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選擇出身,但能活出想要的人生》看陳珮甄如何將經歷化為養分,為人生開出一條花路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開始追蹤陳珮甄,始於「創意閒聊好朋友」社群的推薦。當新書預購貼文一出,我好奇地順著貼文內連結,查看關於書籍的介紹。書籍介紹並沒有引發我對作者或這本書的好奇心,後來看到林育聖的貼文,好奇心完全被引燃,立馬下單預購此書。

陳珮甄
你不能選擇出身,但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陳珮甄 Selena 著,圓神出版

你能選擇的回應

這本書像是陳珮甄的類自傳,從童年故事開始訴說起,在她的筆觸下,故事真實又扎心,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沒有打倒她。長大後進了社會,桀傲不馴的她在面對現實社會的種種挑戰,她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不論遇到什麼境遇,都會冷靜面對。

我想起一個感人的故事,描述一名女子運用她碰到的可怕境遇,把自己轉化為一個良善的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一群納粹士兵闖入奧地利的一幢建築,把屋內的成人分別帶走,而 13 歲的女孩和 8 歲的男孩則被帶往火車站。當他們兩個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等待火車抵達時,男孩們開始玩遊戲。他們完全沒有覺察到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而像孩子們慣常所做地開始嬉戲。

一列載貨火車到站,士兵們開始把每個人塞進火車。他們上了火車之後,那位 13 歲小女孩立刻注意到她的弟弟忘了帶鞋子。那時正值奧地利的冬天,且特別寒冷,如果沒有鞋子,可能會失去雙腳。

那個女孩因此發起脾氣,猛搖弟弟,打他耳光,並破口大罵:「你這個笨蛋!我們的麻煩還不夠嗎?我們不知道爸爸、媽媽在哪裡,也不知道我們要去哪裡,現在你把鞋子給弄丟了,我該拿你怎麼辦?」在下一個火車站,納粹士兵把男孩和女孩分開。

這是姐弟倆最後一次相見。大約三年半之後,女孩離開了集中營,她發現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倖存者,其他家人都死了,包括她的弟弟。她最後一次看著還活著的弟弟,對他口出惡言,是唯一留存的記憶。

她做了一個改變生命的決定:「不論我遇見誰,我絕對不會對他們說出日後會讓我後悔的話,因為這可能是最後的相聚。」女孩可以在挫敗和懊悔中度過餘生,但她做了這個簡單的決定,使得人生產生了驚人的轉化,而變得豐富充實。

陳珮甄在面對童年家裡的經濟巨變,年幼的她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不懂為什麼不能再過著小公主的生活,但她並沒有執著於怨懟上,而是想著如何在困境中突圍。

她在學生時期就開始寫小說,透過版稅來緩解家中的經濟,版稅收入在那年代算是優渥的收入,她將錢都交給媽媽保管,卻在她需要錢時發現錢都被用光了。

她沒有因此而不再將版稅收入都交給媽媽,而是學會在全數給予前,先為自己留一點傍身錢。面對匱乏,她的回應是努力讓自己富足,在發現每個人都自顧不暇時,她學會了愛護自己,更重要的是,當她逐漸順遂,她更願意幫助他人,因為她完全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真正的「責任」是你的回應能力。

薩古魯

理解與和解

陳珮甄在書裡提到,父親有時會在暴打她之後,再心生愧疚的帶她去文具店買她喜歡的貼紙文具,但那些物質並不能抹去父親先前的毒打留在她心裡的傷。在父親的不當管教下,陳珮甄總被打得體無完膚。長大後的她逐漸明白,大人在盛怒的背後,是自己對人生真缺憾的憤怒。

理解是一回事,和解又是另一回事,面對這樣糾結矛盾的情緒,心中自是煎熬。陳珮甄並沒有強求自己與過去的憎恨和解,她只是理解了對方,然後放下憎恨,彼此在適當距離上保持適當溫度的互動。

我們在面對人生裡的各種情感關係,無論是親子之愛、手足之情、情侶之戀或友人之誼,都有可能會碰上這類愛恨糾纏的矛盾情結。無論對方是否能接受我們去留的決定,我們只需要理解就好,理解對方、也理解自己,然後昂首繼續前進。

陸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的盛明蘭面對與小公爺兩人間的有緣無分,她說:「人的雙眼長在眼前而非腦後,就是要人往前看,若是頻頻回首,那路還怎麼走下去呢?」

觀點與想法

讀這本書時,腦海裡不時浮現張愛玲說的:「沒有誰的人生不是千瘡百孔的。」即便含著金湯匙的人,也會有屬於他的艱辛。那麼,陳珮甄為什麼選擇寫下她的出身故事呢?

心理學研究已証實,人們許多無解的心理障礙,往往來自於童年經歷。那些被有意遺忘或迴避的人或事,並不會因為被掩蓋而消失,而只是成為血脈傳承中的一段空白。在這樣情形下,如何看待己身的故事,讓它成為生命的養分?是要勇敢地面對已匍匐爬出的深淵,還是直接把過去的黑歷史如同處理惡性腫瘤般一刀切?

陳珮甄選擇了後者,她用文字持平的看待過去的黑歷史,透過挖掘和書寫,共情童年經歷之所以發生的不得不爾。除了樂觀的往向陽處前進,也接受背光處下的黑暗,在文字中將向陽與背光兩個面向都詮釋出來,這正是個人故事書寫的最大能量。

當我們懂得了一切生命歷程中善惡相生的道理,接納自己的黑與白,那麼,這個秘密便會成為禮物,而非傷害。理解了這點,我們就不會陷入幸與不幸的比較上,沒有比較,匱乏感就會少了些。

結語

阿德勒說:「一個人遭遇重大災害,或是幼兒時期遭受虐待之類的事,它對人格形成不是完全沒有影響,影響還是很大。」重點在於,並不是因為發生了這些事就一定有什麼樣的結果。我們是藉著「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一生。人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決定要怎麼生活的,是我們自己。

人無完人,天下父母也是人,難免有不完美的地方。換言之,人無法擁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我們誰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一直用原生家庭的不足當理由的意義不大,我們可以做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原生家庭的原罪,當成人生未來調整的方向。

就像大姐 Selena 一樣,即便號稱是「投胎失敗組」,她仍不妥協於看似不會改變的現狀,努力活出想要的人生。從童年的艱辛坎坷、拼搏時病魔糾纏,到成家立業經歷的種種逆境,她想說的,就是每個人都要相信,自己可以活成自己喜愛的樣子。

想知道大姐 Selena 曾經爬出的地獄深淵是什麼模樣嗎?
快入手《你不能選擇出身,但能活出想要的人生》一瞧究竟吧!

雖然我終究沒有鑄成完美的人生,但我成為了一個喜歡自己的人。

陳珮甄 – 大姐 Selena
  • 更多人物故事心得文章 ➡️ 請點我

訂閱電子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也歡迎追蹤 FB 及 IG 接收最新動態。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 👉 連結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