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反向思維,開啟另一個角度的思考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查爾斯·托馬斯·蒙格(Charles Thomas Munger) 於 1924 年 1 月 1 日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內布拉斯加州)。與巴菲特一樣,蒙格是奧馬哈土生土長的市民。

蒙格的富有程度不若巴菲特,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人生態度不同。他不像巴菲特一樣喜歡表現,雖然他也可以十分討喜。正是這兩個因素,讓蒙格家族享有億萬富豪所難得的隱私,沒有因為名氣而受干擾。

    總是反過來想

    在某次波克夏公司的股東年會上,有位年輕人問巴菲特:「人生怎樣才能成功?」。巴菲特分享他的想法後,蒙格接著說:「別吸毒,別亂穿越馬路,別染上愛滋。」

    這句話很幽默,也反映了蒙格在生活中避免麻煩的大智慧。他通常會先注意應該避免什麼,也就是說,先弄清楚應該「別做什麼事」,然後才會考慮接下來要「採取的行動」的反向思維模式。

    我試著在生活裡運用反向思維來看待問題,以閱讀來說,有人問我:「閱讀有什麼好處?」
    我反問對方:「閱讀有什麼壞處?」對方一時語塞,草草地說:「是沒什麼壞處啦…」。

    朋友問我:「妳是真的喜歡閱讀,還是為閱讀而閱讀?」這問題我也問過自己,特別是在第四季的時間軸裡,在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時,我也曾迷惑,是不是陷入閱讀的迷思裡?

    既然說喜歡閱讀有可能是為閱讀而閱讀的迷思,那麼,我就用反向思維來提問:「我不喜歡閱讀嗎?」問句一出,我便能很肯定的回答:「不,我喜歡閱讀。」

    同樣的情境也適用在寫作上,我是真心喜歡寫作,還是為寫而寫?於是我問自己:「我不喜歡寫作嗎?」答案也是呼之欲出。

    時近年底,公司或個人都開始思考明年的規劃與目標。有人跟我說,他不知道他想要什麼,我則問他:「你不想要什麼?」

    此時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他設定工作目標時,總是意興闌珊,但問及不想要什麼時,卻沒有工作的選項,工作對他而言,雖不是想要的,但也不是不想要的,釐清這點後,他說:「這樣好像比較能正視設立目標這件事。」

    換個角度想可以有不同的解方,而非鑽牛角尖的一味從正面思考,這將有助於在做決定時可以擁有不同的角度的思考。

    同中有異,異中求同

    巴菲特與蒙格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交情是眾所皆知的事。這對好友關係密切,看似是同一圈子人,實則是一對多元素的組合。

    比如,蒙格不會因巴菲特遵循葛拉漢的概念而不表達自己的投資觀,巴菲特也沒有因為蒙格不認同葛拉漢的概念而排斥蒙格。

    比如:他們各自有其支持的政黨,蒙格是眾所皆知的共和黨員;巴菲特則支持民主黨。

    比如:經營事業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巴菲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全都獻給了事業;蒙格卻多年來不參與波克夏日常營運。

    其他的差異還有:

    • 巴菲特的形象是親切的,蒙格的形象則是冷酷的。
    • 巴菲特希望別人喜歡他,蒙格則不在乎別人是否喜歡他。
    • 巴菲特專注於投資領域,蒙格則傾向跨領域思維。
    • 巴菲特會檢視投資最重要的關鍵數字,蒙格則拆解所有要素並且逐一檢查。
    • 巴菲特性格中最強大的力量是專注,蒙格最強大的力量是理性。

    這樣的差異性使得兩人產生了互補效應,而他們兩人思考上的共同點則是以實證為基礎,目光遠大的戰略思維,以及看透未來賽局變化的能力。

    讓自己在同一領域中表達或接納不同的聲音,更能拓展自己看待世界的視野。如此異中求同的合作關係,是我所欽羨嚮往與學習跟進的方向。

    你絕對值得

    要得到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

    蒙格不斷提醒:「你們一定要非常勤奮才行!」他說他這輩子遇到的合夥人都極其勤奮。而他之所以能夠和他們合夥,一部分因為他想努力做到能與他們匹配,一部分則因為他很聰明的選擇了這些合夥人,剩下的一部分蒙格謙虛的說:「是我運氣好。」

    舉例來說,許多人在求職時一味追求高薪,希望能有好的福利、環境及薪資報酬,卻從未檢視自己真正的實力。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要如何讓自己配得起想要的東西,補足目前尚缺乏的能力,虛心向成功的人學習,一旦擁有「配得起」的實力,就能在求職過程中更順遂也能得到更好的選擇機會。

    仔細觀察許多成功人士,他們或許不是特別聰明,甚至也不是最勤奮努力的那群人,但相同之處是每天不間斷地學習。以巴菲特為例,他一天當中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學習知識,另一半的時間則是用來和信任的夥伴交流。在閱讀《雪球》一書後,我覺得巴菲特是聰明的,特別是在數字的天賦上,連聰明的巴菲特都在精進於學習,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學習呢?

    想要配得上,就必須堅持終身學習。如果沒有終身學習,是不會有很高成就的。光靠已經擁有的知識,在人生中走不了多遠。

    不論是物質上的交易或是追求更好的職涯成果,隱藏在背後的意義都是「價值交換」,只要累積足夠的專業與能力,好的機會與生活品質就會自然降臨,而讓自己增加本領的不二法門,就是不斷地學習。

    我們不必非常出色,但一定要保持進步,並且維持這個習慣,就能在未來的日子裡,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這也正是《原子習慣》提倡的:「每天進步1%」,透過每日進步的複利效果,久而久之,便值得擁有想要的東西,包括伴侶與夥伴。

    結語

    很多人因為對投資不感興趣,或覺得投資理財這個領域是個生硬專業的領域,所以不太翻閱相關書籍,特別是該領域傑出人士的人物傳記。透過徵文活動,自己有機會閱讀《雪球》《投資哲人查理蒙格傳》《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三本書,學習巴菲特與蒙格這兩位老人家的人生智慧,是參與活動前未曾意料到的收穫。

    尤其是《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與其說它是投資理財類的書或人物傳記,我更覺得它像是本人生指南書。比如在書中查理‧蒙格提到:「拿著鐵鎚的人,看到什麼都像是釘子。 」闡述著看待事物觀點的重要性,這樣的論點不僅適用於投資理財,也通用於人生各個層面,是人生的智慧哲學。

    最後自許的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裡,我能真正懂得習得的知識,讓知識為我所用,而非成為鸚鵡學舌之人,似乎很厲害,卻只是一隻只學人言、不解人意的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