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篇文章:「裝久了就像了,真的如此嗎?」,內容提到了當你的心態調整好時,對於未來的期許,可以用「假裝」這個技巧來加速實現速度。
一位讀者看完那篇文章後,傳來訊息說:「 我只想假裝能做自己…」。
「做自己」是很多人都期盼的事,很多文章也常提到「愛自己」、「做自己」的論點,那…到底什麼是「做自己」呢?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出了社會之後,無論是職場受雇者,還是創業的自營者,偶爾都會萌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受。在某些時候,就是得委屈自己、配合他人,無法盡興的做自己。
紅了 15 年口碑極佳的職場電影《穿著 Prada 的惡魔》,女主角小安最常回應的一句話是「I have no choice」,因為很多情況是她沒得選擇、她沒辦法,她的一切作為都不是她願意的,是惡魔老闆讓她身不由己。
既然如此的身不由己,小安為什麼不離職呢?
雖然她總嚷嚷著她沒有選擇、她是不得已的,但我想 ~ 調整好心態、重新開始的她並不覺得她無法做自己,她知道那是一段過程,當老闆認同她了、當她與老闆同事間培養出更好的工作默契時,她更可以在工作上展現她的聰明、獲得她的升遷加薪或成就感。
這看起來有些矛盾,既然小安不覺得她失去的「做自己」的主權,那她為什麼對男友、家人及朋友的回應總是呈現她是身不由己的呢?
因為在公私行程衝突的當下,她選擇了工作、放棄了男友、家人或朋友。當她表達她是沒有選擇、是身不由己、是出於被迫與無奈才不得不捨棄他們,他們自然就必須體諒她、包容她、理解她。
什麼是做自己
我直覺想到最能真實做自己的,是不會說話、不會比手畫腳的奶娃兒,他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睡就睡……哪怕你使出十八方武藝的叫他不要哭、逗他笑一個、哄他趕快睡,他若是不依,你又能奈他何?
但在職場社會裡就無法如此隨心所欲,然而一個人若想要能夠過得快樂,可以做自己卻是很重要的前提。
在嚮往可以做自己的同時,你有想過什麼是「做自己」嗎?你想要的自己,又是怎麼樣的自己呢?
在網路上看到一段對於做自己的詮釋:
所謂的做自己,就是清楚知道自己的喜好與價值觀,且能夠真正的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需要因為別人而掩飾自我,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摘自網路
回到讀者回應的:「 我只想假裝能做自己…」如果覺得自己像行屍走肉,或過著身不由己的日子時,在嚮往可以做自己的同時,你是否清楚自己的喜好與價值觀呢?
《穿著 Prada 的惡魔》中的小安,她選擇了公事為主、捨棄了私人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有更多人選擇捍衛他的私人生活,堅守公私分明的界線,比如職業婦女會為了家庭及孩子,拒絕公司的加班、出差或請調。
面對兩難時,沒有所謂對的選擇,或哪個選擇才是最好的,而是你能不能清楚你為什麼而選擇?敢不敢為了自己而選擇?
最怕的是,當沒有人強迫你做些什麼時,你依然無法勇敢的做自己。
現實的真相
有人說:「我就只想把自己分內事做好,不想想那麼多」,這個「做自己」的標準看似很簡單,然而卻不切實際。
什麼叫分內事呢?除非活在獨自一人存活的宇宙中,否則所有事都與他人有關,哪來的分內事呢?
拿學生這個角色來說,多數人定義學生的分內事就是把書讀好,如果你也這麼認為,這誤會可大了。
一個學生想讀的學校若是台成清交其中之一,把書讀好並還不足以讓他得以如願,他必須贏過許多人,而這贏過許多人的過程,就不僅僅是把書讀好這樣而已,他必須「費心思」的把書讀得更好才行,而這段過程,通常不是愉悅的。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提到:「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因為我們生活在群體中,所以沒有所謂的分內事可言;也因為我們生活在存有人際關係的群體中,很多的抉擇與行為就不僅是為自己負責而已,還得考量到他人。
我覺得「做自己」跟「自私」這個形容詞是連體嬰,許多率性真誠做自己的人,在他人的評價中多半是自私的,因為沒有考量到別人。
就好像職業婦女為了照顧家庭孩子而拒絕加班,同事會覺得她自私,因為大家要分攤她的工作;老闆會覺得她自私,因為她沒為大局考量。
但當她像電影《穿著 Prada 的惡魔》的女主角那樣以工作為重時,就換小孩、家人或朋友覺得她自私。你說,這位職業婦女要怎麼因應才是「做自己」呢?這只有當事人才能論定。
結語
很簡單,「做自己」這件事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我們能嚮往的境界,就是「清楚知道自己的喜好與價值觀,且能夠真正的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需要因為別人而掩飾自我」。
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就一定會出現「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局面,當你知道這些只是過程,你就會知道你始終都在「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