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知道我這人,……」玉琪坐在我對面,劈喔啪啦地說著。她與我曾在同公司共事,因不同單位而不算熟悉,但偶爾有交談也不至於陌生。各自離職後,我們便沒有交集。
那天在咖啡館的偶遇,便有了這次「擇日不如撞日」的閒聊。短短的一個多小時裡,玉琪的口頭禪頻繁出現,最常聽到的就是「你也知道……」。她會說:「你也知道我這人……」、「你也知道他那個人……」、「你也知道我老公就是……」、「你也知道客戶就是這樣……」。這其中的共同點就是——你・也・知・道……(可我心想,我什麼都不知道呀😅)。
口頭禪是什麼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口頭禪」一詞來源於佛教禪宗,原意指不去用心領悟,而把一些現成的經驗掛在嘴上,裝作有思想,自以為懂得禪理。如今,「口頭禪」更多是指一個人無意識中經常重複的語句,成為其個人特質的一部分,也影響著他人對其的印象觀感,甚至反映了該人的心理狀態。
「你也知道」:玉琪的口頭禪
初次聽玉琪說「你也知道我這人……」,我不禁感到不好意思。我的內心小劇場開始了:「原來在玉琪的認知裡,我們這麼熟,而我卻只是把她視為點頭之交,忽略了她的交友誠意。」
隨著「你也知道」的句子接二連三地出現,我逐漸意識到這是她的口頭禪,心中的歉疚感也隨之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我們果然不太熟,連她有口頭禪這回事我都不知道。」
關切範圍與影響範圍
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注的問題,無論是健康、子女、事業、經濟,還是世界局勢……這些都屬於關切範圍。而在這些問題中,有些是個人可以掌控的,這就是影響範圍。
對於玉琪提到的人事物,我並不清楚,因為這些都不在我的影響範圍內。她談及她的離職原因,這是她關心的事,我理解;但她若能更有意識地與我互動,或許會發現我僅是曾在同公司、不同單位共事的同事。我對於她說的「你也知道……」,其實什麼都不知道。
這場對話並不長,當她說完離職原因和近況後,我便找了個機會告辭。我並未分享自己的近況,因為她也沒問,顯然她並不關心。她在意的,只是訴說自己的經歷。不過這僅是我的觀察與推論,並未得到証實。(我提醒自己不要妄下定論。)
自我優越感的顯示
有時,「你也知道……」的後面接著的是新聞或常識,若在對方不確定了解與否的情況下,這種說法或許是自我優越感的體現。
如果對方真的知道,那代表雙方處於相同的資訊水平;但若對方不知道,便無形中強化了自己「比你了解更多」的差距。就像玉琪一開始說「你也知道我這人……」,讓我有種自慚形穢的感覺,覺得自己疏於關心他人,對她的了解甚少。
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我不禁思考,人為什麼會有「你也知道」這樣的口頭禪?是被傳染了,還是因為對方覺得我應該知道?抑或是他認為,別人應該和他一樣關心這些事?
《被討厭的勇氣》1提到:「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這不僅限於長相,還延伸到我們以為他人也會關切的事物。就像我曾問阿建:「國民黨候選人是誰?」
「應該姓蔡吧!」他說。
「你居然不知道?」我驚訝於他不關心政治,以為男性對熱衷於政治議的刻板印象影響了我的反應。
「我知道台北的候選人就好了。」阿建的戶籍在台北,他不關心其他地區的選舉。
這段對話顯示,我其實也掉進了「以為他人會關注我關心的話題」的迷思中。
結語
曾寫過一篇文章,討論「以我對他的了解……」,這是基於自己認為了解對方的立場。可能的確了解,也可能只是自以為。而「你也知道……」則是相對的,站在認為對方了解自己的立場上。然而,對方真的了解嗎?這就不得而知了。
當我們自以為對方應該了解自己時,實際上只是將焦點放在了自己身上,無形中也拉開了彼此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