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素養》暗黑的神邏輯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創意是一種珍貴的資產,我們的社會永遠都需要創意人才。 
但缺乏掌握關聯性和統整脈絡的能力,便可能讓創意曇花一現, 變成無厘頭甚至荒謬的「神邏輯」。
透過閱讀,訓練孩子懂得看清脈絡、建立合理脈絡,將使他們有能力把天馬行空的發想,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創新方案。

《閱讀素養》

來龍去脈的脈絡

「脈絡」是個很重要的觀念,而且在生活中應用極廣,只是未必用這個名詞來表達。基礎的脈絡在一般日常生活語言會說「來龍去脈」。故事情節的演進有來龍去脈,角色心境的轉變有來龍去脈,人物關係的發展有來龍去脈,新聞事件的因果有來龍去脈,股票的漲跌有來龍去脈。能看見來龍去脈,也就是脈絡,在閱讀素養是一個重要的能力,代表孩子已經可以看到影響事物前後改變的條件,並且能夠解釋這些條件之間的關聯性,以閱讀理解的層次來說,就是擁有「統整解釋」的能力。若對事物或文本缺乏「前後文」或「上下文」關聯性的掌握,很可能背離多數普世的認知經驗,就出現「神邏輯」。

歷史上的神邏輯

歷史上有個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足以作為「神邏輯」由來已久的例子。西晉惠帝司馬衷在位期間出現大饑荒,百姓沒有足夠的食物因而餓死,晉惠帝得知這種情況,竟然反問臣子:「何不食肉糜(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如果這事發生在今天,相信網路上必然會對此神邏輯發出排山倒海的批評。

神邏輯最有趣的現象,便是說的人自己以為是對的!

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反問之所以荒謬,是因為他的認知僅建立在自己的經驗上,而這經驗缺乏普遍性,因此他就算有自己的邏輯,合於他自己認為正確的「因果判斷」,卻也坐實了「神邏輯」的發生。

因果與脈絡

閱讀教學上,尤其是做文本分析時,部分老師無意中用前因後果的因果關係作為對脈絡的理解,是不正確的,因為「因果」談的是開始和結尾的對應,而「脈絡」是關聯性與彼此間的影響,不同的脈絡認知會導出對因果關係不同的詮釋。

中秋節烤肉已經成為台灣中秋節獨特的應景活動,有一位衛福部官員在媒體上指出,國人燒炭自殺的比例在中秋節後都會上升,因此需要「改掉中秋烤肉的習慣」。這說法馬上被許多網友調侃為神邏輯。後來衛福部發表聲明,澄清他們並無推動中秋不烤肉的政策,然而國內自殺死亡數據確實顯示中秋節後燒炭自殺死亡人數有上升的情形,故提醒民眾烤肉之後應注意妥善處理餘炭,不要隨手置放家中,木炭管理也是自殺防治的策略之一,更重要的是呼籲大家應隨時關心周遭親友,同心協力預防自殺憾事的發生。

從衛福部後來的聲明可以看出,他們將中秋節後燒炭自殺死亡人數上升的結果,歸因於中秋烤肉的習慣與木炭取得未經妥善管理。顯然衛福部官員依實際數據,以邏輯作為工具,建立論述的脈絡。但是,很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導致這結果,例如,媒體經常報導燒炭自殺的新聞,也有可能長期集體性的暗示燒炭是自殺最為便捷的方法,只是媒體隱而不談,更遑論反思探討其可能性。所以,在建立自己觀點的脈絡前,需要進入不同觀點的脈絡裡。否則,在指稱他人神邏輯的同時,我們也正以自己的神邏輯展現它暗黑的力量。

面對真實而複雜的情境,需要去理解不同觀點的脈絡,的確考驗著沒有梳理脈絡能力的學生,同時也對身為教育者的我們提出挑戰。

許多笑話常利用邏輯錯置,形成一種荒謬,創造「幽默」的效果,懂得這種幽默,是一種高層次的心智表現。當這種「神邏輯」放在與真實生活無關的故事或戲劇裡,確實好笑、有趣,可是一旦在嚴肅的議題上出現了神邏輯,真實社會中時時上演真人實境的荒謬劇——尤其我們可能也是造成這種結果的推手之一,恐怕就一點都不好笑了。

**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