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推進下的元宵節

by 夏夏

春節之後的重頭戲,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過了元宵之後,傳統定義上的春節也告一段落,士農工商全然地如常營運。

古人把農曆一月稱為元月,正月十五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夜,故稱元宵。佛教在正月十五有點燈供佛的習俗,在道教的這一天,是三官大帝中天官大帝壽誕之日,是為上元節,故燃燈以慶,延伸到現代,燃燈就是光彩絢爛的高空煙火。

提花燈的元宵節

孩提時期,春節除了穿新衣、領壓歲錢的雀躍之外,最讓我期待的就是有小過年之稱的元宵節。那時路燈開關就設置在路燈桿上,當夜晚的幕黑襲來,臨近路燈的人家就會打開路燈。

元宵夜,吃完晚飯及應景湯圓後,巷弄的孩子們會聚攏在一起,大人們忙著幫雀躍的孩子們點燃燭火,裝置在燈籠裡,每個大人總下意識的提點著孩子們說:「要拿好喔!」。

孩子們一邊等大人點燭火,一邊觀賞其他人的花燈,有的花燈俏麗的讓人目不轉睛,每年都會出現的克寧奶粉鐵罐也是亮點。接著大人們會把路燈關上,整條巷弄瞬間進暗黑,只見一簇簇由燈籠裡透露出來的燭光,怕黑的我覺得刺激極了。

燭火透過花燈散發的微弱光亮,並不足以完全照明,加上擔心燈籠裡的燭火會熄滅,走起路來總是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碰上燭火熄滅時,其他孩子會取下他的燈籠蠟燭、協助重新點亮燭火。

穿梭於巷弄間的防火巷是重頭戲。狹窄的防火巷裡,有小水溝,還有民宅人家放置的一些物品器具,走起路來不似在家門前巷弄般的平場寬敞,加上大孩子們會說鬼故事,感覺更是驚恐刺激。

有些大哥哥,莫約國中生年歲,他們不提花燈,他們拿著熊熊火把在隊伍前走著,領著跟在屁股後的一群小孩,架勢十足,時不時的吆喝著:「小心這兒、當心那兒…」,非常有大隊長的樣貌。

提著花燈走到巷口時,大馬路上有路燈、有招牌燈,還有往來車輛的車燈,氛圍差很多。大隊長會領著孩子們鑽進另一條巷弄的防火巷,繼續探險活動。

隨著時代的進步,小燈泡取代了小蠟燭,提燈籠走路時少了怕燭火熄滅的擔憂,元宵燈節的氛圍淡薄許多。路燈開關由手動升級為自動,路上來往的車輛及大小林立的招牌,讓環境始終明亮,提花燈沒了探險的刺激感。最關鍵的,是逐漸長大的成熟取代了孩提時的稚真,不知不覺間不在於元宵節提花燈。

現在的小孩還提花燈嗎?

元宵節
替人點亮提燈,你也不知不覺照亮了自己的前路。
圖 | 《在黑暗的日子裡,陪伴是最溫暖的曙光》1

煙火秀的元宵節

某一年元宵夜,騎車停紅燈時看見警察管制交通。一名警察就站在我身旁,我問:「是有什麼活動嗎?」警察說:「等一下元保宮要放煙火,妳若沒事可以看看,很漂亮。」

當下沒事的我探頭探腦的研究要到哪兒停車,警察說指著被封鎖路段旁的停車格:「我讓妳過去,妳把車停那兒,再走過去看。」我說了聲謝,他再叮嚀:「不要走太近,隔個路口的距離是最好的觀賞點。」

那一夜的元保宮煙火,施放了半小時,據說耗資 300 萬元。近距離欣賞煙火很有震憾感,我隨手錄了一小段,趁讓一直仰頭的脖子休息一下時查看影片,發現並未能傳達煙火的美感,便收起了手機,全心投入煙火秀的欣賞。

跟安安閒聊時才知道,元保宮每年元宵節都會放煙火,她都帶著孩子一起去。「不用舟車勞頓,離家也近,晚餐飯後當散步走到那兒,就可以欣賞到壯觀的煙火秀。」安安說。

現在的元宵節習俗逐漸被許多大型活動取代,比如賞花燈或看煙火。

那一年,狗兒子在春節前到天上當小天使,整個春節氛圍,我跌陷在喪失愛犬的傷慟中,沒啥心思與人遊樂,只想一人靜靜的。元宵那晚,突發奇想的想去文心森林公園走走,那兒是假日常跟狗兒子的出遊地之一,雖然我從沒在晚上帶狗兒子去那兒,但那晚我就想去那兒走走。

去到那兒,才知道文心森林公園是那年台中燈會的展場,才正要開始點燈儀式。我尋了個草坪角落,安靜地參與點燈儀式,身處燈光音效之中,情緒仍是低落。穿梭在形形色色的大型花燈之中,總覺得少了點韻味。我猜想,是環境太亮的緣故。園內的路燈、路上車水馬龍的車燈,還有四周此起彼落的拍照閃光燈。

結語

在年節的各式習俗間,感受到商業主義的威力。燦爛的煙火秀的確讓人嘆為觀止,但煙火放完就放完了,隔年再回想,好像也沒留下什麼特別的記憶。反倒是童年時提花燈的往事,至今仍是想念提著燭火花燈在陰暗防火巷裡穿梭探險的回憶。除了花燈,還有街坊鄰里玩在一起的大孩子與小朋友們。如今,那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溫度,似乎已經回不去了。

突然想起《夜的盡頭》2提到: 最早的燈火只為了讓人看清楚路上有什麼,絕不是為了照亮夜晚。1761 年,紐約街道上用鯨魚油點亮的燈具只是「黑暗中的黃色斑點」,即便一百多年後換上了煤氣燈,也只能帶來「一群螢火蟲集體發出黯淡光線」的效果。

什麼時候元宵節周遭環境的光亮只是「一群螢火蟲集體發出黯淡光線」呢?那麼逛花燈或提燈籠的年節氛圍應可更濃郁些。可以不要再放煙火了呢?勞民傷財又不環保,只是滿足那當下視覺的快感,像極了現在什麼都講求效率速度的時代,連娛樂也不例外。

📣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 👉 連結
  1. 在黑暗的日子裡,陪伴是最溫暖的曙光》,詹姆斯.諾柏瑞著,鄭煥昇譯,時報出版 ↩︎
  2. 夜的盡頭》,保羅・波嘉德著,陳以禮譯,時報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