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協定》透過反映價值觀的行事曆,選擇我們想要的生活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專注力協定》是之前讀過的書,讀完後覺得學到了一些時間管理的技能,但在實務應用上並無法落實,標準的「知道」與「做到」不同步的實例 XD

前陣子閱讀《只要改變5%,生活就有全新的可能》,加上看了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二場直播,讓我更了解拖延症背後的心理因素,想到了《專注力協定》書裡提供了實際做法建議,便再次二刷。

淺談《專注力協定》

中文書名的《專注力協定: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自然而然變專注》,對我來說吸引力一般,當初的閱讀動機是因為覺得專注力常被干擾。二刷此書時留意了一下原文書名,我覺得原文書名《Indistractable: How to Control Your Attention and Choose Your Life》(專注:如何控制你的注意力和選擇你的生活)更具有吸引力。

現代社會裡無論大人小孩,普遍都存在著專注力不足的問題,我們經常被外界的干擾所困擾,各式的通知、提供及時回饋的社群媒體,與五花八門的串流平台…,這些科技讓我們更無法專注於當下的任務,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也對生活質量產生了負面影響。

書裡提供了一些做法,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分心,更專主地在重要的任務上,像是透過時間盒方式來安排行事曆,而非使用既有常見待辦事項清單。寫下分心筆記釐清導致分心的誘因,針對內外在不同的誘因擬定不同的應對方案。

心無旁騖的模型
摘自《專注力協定

驅動分心的根源是什麼

在帶領組織時,我會問夥伴:「動力的主要來源不外乎是追求快樂或是逃避痛苦,你覺得你是哪一種?」多數夥伴都覺得自己是屬於追求快樂型的,在我舉例說明之後,幾乎清一色夥伴都覺得逃避痛苦更有驅動力。

比如對於提早達到業績目標的夥伴額外加發獎金,或結績日尚未達成業績目標的夥伴提供加碼的公積金貢獻。能夠拿到獎金的總是那幾個,而幾乎全數的人都能在結績日前完成業績,就不用多貢獻公積金。

我一直以為我的動力來源是追求快樂型的,因為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抗壓性有限,痛苦對我來說意謂著壓力的加重,我更寧可朝美好的方向前進,但作者尼爾.艾歐 在《專注力協定》提到的論點讓我腦洞大開。

他說「我們都相信動力的來源是追求快樂與逃離痛苦,但事實上,動力跟追求快樂之間的關係遠比我們想像的要來得小。就算我們以為自己是在追求快樂,但真正驅動我們的是,從痛苦中獲得解放的這種欲望。簡單來說,逃離痛苦就是驅動我們行為的根本原因,其他的一切都只是表面上的近因罷了。」

正面的驅動力來源是逃避痛苦,分心的誘因也同樣如此,舉例來說: 多數人都同意,比起漫無目的滑著社群網站、瀏覽一則又一則的貼文,把時間花在真實的朋友身上要來得更加充實。

表象看起來是社群網站提供了及時的反饋讓我們不自覺上癮,但實際上可能是因為我們曾經因人際關係互動感到受傷,所以選擇躲在鍵盤後與人互動。問題看似是科技的緣故,但其實那樣的作為是源自內心的逃避痛苦。

反映價值觀的時間箱行事曆

作者建議透過時間箱的方式來安排行事曆, 時間箱採納了一個被充分研究的方法,心理學家把這個方法稱為「設定執行意圖」,也就是「決定你要做『什麼』,以及『什麼時候』要去做」。而在安排時間箱之前,我們得先釐清為什麼安排這個行程,而非只是填上應該要排這個行程。這得先從我們的價值觀開始著手。

「為什麼做」比「做什麼」更重要

價值觀指的是「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子、想要支持些什麼,以及 想要跟周圍的世界產生怎麼樣的連結」。

大部分的價值觀都是針對某個領域,例如,在團隊中作為一個有貢獻的成員,一般而言是在工作的時候會做的事;當一個關愛家庭的伴侶或是家長,通常是在家庭的場域裡發生;讓自己成為更有智慧的人或者擁有窈窕身材,則是我們替自己所做的事。

過去在行程安排上,我們沒有思考過價值觀的事,以致於我們不會為了跟價值觀有關的事而騰出時間來。 我們常在無意間把太多時間花在某個特定的領域上,而支用了屬於其他領域的時間。 比如我們忙於工作,因而支用了跟家人朋友好好相處的時間。

我們運用時間做了什麼不是重點,真正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我們是否真的做了計畫要去做的事情。看 Netflix、滑滑臉書或 IG,甚至是發呆睡午覺…,這些都沒問題,只要是我們依據價值觀所擬定出來的計畫即可。

如果我們長期忽視自己的價值觀,我們會變成無法讓自己引以為豪的模樣—我們的生活會因此感到失去平衡並且受到貶低。而這種糟糕的感覺讓我們更有可能去追求分心的行為以利逃避我們的不滿足,而非真正去解決問題。

生活領域

觀點與想法

時間箱的概念在業務領域很常用上,一般的做法是在一迵行事曆上,先把必須配合的時段匡列出來,比如課程或會議,接著排入業務行程。在學習時間管理時,課程講師也會要求我們把時間箱填滿,將工作時間與個人時間區分開來。

最大不同的是,我們製作的時間箱是為做而做,而非用「以終為始」的概念,讓自己的行程表與價值觀相互呼應,於是常出現分心拖延的現象。或者讓其他領域的事務肆意地侵犯到原來時間的領域。

常見的現象就是生活與個人領域的的時間發生變動,被工作領域的行程所取代,以致於讓自己成為一個汲汲營營於工作的人,常哀嘆著不知人生意義為何。對業務來說,也常見到個人領域的時間泛濫的侵入工作領域的時間,導致工作表現不佳,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個無法自律的人,然後陷入不斷分心的惡循環。

一切的癥結點都在於,時間箱有否跟隨自己的價值觀來安排。

結語

閱讀是這樣的,有些書第一次讀是一種感受,多數情況是讀完會忘記,少部份會透過實作或共鳴而記住。在一本書接著一本書的閱讀堆疊裡,不同層面的知識被建立了,此時重新閱讀曾讀過的書,更能有融會貫通之感,也更能發揮讓我們變得更好的作用。

在資訊氾濫的數位時代裡,專注力是必備的軟實力,覺察自己正在分心並迅速的調整軌道回到專注,是必學的技能。這本書回到內在對話,教人自我疼惜,它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專注力,還能讓心情穩定平靜。此外,藉著辨識操之在己的事,投入去做,可以增加我們的掌控感。推薦給有拖延症、容易分心及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你。


訂閱電子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我將不定時分享生活中的觀察與閱讀追劇時的體悟,這是專屬電子報訂閱者的內容(發信頻率一週至多一篇)。偶爾提供熱門文章連結,方便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找到文章傳送門。

註:歡迎追蹤 FB 及 IG 接收最新動態,我也會在 Threads 上分享閱讀摘要。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