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艾蜜莉在巴黎》社群行銷文案力是自媒體的必備技能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會注意到《艾蜜莉在巴黎》( Emily In Paris ) 這部影集,源自《經理人月刊》官方帳號的資訊,進而上網搜尋了該影片的相關訊息,打從 Netflix 推出該劇以來,至今它仍名列前十名的排行榜。

雖然法國觀眾嫌棄這齣劇一點也不寫實,充斥各種法國的刻板印象,但我並不以為意,因為我的焦點是「艾蜜莉」、而非「巴黎」。

該劇製作人是《慾望城市》製作人達倫史塔( Darren Star ),《慾望城市》是我很喜歡的片子,自然不想錯過《艾蜜莉在巴黎》。

經理人月刊 LINE 官方帳號的資訊,是我追劇片單來源管道之一。

行銷與流行

艾蜜莉的職務是一家行銷公司的行銷主任,工作重點特別強調社群媒體行銷,這對於現在這個自媒體興起的時代,是個接地氣的話題,劇裡的幾個行銷創意對自媒體行銷人而言,是創意靈感的加分。

如果你是行銷企劃人員,或斜槓經營自媒體,一定不能錯過這部浪漫喜劇。

希維爾(艾蜜莉在法國的頂頭上司)跟艾蜜莉除了國情文化的不同,在年齡上也有差距,同樣都是香水行銷策略,二人的見解大為不同。

艾蜜莉認為原來的行銷文案缺乏了社交互動,但希維爾覺得艾蜜莉將產品透過社交媒體大肆宣傳的行銷策略,會讓產品失去奢侈品的神秘感。艾蜜莉回應說:

「因為我沒有品味、不是法國人,不知道怎麼散發出慵懶、性感又難以言喻的氣質,不過我才是目標客戶、不是妳,因為妳已經一應俱全,卻不曉得自己是怎麼辦到的。」

這段對話明顯點出,隨著行銷受眾 TA 的不同,行銷策略的焦點也隨之不同,比如:美國人喜歡喜劇收場,而法國人卻覺得悲劇較為寫實。這些都是自媒體在創作呈現時該考量的因素。

記得《行銷江湖》作者曾孟卓在上于為暢的直播時曾提及:「身為行銷人,你可以不追流行,但不能不懂流行。」流行的樣貌有很多種,時尚就是其中之一。

在《艾蜜莉在巴黎》這部劇中,女主角就是個衣架子,看著她不停的換裝,頭上的帽子、身上穿的衣服、腳下踩的鞋子、手上提的包包,是時尚潮流,也可以學習穿搭,是整部劇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的主軸。


勇往直前的熱情

雖然這部劇的負評是不合乎現實,但戲劇不就是這樣嗎?有句話說:「演員是瘋子,觀眾是傻子(台語)」,就讓我們先無視劇裡不合現實的部份(比如:幾乎每一個法國人碰到艾蜜莉都會自動說英文,還說的極好…),來討論一下這部劇。

首先,我極為佩服艾蜜莉的勇氣,她帶著對法國的憧憬,以及一年後品牌經理職位職務升遷的目標,在不懂法語的前題下,單槍匹馬的接下調派法國一年的任務。

都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如果機會來臨時啥都沒準備呢?勇氣,是你的最大武器。

不懂法語的人要在一群法國人環繞的職場上生存是很辛苦的,因此艾蜜莉一邊上班,同時也上法語課。

我在想,孤身一人在異國工作要適應的人事物多如牛毛,還要能夠挪出時間學法語,時間管理能力應該不錯。

其次,是欣賞艾蜜莉的熱情與樂觀,當法國職場的同事們對她表現出不以為然、甚至是排擠忽視時,她還是抱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並深信她的社群行銷手法會為法國公司注入新氣象。

夜半三更被芝加哥男友的來電吵醒,半夢半醒的她喃喃說著:「我覺得不知所措、有點迷失自我,一切都太誇張了,但還是很好…」有的時候,強大信念可以指引人走出茫然無措境界。

「本該是在機場準備出發到法國找艾蜜莉的男友不僅根本沒出發,並在電話中表示他不懂得如何經營異國戀情」,艾蜜莉跟敏迪訴說沮喪心情時一度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決定。

敏迪說:「妳來巴黎是對的,總比把時間耗在一個不願意走出芝加哥的男人身上。」

這話說的一針見血,真的!不過就是到法國待個一週,又不是移民,而「男友」卻連嘗試都沒嘗試就放棄了,跟不懂法語卻勇敢接任務的艾蜜莉相形比較之下,二個人的格局差太多了。

與男友分手後,艾蜜莉上班途中遇見撲克臉的希維爾,艾蜜莉仍是笑臉熱情地打招呼,她並沒有讓私人情感的憂鬱影響工作的心情,雖然這是戲劇、並非真實人生,但這也正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呀!

相對於艾蜜莉的理性與專注,上司希維爾就顯得遜色多了。

希維爾是難搞的上司,劇評常拿希維爾跟《穿著 Prada 的惡魔》中的米蘭達相提並論,但我覺得希維爾與米蘭達二者間的人設是相差甚遠的。

米蘭達雖在工作上要求極高,是惡魔等級的上司,但她是專業的,無論是在家庭或事業上,她都是嚴謹投入的,臭臉只會展示給工作能力不足的下屬看。

希維爾就不是這樣了,她在情感上選擇當第三者是私人的事,但公私不分的態度實在是大扣分,不僅以私人情緒來應對公司的業務,還會扯艾蜜莉後腿,艾蜜莉可是費盡心思想留住安東尼這位香水客戶呢!

雖然希維爾始終刁難著艾蜜莉,但艾蜜莉並不會牢騷抱怨希維爾,反而還懂得把功勞讓給希維爾,跟上司強調:「我們是同一陣線的」。

在第一季劇情最後,希維爾提出要艾蜜莉刪除 IG 帳號時,艾蜜莉也是照辦不誤,儼然就是個很懂得愛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的聰明女子。

不切實際嗎?現實生活中,懂得做自己的人就是有著屬於他自己的個人特質。

BTW,雖然艾蜜莉很努力地想讓希維爾喜歡她,但她並沒有因此委屈自己去討好對方,無論你追求的是什麼,保有你最愛的那個自己,是很重要的事。

此外我還想聊聊敏迪這個女孩子,她崇尚巴黎風情,於是報考巴黎的商學院如願去到了巴黎,然後再退學,這實在是很聰明的作法呀!XD

敏迪父親在得知她退學的實情後,斷了她的金援,藉此要讓敏迪乖乖地回到中國承接家族事業,而敏迪寧願靠自己當保姆賺錢也不要保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拒絕回中國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她的夢想是什麼?「任何其他的事,除了接管家族事業」。

這部劇屬於浪漫喜劇,但我更愛焦點於各個人物在自己工作職場上的專注投入與取捨抉擇上,這都是可以成為自己前進的養份。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第一集裡路克與艾蜜莉在露天餐廳的一段對話是讓我印象深刻的:

路克:「妳來到這裡,我們會覺得需要加倍努力、多賺一點錢。」
艾蜜莉:「那是平衡的觀念。」
路克:「美國人不懂平衡,你們是為工作而活,我們是為生活而工作;賺錢是好的,不過妳口中的成功對我來說是懲罰。」

 

艾蜜莉:「但是我喜歡工作,我享受著成就,它們使我快樂。」
路克:「工作使你快樂?!」

艾蜜莉:「是呀,你看工作把我帶到這個美麗的城市…」
路克:「也許妳不知道什麼叫快樂…」

 

艾蜜莉:「也許你只是自大…」
路克:「什麼叫自大?妳來到巴黎,卻不會說法語,這才叫自大。」

艾蜜莉:「我想我是無知。」
路克:「無知使妳自大。」

我想起大老闆曾在會議上提及:一個業務沒有爭排名的榮譽感,那你沒救了!

對大老闆來說,賺更多的錢、追求排名的榮耀,是業務人員的上進心展現,也是使他快樂的成就。不能說大老闆不懂得什麼叫快樂,但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是不同的。

比如敏迪,當個富二代承接家族事業,財富是手到擒來的事,但她寧願不要這些,也要保有自由自在。

謝文憲曾說:「人生沒有平衡,只有取捨。」

至於如何取捨,各人有各人的價值觀,像艾蜜莉那樣享受工作成就帶來的快樂,或像敏迪那樣失去經濟後盾也要追求自由自在,這都沒有對錯,我們都該予以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