可能的保持內心的平和。

打造不被情緒綁架的體質

要打造不被情緒綁架的體質,首先要先理解容易情緒化的狀態。

比如喝醉了容易情緒失控,那是因為酒精會抑制大腦的感知能力,使情緒和思考失去平衡。類似的情況也經常發生在疲勞的時候,這是由於管理思考的大腦區域在疲憊時會變得疲乏,失去抑制能力,容易讓人沈浸在情緒化思考中而無法自拔。

除了酒精或疲勞之外,荷爾蒙失調也容易讓人變得情緒化,像是生理期來臨前,人會容易變得焦躁、易怒,這些情緒波動都屬「經前症候群」的症狀。

知道了喝酒、疲勞及荷爾蒙失調容易讓人情緒失控,對於打造「不被情緒綁架」的體質很有幫助。此外,先行知會周遭的人自己這段期間狀況不好,也有不錯的效果。

書寫「好友筆記」

在情緒產生時,無論是焦躁、鬱悶、不安或憤怒,任何情緒都試著寫在筆記本上:

  • 步驟 ⓵ 寫下真實的心情
  • 步驟 ⓶ 想像好友會跟自己說什麼

透過寫「好友筆記」的方式,可以讓先前幾乎被無視的「最初情緒」,重親浮現而受到關注,進而提升自我肯定感。

以「我」為主語的思考模式

這點可以搭配「好友筆記」使用,當因為負面評價而覺得被攻擊有受害委屈的情緒時,先面對自己「被害」的事實,承認自己的情緒。

以「我」為主語的思考,更能為自己的「領域」負起責任,幫助自己建立成熟的人際關係,同時讓自己遠離「被害者意識」的危險。

想著「我受傷了」,而不是「那個人瞧不起我」

《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

關閉「應該」的思考模式

「應該」的思考模式,也是讓人情緒化的原因之一。當人活在「應該」之中,就會想要強迫別人認同自己的「正確」,覺得「所有人都應該OO,而那個人沒有做到」。

這個想法的背後就是「我都逼自己做到了」的「被害者意識」。因此,只有不為「應該」而活,人生才會更順利自在。

總是活在「應該」之中並據此行動的人,要學會轉換為從「美」的意識出發而「想要」的視角,就能顯著地提升自我肯定感,更不容易被情緒綁架。比如:「應該」排隊、「應該」守時,可以轉換成:「想要」尊重他人、擁有美好人生,所以會排隊、會守時。

觀點與想法

這本書作者是專攻「人際關係療法」的精神科醫師,透過專業的背景解釋了情緒化的發生機制,同時提出避免情緒化的做法,對於容易情緒化的人,或身旁有容易情緒化的人來說,是本疏理情緒的指南 。

除卻生理因素引起的情緒化 ( 喝酒、疲勞、荷爾蒙失調 ) ,每一個情緒都是最真實的自己。我透過這本書理解了隱藏在生氣情緒背後的,是自我背定感的低落,是為了防衛自己,於是用生氣來偽裝自己的受傷。

寫到這兒,我對於過去曾經展示情緒勒索的人,突然覺得釋懷,也學到了用「我」為主語的思考模式,正視自己的情緒感受,而非是做個「沒有我」的被害者。從這點出發,更能做到「不要理他」的境界。

題外話,我對於日文書,常有翻譯卡卡、閱讀不知所以然的困擾,但這本《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的翻譯是很通順的,加上有插畫輔佐,閱讀起來更是輕鬆,值得推薦。

  • 更多關於 EQ 情商書籍的閱讀心得 ➡️ 請點我

訂閱電子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我將不定時分享生活中的觀察與閱讀追劇時的體悟,這是專屬電子報訂閱者的內容(發信頻率一週至多一篇)。並提供熱門文章連結,方便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找到文章傳送門。(歡迎追蹤 FB 及 IG 接收最新動態)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

若喜歡《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 這本書可透過下列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