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心態》你是追求人生的財富自由,還是陷入金錢貪婪的追逐?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知道這本書,最早源於博客來中文書暢銷排行榜。

是的,它是一本暢銷書,但我始終未曾點它看簡介,主要是近年商用書籍關於 XX 致富、致富 XX ……之類書名的書很多,感覺似乎都是大同小異書書名,我的電子書庫眼下就躺著一本《心態致富》,所以對它始終興致缺缺。

引發我購買此書的閱讀動機,是「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Podcast 節目,其中一集吳淡如與林峰丕談《致富心態》這本書,當時一邊快走運動的我聽著他們談著書裡的內容,心裡覺得:「這本書聽起來是本有趣的理財書…」,便上了博客來網站入手這本書。

這本書原文書名 The Psychology of Money,直譯書名應該是「金錢心理學」,雖說是談論理財的書籍,但因為作用運用了許多故事串場的寫法,讀起來還蠻有趣的,它就放在床頭,是我的睡前讀物之一。

作者:  摩根.豪瑟
出版社:天下文化

誰適合讀這本書

世界上有賺很多錢卻破產的人,也有賺很少錢卻有辦法捐大錢做慈善的人。為什麼?

因為理財結果與運氣和風險有關,而且不受才智與個人努力影響,更重要的是,與其了解許多理財專業知識,適當的言行舉止更加關鍵。

如果你是…

  • 零經驗的理財新手
  • 理財有成的人
  • 長期征戰於投資市場上殺進殺出的人
  • 嚮往開名車、住豪宅、品美酒、吃好食、背名包…的人

都可以藉由這本書的理財故事學到:

  • 巴菲特成為億萬富翁的真正理由
  • 致富與守財是兩種不同的技巧,但都非常重要
  • 有許多事情不管潛在獲利有多龐大,都不值得冒險
  • 了解長尾效應與複利效果的本質與威力
  • 掌控你的時間,就是金錢付給你最高的紅利
  • 預留安全邊際的重要性
  • 財富自由真正的本質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作者在書裡舉了二個故事,說明「善於理財」與「你多聰明」幾乎毫無關聯,卻與「行為處事」大有關係。

警衛變身慈善家的羅納.瑞德

羅納.瑞德出生在美國佛蒙特州的鄉下,是全家第一位高中畢業生;更讓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他每天都得在路上招手搭便車上學。對於認識羅納.瑞德的人來說,他並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因為他的生活和大家一樣低調平淡。

瑞德在一間加油站修車長達 25 年,也在大型連鎖百貨公司打掃17年。他在 38 歲那年買下一間兩房的屋子,在那裡度過剩下的人生。而他他主要的嗜好就是砍柴。

瑞德 92 歲時去世,他在遺囑中把兩百萬美元留給幾名繼子,其餘超過六百萬美元全數捐給當地的醫院和圖書館。

他的錢究竟是怎麼得來的?

其中並沒有什麼祕密,瑞德既沒有中樂透,也沒有繼承遺產。他省吃儉用,然後把錢投資在績優股上。接下來他只是耐心等待幾十年,就這樣將微薄的存款滾到超過八百萬美元。

就這麼簡單。他從警衛搖身一變成為慈善家,登上了新聞版面。

身敗名裂的慈善家理查.富斯康

在瑞德去世的幾個月前,理查.富斯康也登上新聞版面。

哈佛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畢業的富斯康是美林證券的高階經理人。他在金融業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40 多歲就早早退休,轉行成為慈善家。財經雜誌《克萊恩》曾把他選為「40 位 40 歲以下精英」的成功商業人士。

但是沒過多久,富斯康就淪落到身敗名裂的下場。

2000 年代中期,富斯康借很多錢來擴建超過 500 坪的豪宅,這幢豪宅裡有 11 套衛浴設備、2 座電梯、2 座泳池、7 間車庫,每個月光是維護費用就超過 90,000 美元。

然後,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

這場危機幾乎掏空每個人的荷包,富斯康也不例外,高額的債務與低流動性的資產讓他破產,他的豪宅先後都被法拍,價格比保險公司預估金額的七五折還低。

耐心與貪心

羅納.瑞德有的是耐心,理查.富斯康有的是貪心。這一點正是讓兩個教育程度與經歷天差地別的人財富拉近的關鍵。

作者強調這二個同時期的人物故事不是說要我們多學羅納、少學理查,在於二起故事的關鍵點是他們的理財方法都很獨特。

一個人要是沒有大專學歷、沒有受過訓練、沒有專業背景、沒有正式經驗,也沒有人脈關係,有可能會遠遠贏過另一個擁有最好教育、最好培訓和最廣泛人脈關係的人嗎?

而這些故事確實發生在投資界。

羅納.瑞德與理查.富斯康在同個時空存在有兩個解釋:

  1. 財務結果取決於運氣,不受才智與個人努力影響。
  2. 財務成功不是硬科學,它是軟實力,你的言行舉止比專業學識更重要。

而這本書就是透過故事來說明,軟實力比金錢的技術層面還重要。

對金錢的態度

這本書沒有教導你如何炒股或投資來賺大錢,它教導你的是看待金錢的態度與理財行為,這比你能賺多少錢還重要,因為錢賺的再多,沒有正確的理財行為,也是沒有用。

什麼是富有

關於理財,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很重要,那就是理財的重點不在於你賺多少錢,而是你的儲蓄率。

《財務自由的人生》提到,如果你可以存下 20% 的薪水,那 37 年後就可以達到財務自由;如果你可以存 50% 的薪水,只要花 17 年就可以達到財務自由。

作者提到了一個重點,真正富有的人不是開名車、住豪宅,高調的炫富給大家看,而是銀行投資帳戶裡有多少錢。

如果你不存錢:只是把錢花給大家看,那你其實並不富有,因為富有的定義是你還剩下多少錢可花,而不是你花了多少錢。舉例來說,你買了一台價值千萬的跑車,是代表錢行戶頭了少了千萬,或多了千萬的車貸。

自由的定義

科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提到:「你活著不是為了工作,財務自由後,人生始得自由。」

作者大學時的志向是成為投資銀行家,原因是他們賺很多錢大三暑假時他獲得到投資銀行實習,他高興地就像是中了樂透一樣,那正是他想要的,但他撐了一個月就做不下去了。

他提到,他熱愛投資銀行的工作,也想要努力工作,但是投入一份熱愛卻無法控制時程表的工作,感覺就像是做一份厭惡的工作一樣。

他們的工作時間超長,午夜前可以回到家是件奢侈的事,在他清醒的每一秒,他覺得他是聽老闆命令幹活的奴隸。於是為期四個月的暑期實習計畫,一個月便宣告夢想破滅。

作者提到,順應自己的生活來使用金錢,可以讓你在想要的時間,與你想要的人一起做你想做的事,這才是金錢的最高價值。

控制自己的時間是影響幸福感的關鍵

觀點想法

公司裡有位前輩,轉職到公司十年來,始終都是業績常勝軍,年年都讓公司招待出國至少二次,而她總會在出國時,一年幫自己換個名牌包,替換下來的包就送親朋好友。

有一年,她五月才換個包,年底讓公司招待去義大利時,又換了個包,她說:「去義大利就是要買包呀!那裡的包品質好又便宜。」

除了每年換個名牌包之外,她習慣五年換台車,她說五年車的車況通常都還不錯,有較好的賣價。一直開國產車的她,這次換了台賓士,原因是業務常勝軍的她覺得開國產車太「掉漆」﹙台語﹚,所以換了進口車。

她常說她的衣服很貴,都要送洗;剪個頭髮得花上千元,若加上燙染,花費常直逼破萬。
這是她,光從外表的包包、鞋子、衣服、車子就可以看出她是個收入優渥的人。

作者在《致富心態》這本書裡提到「預留犯錯空間」,這位前輩她的業務能力與人脈手腕一直是無庸置疑的,但她忘了一點,商品是建立在政策法令上的,主管機關一聲令下,行銷的商品就得跟著變動,這一變動,讓整個產業進入嚴冬,她也不例外。

有一天聽聞她與同事閒聊著經濟壓力很大,房貸、車貸、小孩教育費、各式會員費…等,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我想著:「她不是收入很高、很有錢嗎?為什麼經濟壓力很大?」

這樣的例子在行業裡履見不鮮。這些人很聰明,人際關係很好,工作態度積極認真不偷懶,但他們忘了把錢存下來,而是賺越多、花越多。當收入不能再維持像過去的水平時,經濟上的壓力就會壓得他們喘不過氣。

另一位行業前輩說,他一個月基本開銷要 10 萬起跳﹙住家裡,沒房貸﹚,收入只要低於 10 萬代表他得要舉債度日。

我好奇他的開銷內容,他說,光是賓士車,車貸 + 保養 + 保險,平均一個月就去掉了 3 萬,這還不包含維修、油錢、停車費、過路費…等雜支,而他開賓士車的原因則是:「在這行幹了這麼久,還開國產車不就讓人笑掉了大牙?!」

我並不是說進口車不好,但若是為了營造高調的奢華感,實在是沒必要。Covid-19 肆虐全台,收入被影響的結果是,他都想把車賣掉了。

常聽老一輩人說,真正的有錢人是看不出來的,倒不是他們錙銖計較的小氣吝嗇,而是他們不會花沒必要的開銷,特別是會造成固定支出的花費;他們會更用心在被動收入上,透過時間及複利效果,讓他們的錢在睡夢中也能產生收益。

投資的本金哪來的?就是儲蓄來的。

愛上《致富心態》這本書的我,就是在書裡看見許多基本面真理。書裡還有許多不錯的故事論點,推薦入手,除了對理財觀有幫助,在人生各層面也能讓人有提醐灌頂之感。

第一章的「沒有人真的是瘋子」就很適合應用在生活各層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