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規畫保障,還是在設定繳費目標?

by 夏離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多數人買保險,都喜歡終身型保險,特別是醫療保險。為什麼?除了繳費年期可以控制在有工作收入的人生階段裡完成,終身醫療的優點之一是保費為不會變動的平準費率。

保險費率的種類

保險費率分為兩,一種是平準費率,另一種則是自然費率。

平準費率

平準費率又稱固定費率,在保費期間內的保費是固定不變的。繳費期間通常有 6 年、10 年、15 年、20 年、30 年,或繳費至75 歲、 85 歲、95 歲、99 歲…等 。

多數來說,採平準費率的大多是終身型保險。人們不喜變動的不確定性,平準費率的終身型保險的繳費期間及保費金額固定不變的特性,讓人們在財務規劃上頗有安全感。

事實上,平準費率只是將繳費期滿後的風險費率往前平攤在繳費期間,打從一開始繳交的保費就同時承擔了後期的保費負擔。

自然費率

自然費率就是保費會隨著年紀及損率的變動而跟著變動的費率。一般來說,大多是年齡越大,保費就越高。保費調整的方式大致分兩種,一是每年調整,二是每 5 個年歲或 10 年同一費率級距。

在投保自然費率的定期保險時,保戶要再簽署「個人健康險及傷害險之費率可能調整告知書」,讓保戶在投保時明確知曉,定期險的費率是會變動的。每次的新費率調整,保險公司都必須先送交金管會審核通過,才能調整費率。

一般人對自然費率的疑慮是,擔心年老時保費太高繳不起。但以自然費率為基礎的定期型保險最大的好處是:在年輕時、家庭責任較重時,同樣的保費,可購買的保障額度會比終身型保險多很多。

風險與人生責任

棺材裡裝著的是死人,不限定為老人;躺在病床上的人是病人,不限定為老人。買保險是為了解決因疾病、意外、失能、身故…等風險發生時所產生的財務缺口問題,在風險發生的當下,保額可以彌補財務缺口,且保費也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就是符合需求的保險規劃。

風險是什麼呢?就是「意外和明天不知哪個會先到?」遙想民國 88 年夜半發生的 921 地震,這場地震造成 2,417 人罹難,29 人失蹤,11,305 人受傷。罹難者走了,但活著的人還是得繼續生活,如果罹難者正好是家裡的經濟支柱,他若投保足額的保障,在保險金的支撐下,留下來的家人在安撫逝親的傷慟之餘,面對生活至少是看得見希望。

試想罹難者如果沒有保險呢?或投保的意外身故保險金只有 10 萬、30 萬或 50 萬呢?而這只是一場少見的天然災害罷了,讓明天無法到來的風險還有很多,因主動脈剝離而驟世的藝人小鬼就是一例。

買保險要注意什麼?要注意的是「當下」風險發生時,投保的「額度」是否足以因應接下來的人生財務問題。換言之,人生責任越重的人,需要的保額會更高,而這些人,大多落在中壯時期階段。

每個人的人生責任不同,當下需要的適額保障也隨之不同,所以保險不是買好就能一拍兩瞪眼的事,想要擁有符合預算且足額的保障,保險內容就該因逐年的各項條件不同而有所調整,比如結婚、生子、買房或退休…等,不同階段能負擔且需要的保額是不盡相同的。

保額與保費間的平衡

「為什麼客戶喜歡終身型醫療保險?」文章裡的主角巧梅,因其姐姐罹患乳癌而引發她的危機意識,進而檢視自己的保單內容,發現除了醫療保障額度明顯不足之外,還有許多風險缺口都沒有規畫。

細細檢視保單才發現,巧梅在剛出社會時,所買的保險多是長年期的儲蓄險,醫療險與癌症險則是以終身型保單來規畫,形成保費金額不少,但醫療保障卻十分陽春的情況。

巧梅年紀已年逾不惑之年,除了要提高不足的額度之外,加上補足失能與重大傷病的缺口,我在保額與預算的平衡中,選擇了定期型商品做為規劃。巧梅喜歡終身型保險,問我:「可以都規畫終身的嗎?」當她看終身型規畫建議書上的保費時,大抽一口氣地說:「好貴,怎麼保費多那麼多?!」於是陷入了猶豫…

我問她猶豫的點在哪兒,她說:「我想買終身的,但保費太貴了,可是如果降低額度,真的生重病時也不夠用。」我進一步詢問:「為什麼不考慮定期型的規畫方案呢?」她說:「我不想一直繳保費,再說以後我要是老了繳不起保費,怎麼辦?而且年紀起大保費越高,更有可能繳不起…」

看著巧梅陷入兩難,我說:「不然不要買好了,又不一定會英年早逝,也不一定會罹癌或失智之類的,妳看我們不都如此平安的度過了 40 多年了嗎?」

巧梅大呼:「不行啦,那萬一我生重病呢?我兒子還那麼小,我想要有好的醫療讓我可以健康的陪伴他長大。」我沒接話,只是靜靜地看著她,半分鐘後巧梅說:「好啦,看來定期型的規畫是比較好的,至少我現在付得出保費。」我微笑的說:「是呀!不然我也很疑惑,妳是在規畫保障,還是設定繳費目標?」

結語

在簽署完各式要保文件後,巧梅問:「我真的很擔心老了之後繳不起保費。」

我說:「我能理解妳的擔憂,現今勞保規定的退休年齡是 65 歲,想想我們都退休了,哪有餘力繳保費呢?況且保費還會隨著年紀調高。」巧梅點頭如搗蒜的發出「嗯嗯」認同聲。

我再說:「但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的,與其說是擔心老了繳不出保費,不如說是擔心老年生活的財務及健康狀況。若因擔心到時候繳不出保費,我們就再來調整規劃內容,但如果現下發生像姐姐那樣的狀況,妳想擁有的醫療品質光靠保險是不夠的,還得要有其他的醫療財務準備,那麼對於妳現在的理財計畫,也是一項變數。」

「保險就像衣服,不同階段、不同年紀適合的衣服會不同,建議 3~5 年要檢視並討論如何調整會更好。採定期型保險規畫的好處不只是現在支付的保費較低,未來要做其它調整時,也有取捨的空間。現在妳需要做的,是做好適當的理財規畫與配置,透過時間的複利效應,,一來可以累積退休金,二來也能當作老年的醫療準備。」

多數人在買保險時,總擔心著未來變動的不安全感,我也會。然而,保障型保險的焦點是在現下 3~5 年間的保障,它並不是買完定終身的事,更不能用未來的支付能力來衡量現在的人生責任。

你也陷入定期型保險與終身型保險的兩難中嗎?不妨找你的保險顧問好好聊聊吧!


訂閱闆娘電子報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我將與你分享這一週生活的美好,同時提供本週精選文章連結,讓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更快地找到主流文章傳送門。也可以追蹤我的粉絲專頁Instagram 接收最新動態。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