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讀林楷倫的散文1《偽魚販指南》,第一篇〈身為魚販〉的前文摘錄寫著:「 阿公跟配都說以後不要賣魚,好好讀書。後來爸只說,記得要幫家裡,要好好賣魚,沒有再提好好讀書。」
身為魚販的不得已
短短的二行摘錄,訴盡了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得已,內容沒有牢騷抱怨與指控,也沒提及嗜賭的父親給他帶來什麼樣的傷害。我在平實的文字中,強烈感受到被束縛的不得已,原生家庭的包袱讓他成為一名魚販,但他用文字翻轉了他的角色,從魚販斜槓為文學作家。
其中有段文字寫著:
「你要好好讀書,別跟那個哥哥一樣賣魚喔。」站在攤位前,有客入這樣說過。
「對啊,要好好讀書喔,別像我一樣讀交大喔。」一時嘴賤回了客人,客人就此不再來。他不知道,我就算好好讀書,還是得賣魚。
簡簡單單幾個字,陳訴了人們對職業的刻板印象,道盡了人生中的不得已。
鉅細靡遺的真實經歷
我回想起另一本書,作者在我的社群貼文裡留言說:
「當初想要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其實是因為在某個社團裡面,曾經有個網友在我的文章下面留下一句『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那時我就在想,那如果我讓你知道我經過什麼,你是不是會更願意相信,善良是一種你做得到的選擇?即使曾經被各種惡意輾壓糟蹋。」
她用文字鉅細靡遺的闡述了她的經歷,支微末節交代得讓我佩服她的記憶力,也不禁懷疑:「她真的接受了過去的這段經歷了嗎?」
約莫 28-32 歲那段期間,朋友們知道了我的故事,那時他們的註解是:「根本就是是『XXXX』跟『OOOO』的現實版。」XXXX 與 OOOO 分別是當時民視及三立響噹噹的八點檔,如今我已想不起劇名是什麼,如同忘了當時的故事情節一般。
對於這段遺忘,我覺得欣喜。我在時間隧道裡,不知不覺地掙脫了原生家庭帶來的枷鎖。
覺醒中的反思
有些喜怒哀樂,知道就好、點到為止,如果把它深深牢記在心中,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了。就像今晨翻閱《每一天的覺醒》讀到六月二日的〈不幸與寧靜〉,其中一段是:
「一行禪師的話提醒著:『愛的意念,深埋於層層的遺忘與受苦底下。』注意力的方向造就了差異。當我在意經驗之耙,若只看著它的尖刺如何在身上耙刷,只注意那些腳步如何路過我身上,那麼苦痛將沒完沒了。但是當我專注於心靈之壤如何被翻土耕耘,那融合之感將恆久永存。感覺別人對我們做的事,悲劇就會不死,與一切後果和平共存,平靜才能復活。」
張愛玲說:「沒有誰的人生不是千瘡百孔的。」持平的看待過去的黑歷史,共情過去經歷的不得已。那些被忘或迴避的事,不會因為沒有細細訴說而被忘記,而是成為生命中的一段空白。
結語
最後想跟你推薦的是學伴所分享的《想哭的夜晚,來份甜點》,我的閱讀情緒沒像學伴那般濃烈,但也在故事裡感受到一波波的情愫,有點像是讀〈身為魚販〉那種感覺。
書裡對於人物故事的描繪雖然平淡概述,卻能勾引人的情緒,有共鳴、有疼惜、有不捨…,有一種忍不住想給書中人物來個擁抱、加油打氣,而這些感受也正是自己想給自己的,或身旁類似故事的友人。
當我們懂得了一切生命歷程中善惡相生的道理,接納自己的黑與白,那麼,這個秘密便會成為禮物,而非傷害。
- 小說跟散文之間,被多數人所認同的,最大的差異點在於──散文的寫作,必須本於作者自己真實的生活、情緒、思想作為出發,不應該虛構。 ↩︎
📣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 👉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