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合綜效」這個詞讓我覺得疑惑,難以理解其意義,《大師輕鬆讀》將習慣六詮釋為:集思廣益,這個詞就好理解多了。
統合綜效的重點有二:
- 尊重人我殊異
- 尋求第三選擇
尊重差異
統合綜效的好處是,我們永遠不確定何處是終點。如果你能開誠伂公並與他人共同努力,結果會是非常驚人的。這個習慣的能量來自於人與人之間在情感、心理或生理上的差異。
統合綜效需要高度的信任和溝通。你會發現,大多數情況溝通會有三種層次:
- 自我防禦
這個狀況發生於低度信任的情況裡,當人們處於防衛狀態時,會採取自我保護的溝通方式。 - 互相尊重
成熟的人會進行有禮貌的互動交流,理智上互相理解,實際上並不了解對方深層的基本思惟與預設態。 - 集思廣益
當彼此間擁有高度信任與開放性時,統合綜效的情況才會出現,雙方會探索更多可行的、新穎的創意組合方案。
統合綜效在真實世界中最好的例子,當屬 Google 創辦人塞吉.布林和賴瑞.佩吉二人的故事最具代表性。
史丹福大學資訊科學系三年級學生塞吉被要求在春季迎新會時協助新生,他被指派帶一個名為賴瑞的新生參觀校園。他們兩個一開始磁場就不對盤,彼此幾乎在所有事情上的看法都是意見分歧的,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喜歡電腦。雖然如此,意見相左的他們因此獲得很多樂趣,成了朋友。
他們一動一靜,一個外向一個內向,一個愛熱鬧一個喜安靜,看似不可能成為的二個人在賴瑞整理畢業論文時,共同實驗搜尋網路的新方法,一路的實驗修正,現在大家常用的 Google 應運而生。
如果這二個創立Google 的大學同學對所有事情的看法都保持一致,那麼 Google 還會是今日的規模嗎?顯然他們需要彼此的強項,才會建立起這間跨國大公司,他們倆無論是誰,都無法單獨一人成事。
這就是統合綜效的力量。當你與想法分歧的人得以串連起來時,這些差異之處可能成為創意構想的墊腳石,這是憑藉一己之力所無法達成的境界。
尋求第三選擇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假期來臨,先生安排了全家露營釣魚的計畫,二個兒子也興奮的期待著,但妻子打算利用假期陪伴久病的母親。妻子覺得母親比露營釣角重要,丈夫回應說另一半與孩子也是很重要。一場家庭爭端眼看就要觸發…
大多數這樣的情形,最後會選擇折衷的安排,就是妻子獨自去陪伴母親,丈夫帶著孩子去度假,夫妻倆彼此心情都不太愉快,孩子連帶的也難以玩的盡興。
經過溝通,他們試著找出除了看誰妥協或折衷各走各之外的第三選擇,想出了到距離母親較近的地方去度假,也可邀請附近的親友同樂,妻子可以陪伴母親,也參與度假,丈夫與孩子因為更多人參與而玩得更盡興,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共同度過假期。
作者指出,即使在最不利的環境中,依然可以進行內心的整合,不必太在意別人的詆毀,應該化解負面的阻力,發拙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僵持不下的局面中尋找第三選擇。如果採取的是利人利己的哲學,試圖理解他人,一定可以找到適合的第三選擇。
西恩.柯維新見解
西恩說,他跟父親抱怨當時的主管,史帝芬.柯維回應他:「你的主管有弱點,你也一樣。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建立在別人的弱點上,要順著對方的強項,設法彌補他的弱點,去輔助他的不足,如此才能是一個互補的團隊。」
他提出著手統合綜效五步驟:
- 確定所面對的問題或機會
- 設法了解別人的想法
- 設法讓別人了解你的想法
- 腦力激盪,創造新環境、新構想
- 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與成功有約》導讀文章
- 《與成功有約》習慣一:主動積極
- 《與成功有約》習慣二:以終為始
- 《與成功有約》習慣三:要事第一,擺脫瞎忙的惡性循環
- 《與成功有約》習慣四:雙贏思維
- 《與成功有約》習慣五:知己解彼
- 《與成功有約》習慣七:不斷更新的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