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皆有出路》沒時間?你必須找出絆住你的藉口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臉書上有個線上讀書會社團,臉友們討論著有哪些書是適合現在疫情緊張的期間看的,其中有 2 人推荐凡事皆有出路,想著之前在 Hami Book APP 上曾下載過這本書,便利用週日晚上開始閱讀。

這本書一開始的內容就讓我聯想到《秘密》這本書,甚至覺得是差不多類型的書籍,本來想直接棄書,但後來想想,疫情緊張時刻,讀點雞湯文也無妨,更何況它還是歐普拉譽為「新世代的意見領袖」、紐約時報排行第一名的暢銷書,能獲得歐菖拉讚譽的第一名暢銷書,看看它為何暢銷、為何被讚譽也是一種閱讀收穫。

閱讀後發現,這本書跟《秘密》還是不太一樣的,最大的不同是在各章節間以「行動考驗」主軸來結尾。

作者會條列幾個問題,請讀者用「手寫」的方式寫下問題的答案,強調手寫是因為研究顯示,手寫有助於學習和理解,比打字更能記得新資訊。此外,手寫強迫大腦慢下來,把想法呈現的更清楚,把感受描述得更窠入,是深掘內心的妙法。

「消除藉口」這章讓我深思了許多,摘錄了書中讓我感覺叮咚的部份,跟大家分享:

是沒辦法?還是不願意?

有個常用詞,它使你難以對自己誠實,那就是「我沒辦法…」,看看以下的句子:

  • 我沒辦法每天早起運動
  • 我沒辦法找出時間把書看完
  • 我沒辦法原諒他的所作所為
  • 我沒辦法接下那份工作
  • 我沒辦法獲得升職
  • 我沒辦法去上那堂課
  • ……

最糟的謊言,是對自己說的謊言。

凡事皆有出路

當我們自稱「我沒辦法…」時,99% 的情況是在委婉地表達「我不願意…」。
現在,把句子表達調整一下,你會發現句子變得誠實得多了…

  • 我不願意每天早起運動
  • 我不願意找出時間把書看完
  • 我不願意原諒他的所作所為
  • 我不願意接下那份工作
  • 我不願意獲得升職
  • 我不願意去上那堂課
  • ……

你不是沒辦法,而是你並不是真的想做

凡事皆有出路

像這樣說出「自己其實不想」的句子,並不代表糟榚或懶惰,它是一種誠實。

當我們說「我沒辦法時…」,往往自覺是受害者,一切都是無能為力,只能被動的接受。這其實是說:我們並沒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當我們用「我不願意…」來表達,會感覺自己是有力量的,並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不願意,你會感受是由自己掌控自己的想法與行為的,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聯想到《與成功有約》這本書,在習慣一主動積極的章節裡,作者舉了網球隊學生為例,為了參賽而請假並非是學生「我沒辦法不請假」,而是他為了參加網球賽而做出了「不願意出席課堂」的決定。

用「我不願意…」來取代「我沒辦法…」,乍聽之下感覺自己好像是個不負責任的人,但仔細想想,那反而是因為對人生負責的表達。

不是我沒辦法早起運動,是我不願意早起運動;不是我沒辦法把書看完,是我不願意把書看完;不是我沒辦法出席課堂,而是為了參加網球賽,我決定請假… 這些反而是對人生負責的態度,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負責、不對自己說謊。

常見藉口:我沒時間

人生每天 24 小時裡的計畫與責任不是憑空出現的,一切皆是你的選擇。你之所以是現在的樣子,有一部份是你自己選的。

要釐清楚的是,此刻你面臨的困境不是你的錯,選擇是一回事,責怪自己是另一回事。

要消除時間藉口的關鍵是先體認到,如何運用一天 24 小時完全是個人的選擇,既是由你選擇,自然也可由你改變。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選的,像吃飯、工作、幫孩子洗澡、報稅、維持某段關係、回覆訊息,上 FB、看電視、滑手機、洗衣服、跟家人聊天、閱讀、冥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選擇,無論你有沒有意識到。

你或許會說:「我一定得要工作,不工作就沒收入,甚至連工作都丟了。」
或者「我一定要幫孩子洗澡,不然他們又髒又臭。」
或者「報稅期一定要處理報稅的事,逃漏稅可是要受罰的。」

是的,不工作、不幫孩子洗澡、不報稅,這些統統都有後果,那還是你的選擇,你之所以選擇在有限的時間裡做這些事,是因為這些事對你來說很重要,對於自己覺得重要的事,你會挪出時間來。

如果事情夠重要,我會挪出時間來;如果事情不夠重要,我會找出藉口來。

凡事皆有出路

重點不在於你有多少時間,而是你能變出多少時間,試著在接下來的七天裡,把從起床那刻起所做的每一件事記下來。

你不用刻意改變日常作息,不加修飾、不下判斷的記錄,記錄的用意是為了準確了解你是怎麼用時間的?
你需要知道自己是怎麼用時間的,才有基準去調整。

現今社會最耗時的幾件事:

  • 社群媒體
  • 電子郵件
  • 上網:看新聞、線上購物、有的沒的…
  • 交通通勤
  • 開會
  • 看電視,包括串流媒體:Netflix、愛奇藝…
  • 外出辦事或購物
  • 為任何理由使用手機

最後一項格外值得注意,現在很少人可以想像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世界,我們起床拿手機、進浴室帶手機、吃飯滑手機、晚上睡前也在看手機…等。

你是否注意到,現在不是我們在控制手機,而是手機在控制我們,根據統計,如今美國人平均一天花近 5 小時的時間在手機上,約占醒著的 1/3 時間。

機會成本不是開玩笑的,所有的選擇皆有代價,你向這件事說「好」,代表向別件事說「不」。每常你拿起令腦袋放空的手機,對著貓貓影片說「好」,就是在向追尋重要的長遠目標說「不」。

凡事皆有出路
浪費時間的機會成本
圖/凡事皆有出路

朋友問:「妳那麼忙,那我想找妳聚聚時怎麼辦?」

我說:「我的工作性質像自由業,時間行程的自主性強,都是安排出來的,只要提早跟我說,只要時段還沒安排行程,聚會還是可以約的。但若是前 2~3天 或是當天才約,那就真得碰運氣了。」

實際忙碌的人,透過規劃,是可以安排出時間做其他事的。除非,那個聚會對當事人而言是可有可無、甚至是排斥的,那麼哪怕是閒閒在家看電視,也是可以很忙的。

有人說:「妳在家?那我去找妳。」

我雖然在家,但可能在整理資料、看商品條款、進行安排好的閱讀行程或正在咬筆桿燒腦中,甚至是久久一次的家務整理,這些是已安排好的行程,並不會因為人不在外頭或不在公司,就代表我是空閒的。

實務上,我的做法跟作者推荐的很類似,會透過 iPhone 手機上的螢幕使用時間來了解自己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或滑手機時在使用哪個APP。

當發現 Candy Crash APP 時常躍居螢幕使用時間第一名,且一天內可逾一小時,我便提點自己要收斂些;若是情況未能改善,就直接刪除APP,雖然在一些短短的等候時間裡沒有小遊戲可殺時間,但卻能避免自己在無意識間花了個把小時在做讓腦袋停擺的事。

你在時間管理上有什麼策略或心得呢?歡迎與我分享

  • 更多「時間管理」主題文章 ➡️ 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