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東京》透過都築響一的鏡頭,看見東京日常裡的幸福

by 夏離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2 minutes read

很喜歡看跟編輯有關的書。《圈外編輯》1是從圖書館借回的,讀不到 1/4,被作者都築響一先生那不向社會、體制妥協的工作態度深深吸引,立即入手紙本書。書裡有段章節談的是《TOKYO STYLE》( 《日常東京》)的編輯緣起與出版過程,圖書館有藏書,迫不及待的借來讀。

幸福是被比較出來的?

一拿到書,隨手翻閱了一下,全是琳瑯滿目的相片,儼然就是本攝影集。我不懂攝影,難以共感於相片所呈現的專業美感。此書特別的是,它一別過去我在各類刊物上看到的具有室內設計感的相片,書中狹窄凌亂的房間圖片緊緊的吸引住我的目光。

回家時親切的太太在玄關迎接,客廳茶几上擺放著報紙與啤酒,廚房傳來鍋爐蒸煮晚餐的聲響……這些刻板的東京日常景象,在這本書裡全都不存在,一頁頁翻過去,只有一間又一間雜亂無章的房間樣貌。

像是木造公寓裡僅三張榻榻米大小的單人房,沒有廁所也沒有浴室,更別說是收納空間。住在這房間裡的是正在實習當 DJ 的少年,舉凡 DJ 練習的大小事,都在這個房間裡進行,所有的物件只能利用牆壁、天花板及地板三個面向來擺放,呈現出來的樣貌就只有一個字「亂」,感覺絲毫沒有任何生活品質可言。

日常東京-都築響一
圖片來源:關鍵評論

我腦裡浮現「原來幸福是可以透過比較創造出來的」的想法。環視自己住的地方,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幸福了。

「等等!這是都築先生想藉由這本書告訴讀者的事嗎?」我爬出自己想像的幸福氛圍,嘗試尋找作者的視角。

序言寫著:「房間真的很狹小。甚至有不少空間小到歐洲人或美國人看到一定會以為是貧民窟。」(我是沒覺得像貧民窟啦,但感覺像資源回收室好像也沒比較好😅)

「明明花相同的租金可以在郊外租到更寬闊的房子,為何卻執意選擇居住在市中心的狹隘空間裡?」(對呀,為什麼呢?我也不解。)

「東京是個相當安全的都市,女性即便披著睡袍大半夜走去便利商店買東西,或者是喝得爛醉如泥、口袋明顯可以看見錢包地醉倒在路旁,基本上都不會發生什麼危險。只要能夠在喜歡的書店或服裝店、餐廳、酒館旁找到一個小房子,整條街連帶也變成了自己家的一部分。於是,不少看中這項優點的人們,就這麼一派輕鬆地在這座都市展開了生活。」

隨著作者序的文字,另一個視角被開啟,對幸福的定義也隨之變動。

《日常東京》的發想源起

有陣子世界各地流行著「某某 Style」的設計攝影集,作者是紐約知名記者蘇珊・斯萊辛,她和英國的美術總監、法國的攝影師一起飛到日本,拜託都築先生尋找可拍攝的住宅,那段過程很辛苦。

都築先生思考其辛苦背後的因素,是因為符合拍攝要求的物件不好找,團隊要拍的不是一般的豪宅,要具有「Style」的豪宅才合格。

都築先生想,他沒什麼富有的朋友是物件不好找的原因之一,但會不會團隊想要的物件,本就不是日本的 Style 呢?

他思考什麼是 Style 的定義。Style 就是風格,要形成風格,前題是帶有該風格的事物夠多才能形塑出風格,若是數量很少,那不叫風格,而是「例外」。原來,拍攝過程辛苦的真正因素,是他們尋找的物件不是 Japanese Style,而是不自覺地在塑造「日本的例外」。

那麼,大多數人過的日常景象又是什麼樣子呢?什麼樣的生活風貌才是日本的風格呢?都築先生想起他在東京認識的一群年紀小他一輪的朋友,這些在業界底層工作的年輕人,大多口袋空空,所以吃完飯的續攤地點,通常都是這些年輕人住的地方,這是東京日常——空間狹窄的住所。

住所狹窄是日常東京的外在風格,內在風格則是住在裡面的人是很開心的。這些年輕人住的房間狹窄,即便裡面放了時髦的衣物,內部裝潢卻完全構不著時髦的邊,他們的生活模式不外乎是每週打工兩三天,其餘時間做自己開心的事。

這樣的狀態在主流觀點看來,是不務正業,甚至被貼上「輸家」的標籤,但他們並不這麼覺得,他們覺得可以做自己開心的事很好,房子狹窄沒有書房也沒有飯廳,但附近就有圖書館或朋友開的咖啡廳,只要把街上的店舖當作房間的延伸就好了。

都築響一覺得這些年輕人的生活態度是很健康的,他們並不以狹窄的住所為苦,不會逼自己做著自己不想做的工作,藉此住進較寬敞的房子;而是選擇不勉強自己的兼職工作、住在窄房裡,有時間及精力上的餘裕做自己喜歡的事。《日常東京》2的發想就是這樣出來的。

真的做不來嗎?

都築先生想要報導這些年輕人的住所環境與生活態度所串出的日常風格,這樣的提案被一家又一家的出版社拒絕,覺得報導那些狹窄的房子,是很壞心的事。都築先生一度想放棄這個構想,但即便喝了酒,一躺上床,腦袋卻浮出「這頁要怎麼呈現、那頁要放誰的房間…」的點子,讓他難以成眠。

不會拍照的他決定自己來。他去買了外行人也會懂得使用的相機組,把裝相機的袋子放在中古摩托車的踏墊上,背上三角架,就這樣開始四處跑、到處拍。那時還是相機的底片朝代,因為拍照方式是自學的,所以常常拍不好。失敗了不要緊,再拍就好了。

他不斷接案寫稿,一領到錢就去買底片,不斷的拍攝。就這樣拍了三年,累積了近一百個房間的相片後,再拜託出版社幫他出版。

曾經,在提案被一一拒絕時,他萌生放棄的念頭。但製作的念頭實在強烈,推動他啟動其他的管道。我想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3最為人所知的金句:「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宇宙是否給了都築響一助力?我不清楚,但他打破慣性思維的框架,不僅把書做出來了,還練就了攝影的本事,我們得以透過都築響一的鏡頭,看見日常東京裡的非主流的幸福。

關於做書這件事,都築響一認為最重要的不是技術,關鍵是——想要做一本書的強烈念頭。

結語

都築響一用三年的時間,透過相機鏡頭記錄在東京那些廉價租金房子裡的生活樣貌,一張張不加以修飾的相片,佐以平實的文字旁白,偶爾穿插幾句戲謔話語,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了東京日常。

我在書裡看到東京人的怡然自得,也看見都築冀求新事物的熱情,深深被他不向社會及體制妥協,不斷追求真實的人生所憾動。

後記

再次翻閱《日常東京》,新的念頭浮現了。一個人要有多豐盛的熱情,才能讓這一間間樸實無華,甚至亂中有序——乍看之下的雜亂無章——的房舍主人,願意讓都築先生入內拍攝呢?

雖說人不用入鏡,但想到自己沙丁魚般的房間會出現在公開的出版品上,心中應也是有所顧忌與猶豫的吧!然而都築先生做到了,這也正是我喜歡這本「攝影集」的關鍵,躲在一張張相片之後的,有太多值得學習的精神與感動。

📣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我。
  1. 圈外編輯》,都築響一著,黃鴻硯譯,臉譜出版 ↩︎
  2. 日常東京》,都築響一著,陳怡君譯,大田出版 ↩︎
  3.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羅・科爾賀著,周惠玲譯,恩佐繪,時報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