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邏輯》知行合一的黃金三要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在提到建立好習慣或戒除壞習慣時,常聽到一種回應:「我知道那樣很好,可是就是做不到。」「我知道那樣不好,可是就是改不了。」,簡單來說,就是「知易行難」:知道比較簡單,做到比較難。

那麼,要如何拉近知與行之間的距離,到達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境界呢?

知易行難

王陽明先生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那麼,未知的部份是什麼呢?

劉潤在《底層邏輯》這本書提到,要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先要理解黃金三要。哪三要?分別是:做什麼 What、為何做 Why 及怎麼做 How。

一般說的「知易行難」裡,就是黃金三要未能三者俱全。比如,減肥最重要的就是少吃多動,之所以沒能付諸行動,是因為不知為何要減肥及如何少吃多動。如果知曉了少吃多動、為何要少吃多動、如何少吃多動,減肥這件事其實是可以水到渠成的。

在 What、Why 與 How 之間,沒有分哪個比較重要。Why 能奠定行動的動機,What 是幫助設定目標,而 How 則是目標切割與行動細節,三者環環相扣之下,無論是建立好習慣或是戒除壞習慣,都不會是件難事。

所以,一般會出現「知易行難」狀況的,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指的就是黃金三要沒有環環相扣,也就是王陽明先生說的:「知而未行,只是未知。」

知行合一
底層邏輯
劉潤著,時報出版

知難行易

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裡提到「知難行易」,也就是懂得事情的道理難,而實行卻比較容易;探索理論的過程難,而套用卻比較容易。那麼,到底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呢?二者皆是。

知分二種,一為人文之知,一為科學之知。前者面「知易行難」,後者屬「知難行易」。

人文之知

與「人」有關的事多半是「知易行難」的,像是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少看電視多閱讀、少油少鹽的飲食、333 運動…這類關於自我成長的習慣力;另外,傾聽、同理、感恩、寬容、孝順、尊重…這類與人際互動中相關的人格特質,這些都是屬於「知易行難」的區域,因為多數人都只知 What,而不知 Why 與 How,便成了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了。

科學之知

與「物」有關的事多半是「知難行易」的,《孫文學說》裡提到了十項例証,分別是:飲食、用錢、寫作、建屋、造船、築城、開河、電學、化學及進化等。

白話一點的說,像是會看電視,但不知電視的組成分是什麼、投射畫面的原理是什麼。會開車,但不知如何車子如何組成的。會用電,但不懂電學。這些科學事物領域,我們不用懂它的 What、Why、How,只要行動或使用就行了。

結語

把「知難行易」用在人文之知上,就像是理解黃金三要一般,因為多數都是屬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要理解黃金三要中的 What、Why 及 How 又得花一番功夫去思考,便覺得「知難」,然而一旦這個難被理解了,便一點都不難。

你生活裡有哪些「知易行難」的事呢?試著找出它的黃金三要吧!

📣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 👉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