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口頭禪:你也知道……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你也知道我這人,……」坐在我對面的玉琪劈喔啪啦的說著。

玉琪與我曾在同公司共事,因不同單位而不熟稔,因偶有交談的不陌生,各自離職後近三年未有聯絡。
咖啡館偶然巧遇,擇日不如撞日的坐下聊聊。個把小時聊天中,發現玉琪的口頭禪,就是:「你也知道……」

最常出現的是「你也知道我這人…」,其餘穿插出現的是「你也知道他那個人…」「你也知道我老公就是…」「你也知道客戶就是這樣…」,共同點就是「你也知道…」。

什麼是口頭禪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記錄:

口頭禪一詞來源於佛教禪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領悟,而把一些現成的經驗掛在口頭,裝作有思想,自以為懂得禪的道理,被列在禪之歧途中的一種。這個詞演變至今,則意指一個人習慣在有意或無意間時常講的說話語句。

口頭禪可算是一個人的其中一個標誌,亦影響其他人對他的形象與觀感,也可說是心理的一種反射,反應著說出口頭禪者的心理狀態。

口頭禪:你也知道

第一次聽到玉琪說「你也知道我這人…」,心頭覺得小小的不好意思:「看來在她的認知中,我們是互相熟悉的,我卻覺得她只是點頭之交」。

後來「你也知道」接二連三出現之後,我意識到這是玉琪的口頭禪,連她的口頭禪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我,早先的不好意思感受隨著「你也知道」的出現頻率開始消逝。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口頭禪?是被他人傳染的?還是對方覺得我應該要知道?更或者,是只要對方知道的,別人就該知道?

《被討厭的勇氣》書裡提到:「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因為在意自己的長相,會以為他人也會在意你的長相。不只是長相,人們會以為自己關切的事物,也會是他人所關切的。

那日跟朋友在路上看到國民黨市長候選人的廣告,我說:「咦,那民進黨候選人是誰?」
「好像姓蔡吧!」朋友說。
「你居然不知道?」我訝異著,覺得男性熱衷於政治議題的刻板印象左右著我的反應。
「我知道台北誰出來選就好了。」戶籍在台北的朋友回答著。

雖然沒有「你也知道…」這個口頭禪當開場白,但我就犯了以為他人也跟我一樣關切同樣的話題。

關切範圍與影響範圍

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關切的問題,包括:健康、子女、事業、經濟狀況或世界局勢,這些都是關切範圍;其中,有些問題是個人可以掌握的,針對個人可以控制的範圍就是影響範圍。

我對玉琪訴說的人事物的確是不太清楚的,因為那些人事物對我來說,並不在影響範圍內,我影響不了,也不會受到影響。

玉琪聊天的話題繞著離職原因走,那是她關切的的事物,我能理解。但她若是帶著「意識」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會知道坐在她面前的我只是與她曾同公司,但並非同單位的人,她的「你也知道…」,只是她自己的以為而已。

那場對話並沒有太久,當玉琪說完她的離職原因與近況之後,我便示意得先離開了。我沒想要與她訴說我的離職原因與現況,因為對方並不在意這些,而她的確也沒有好奇的提問。

一個人的言語若是清楚的向人表明他在意的只有自己,他人也毋須多說些什麼。

優越感的顯示

有些「你也知道…」後面接的,可能是時事新聞或資訊常識,在與對方不太清楚的情況下,推論「你也知道…」有時是一種優越感的顯示。

對方如果知道,代表我跟你是走在同一水平上;對方如果不知道呢?

就像玉琪一開始的「你也知道我這個人…」,就讓我小小自慚形穢一下,覺得自己都沒關心人家,對人一問三不知的,是很沒禮貌的事。

結語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談到關於「以我對他的了解…」,這是站在認為自己了解對方的立場上,可能的確了解對方,也可以只是自以為了解對方。

而「你也知道…」正是相對立場的狀態,是站在認為對方很了解自己 (或某人某事某地) 的立場上。對方是不是真的了解自己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自以為對方該是了解自己的,焦點總是在自己身上,無形中也拉開了自己與他人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