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讓是美德,要求他人禮讓是失德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在小七排隊等 ATM 時,二個小男孩在一旁的冰箱櫃前選飲料,他們看中了同一款飲料,但那款飲料只剩最後一瓶。小男孩們開始爭辯了起來,二個人都想買那瓶飲料,誰也不讓誰。此時,甲男孩說:「我是弟弟,你要讓我。」我瞧了二位男孩,感覺年紀差不多大,個頭也差不多,頂多就是 1~2 歲之差,。

「為什麼每次都要我讓你?」乙男孩抗議地說。
甲男孩轉身離開,回來時牽著一名女子,我猜想她是男孩們的媽媽。

甲男孩指著飲料:「我想喝這個,可是哥哥要跟我搶。」
女子輕鬆平常地對哥哥說:「你是哥哥,要禮讓弟弟,不要跟弟弟搶,你選別的飲料。」
哥哥嘟著嘴咕噥的說:「每次都這樣。」

此時我的眼神對上女子的眼神,我好奇的問:「他們差幾歲?」原來男孩們都還沒上小學,哥哥只比弟弟大了一歲。我想跟媽媽多說些什麼,但輪到我使用 ATM 了,加上咳嗽還沒好,於是作罷。

長幼有序是一輩子的

小七裡女子對男孩哥哥說的話,小時候我也常聽到。

我們家有四個小孩,我排行老二,上頭是哥哥,接著是妹妹與最小的弟弟。以前環境不好,重大的年節才有機會吃到全雞料理,媽媽總對我跟哥哥說,雞腿要讓給弟弟妹妹吃。我曾問過為什麼。媽媽說,弟弟妹妹年紀小,不太會啃骨頭,雞腿比較好啃,讓給他們吃。

這說法我能接受,特別是哥哥比小弟年長了六歲,在啃骨頭技能上更為上手。再說,難得可以吃到雞肉,有的吃就很開心了,吃不吃雞腿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事。一年一年的,我們家餐桌上的雞腿,永遠都是弟弟妹妹專屬的。

那年小弟年紀已是小六的年紀,餐桌上出現了雞肉料理,我一筷子就夾起了雞腿,放進自己的碗裡。小弟看見後大喊:「欸,雞腿是我們的欸!」媽媽用台語對我說:「雞腿讓厚細漢欸呷啦!」

我跟媽媽說:「以前是他們年紀小,不會啃骨頭所以讓他們吃雞腿,現在他們長大了,雞腿要輪流吃。」
媽媽說:「妳當人家大姐的,怎麼這麼愛計較,讓一下又不會怎麼樣。」

我說:「噢,這可不是讓一下就好,弟弟妹妹永遠都是弟弟妹妹,如果哥哥姐姐就是一定要讓給弟弟妹妹,那不就表示我跟哥哥在這個家裡永遠都沒機會吃到雞腿嗎?」

媽媽一愣,回過神時說:「這樣說也有道理,那就輪流,這次先給小的吃,下次換大的吃。」
小弟接腔說:「禮讓是美德,不要愛計較。」

我睨小弟一眼沒好氣的說:「那你可以學孔融,把大梨子讓出來給兄姐,這麼多年了,雞腿總該讓哥哥姐姐吃一回。」說畢,我把另一隻雞腿夾到哥哥碗裡:「終於輪到我們吃雞腿了。」

自此之後,雞腿不再是弟弟妹妹專屬的,而是大家輪著吃。

禮讓是美德,要求禮讓是失德

有些規矩並不是規矩,它只是讓事情可以更周延圓融罷了。兄姐一定要禮讓弟妹嗎?如果年紀差不多,硬是要大的讓小的,對大孩子來說是種剝奪。

若孩子們的年紀差比較多歲,像我哥就比小弟年長了六歲,此時兄長的禮讓則可以讓手足間的情誼更融洽。這樣當哥哥的就沒有被剝奪感嗎?我想未必,因為在年幼的弟妹沒誕生前,兄姐就是家裡最先得到寵愛的孩子,他們其實是享受到更多關愛的。

把範圍擴大了來說,在搭乘大眾運輸時,讓座給老弱婦孺是一種美德,並不代表人人都得讓應給老弱婦孺。別人願意禮讓,是別人的美德,若是自己要求他人禮讓,那就是道德綁架。

我曾在北上的自強號上,被一位「太太」要求讓座,她對在看書的我說:「讀書人要懂禮貌,妳一個年輕人看到我這個老人家站著沒位子坐,還不讓座,書不就白讀了嗎?」

我站起身,對「太太」說:「您先坐,我去第一車找車長處理這件事。」

在對號列車上讓座,我不是不肯。

小時年節返鄉時坐火車沒位子坐,有好心的阿姨讓了一個座位說要給我們坐,我們沒有坐,而是喊了站在不遠處的媽媽,媽媽曾發生車,當時脊椎受傷很嚴重,禁不得站。鄰座的另一個阿姨知道了,直誇我們是孝順的好孩子,就也起身把位子讓給我們坐。那時我感受到腳站到痠得快斷時,有個位子可坐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我真心不想讓座給那位自稱是老人家的「太太」,無論她到底是不是老人家,先不說她嗓門有力、中氣十足,光是用「讀書」理由來要求我該予以讓座,這點我實在無法苟同。我選擇的做法不予爭辯,打算請車長來排解此事。那位太太見我要去找車長,才坐下的屁股又站了起來,嘴裡碎念著現在年輕人真不懂禮貌、讀書都讀到背上之類的言詞,一邊頭也不回的走向另一個車廂。

中國人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這在倫理或禮節上,可以讓人更為謙恭有禮,這本是好事。但長久以來美德漸漸走了樣,它被穿上了「應該」的外衣,透過階級或倫理制度,很多事變得理所當然,形成大人在說話,沒有小人物發聲的局面。

我曾見過高階主管仰仗在公司的權利地位,公開的在 30 多人面前的會議上辱罵已屆退休之齡的員工,那位員工大哥並不是犯了損害公司名聲利益的大錯,他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而那看法是與該高階主管的政策相左的。把那位高階主管的職銜卸下,他又有什麼資格可以如此公開的辱罵他人呢?

結語

上個月看了《我可能錯了》這本書,書裡的魔法箴言:「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是個很棒的提醒。它不只可以緩和一段關係的緊張,也能幫助我們在思考或處理事情的時候,嘗試由另一個觀點來看待事情的樣貌,事情的發展也許就會變得不一樣。

我曾陪妹妹去公立幼稚園接二位外甥女回家,幼稚園老師曾跟我妹說:「不要將『姐姐』的這個角色套在老大身上,身為姐姐這件事並不是她選擇的。」二位外甥女年紀只差一歲,都該享有童稚的純真時光,她們都是孩子,不該因為姐姐或妹妹就被套上其他限制。

無論是親子教養或是職場倫理,所謂的美德是當可人油心而發的才是美德,不是讓人假美德之名行,行剝削之實的。禮讓是美德,要求他人禮讓是失德。


訂閱電子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我將不定時分享生活中的觀察與閱讀追劇時的體悟,這是專屬電子報訂閱者的內容(發信頻率一週至多一篇)。偶爾提供熱門文章連結,方便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找到文章傳送門。

註:歡迎追蹤 FB 及 IG 接收最新動態,我也會在 Threads 上分享閱讀摘要。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