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的逆襲》書店裡的偶遇,帶來靈感與創意,並探索未知的自己

by 夏夏

我很喜歡以書追書,就是某本書提到了哪本書,我就會記下來,待某個不經意的時分,與它相遇。《書店的逆襲》就是從《給未來的讀者》裡連結出來的。

書店裡的偶遇

實體書店的好處簡單講就是「偶遇」兩個字,「偶遇」這樣的行為就是實體書店的優勢。

當我們走進書店時,看似平靜而快速地瀏覽架上的書時,映入眼簾的是大量的標題文案及資訊內容,這些訊息刺激著我們的大腦,我們可能因為某個書名、某句文案或某個封面插圖而伸手拿起了那本書。

這就是一種「偶遇」,選書就是閱讀的開始。

「偶遇」讓我們買了自己沒想過也不知道的書,是一本原本不知道是什麼的書勾引了我們的興趣,並進而購買的行為。在這種「與未知相遇」的觸動中,我們將會發現,原來世界還有這樣的面貌,為我們的人生增加了更多可能性的指引。

實體書店可以激發人的好奇心、擴大興趣領域,以及讓讀者直覺性地一次預覽大量書籍的好處,這是網路書店無法取代的優勢。

科技發達的現今,網路書店功能越來越被強化,透過科技能幫使用者找出「直接相關」的書籍,甚至聰明到會非常嘮叨地把同一本書用記憶程式不斷在你眼前出現直到你購買為止。即便如此「便利」,但科技終究是透過計算、理性的運行,永遠只能告訴你與這本書第一層關係的相關讀物。

關聯式書架

一般商業書店擺書的方式,大多依照書籍種類來陳列,例如漫畫、文學、雜誌…等各自分類,且多會按照書籍尺寸的大小來排列,這樣的擺書方式很難引發購書的連鎖效應。

書店的風格取決於書籍的陳列方式,因此即使是同一個人,去到不同書店會買的書也完全不一樣。

尤其是獨立書店,它書架跳脱了制式的商業陳列,結合書店的概念,反映出選書者的感性視角。實體書店的書架呈現了書店概念的人文風采,靈性而智慧地向使用者分享自己的內涵。在選書時,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點非邏輯性牽引,才有機會與更多的書邂逅。

關聯式書架主要的作法是將書內容透過一個「關聯性」慢慢地連貫起來,不是依照某種順序或規則來擺放書籍。藉由一本書來打開眼界,是關聯式書架最了不起的地方。

在網路書店我們會看到「買這本書的人也買了這本書」的推薦。這會讓人覺得自己像被硬套在同個作者、同個主題或同個讀者群的範圍裡。關聯式書架不會讓人有這種強迫的感覺,倒是能巧妙地試探個人的興趣。不是單純地連結作者、主題,而是慢慢地透過各種連結將書串聯起來。

如果你習慣在網路書店買書,不妨嘗試走進實體書店,體驗一下那種溫暖而沒有壓迫感,輕柔地訴說著世界之大,你將會發現一種網路書店所沒有的魅力就在其中。

如何選書

選書的參考要素有三種:熱行排行、專人推薦及個人直覺。其中依直覺選書是最少人用到的選書方式。或許有人會說,就是不知道要讀什麼書,所以才需要別人推薦,或參考暢銷排行。但這正是閱讀式微的因素之一。

書店的逆襲》作者嶋浩一郎說, 這幾年出版社實用性的書出版過多,這是為了因應讀者的要求,整個社會像是得了實用病。抱持著「有用」的動機展開閱讀,就像是帶著答案在發問一樣,想知道的不見得是更多的未知,而是呼應現實的解答與用處。

閱讀最可貴的,是探索未知,其中也包含探索未知的自己。

依循著暢銷排行與專人推薦而展開的閱讀,是沒有自己風格的從眾選擇,其間也隱藏著「害怕犯錯」的心理因素。我們害怕會買錯書、不好的書或看不懂的書。害怕犯錯的想法讓我們小心翼翼,但仔細想想,一本書的價格終略落在 300~500 元之間,就算是買到雷書,也不過三、五百元間的損失。但若跳脫框架而遇上了愛不釋手的書,那價值就遠超過一本書的定價太多太多。

好書的定義是什麼呢?雷書的標準又是什麼? 什麼是有用的資訊?什麼內容很有趣?什麼觀點很創新?…這些最終都要由讀者去判斷。而要鍛鍊這項能力,就是要看是否踩過書雷、買到雷書。

這並不是說選書只能靠直覺選書才是對的,三種選書方式都有它的可信度存在。

結語

閱讀的方式正在改變,書店的意義也在轉型之中。「書店」已不再只是賣書的地方,新型態的書店其實是一個「體驗的場所」,它會結合咖啡、茶飲、輕食及文創作品來呈現更多元的面貌。

作者的書店就與啤酒結合呈現。啤酒雖是日本的民生必需品,但與書店的結合並不常見。「明明就喜歡啤酒,為何要照著既定常理的認為書就是要配咖啡呢?」嶋浩一郎說。


訂閱電子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闆娘電子報,我將不定時與你分享生活中的觀察與閱讀追劇時的體悟,這是專屬電子報訂閱者們的內容(發信頻率一週至多一篇)。偶爾會提供熱門文章連結,方便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更快找到文章傳送門。

註:歡迎追蹤 臉書粉絲專頁 及 Instagram 接收最新動態,我也會在 Threads 上分享閱讀的摘要段落。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