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讓我們成為自己學習及人生的主體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還沒閱讀《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這本書之前,我沒聽過「密涅瓦」這所學校。經閱讀了解後,除了學校的模式讓我大開眼界,書裡的各種習慣思考訓練也讓我覺得腦洞大開。

每個人都是自己知識的主體,人生亦是。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1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李佳達│劉劭穎│黃禮宏
究竟出版

關於密涅瓦

「密涅瓦」課堂上不教學生知識,所有的知識都在課前的文本裡,課堂內容則著在在師生彼此的互動討論上。

這讓我聯想到美劇《謀殺入門課》,劇情描述刑法教授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許多場景都在課堂上。在第一集,教授一進到教室就跟學生說:「我不會像其他同事或一般教師那樣教你們如何研讀法律或理論,而是教你們如何練習在法庭上當個真正的律師。」

這名教授上課的題材會在課前發給學生,課堂上就是針對個案探討出最佳的辯護內容,當教授點到你時,就算你不會,也要說出你如何看待問題的思路。我猜想著,除卻虛構的劇情,這樣的課堂互動模式應該很符合密涅瓦大學的教寫方式,如果我們的教育也採取這樣的方式多好。

現實中,密涅瓦就是如此。三位作者之一的李佳達老師,在明道中學教授的「決策思考力」課程,正融合了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密涅瓦的核心概念是:「因為我們無法預知學生未來會遇到什麼樣未知的挑戰,因此學習的關鍵在於養成學生有效決策的思考習慣。」

透過教學設計及刻意練習讓學生養成一套思考習慣,這套思考習慣有四大重點,分別是批判思考、問題解決、複雜系統及決策思維,三位作者在這本書裡就這四大思考習慣重點闡述了他們的學習經驗及收穫。

因為我們無法預知學生未來會遇到什麼樣未知的挑戰,因此學習的關鍵在於養成學生有效決策的思考習慣。

Minerva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以「蘇花高開發案」來說明批判思考的實務應用,這點讓我感到驚豔。以往聽見新聞播放關於蘇花高開發案的各種聲論,我總一副事不關己 OS:「有什麼好吵的,該蓋就去蓋,有錢就去蓋,沒錢就別再那兒吵吵嚷嚷…」

更高層次的思維

看完了作者在這個開發案上運用思考習慣的經驗分享,我覺察自己在看待這類新聞可以有更高層次的思維去看待它,用更多角度的視野去剖析它。當我們運用 ♯脈絡 的思考力,就會研究環評制度是否合理適用。運用 ♯偏誤檢驗 去檢視是否摻雜了其他不必要的因素介入,比如政治力。

透過 ♯拆解問題♯問對問題 的思考力進而重新聚焦問題:「解決東部人的交通需求,只有蘇花高才是最佳選擇嗎?」透過作者用批判思考的思考習慣組合,我們走了一趟蘇花高開發案議題的思維流程:

議題裡摻雜的政治角力因素,也是複雜系統中的因子,這些都該是我們該訓練的思考力,讓它成為腦中自動運轉的程序,讓自己有另一個看待問題的視野。延伸的應用可以是:因應連著二天 Covid-19 確診人數破百的疫情,除了警戒升級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做法?升級警戒的用意到底是為了什麼?

關於批判思考

書裡提到評估問題的三分法:不想、不能、不會。「不想」是做得到但不想這麼做。「不能」是因為客觀條件或環境上受限而不能做。「不會」則是缺乏能力。

批判思考的第一步,是擁有或轉變成批判思考的態度,先保持思考的彈性,不要太快落入既有的價值或判斷。接下來才是技術層面,例如透過思考框架來減少認知偏誤。如果一開始就不想做的話,之後的技術就派不上用場。

思考的彈性,就是練習開放自己,在更多情況都能接受不同的想法,像是傾聽不同政治立場的意見。要先有批判思考的意願,接下來才有批判思考可以發揮的空間。

過去時代,我們獲取知識或資訊的來源來自書本雜誌、電視電台媒體,那個時期的資訊大多是經過驗証的。在數位時代,人人都可以透過網路在各式平台上發表言論或散播各類資訊,釐清資訊的真假就很需要批判思考的能力。

讀到批判思考這個章節時,電視新聞正報導著因工安意外導到高鐵供電中斷,造成連假前夕大批返鄉人潮塞擠在高鐵站內無法返家,新聞鏡頭播放著不耐或斥責的民怨聲。

以前看到這類新聞,心情總跟著煩燥了起來,在閱讀此書的洗禮下,我想著:「高鐵的因應能力有這麼糟嗎?」、「台灣的民眾的水準淪落到只會咒罵斥責的水準了嗎?」…,然後我搜尋相關的資訊,發現體恤站務人員且配合因應措施的民眾佔絕大多數,高鐵的因應措施也不如新聞媒體報導中的那樣遲鈍。

都說「眼見為憑」,然而現象真的就是真相嗎?既然透過一隻手不能摸清大象的全貌,那麼我們就用更多的手來摸象,用更高的層次、不同角度的視野去看待問題。

觀點想法

有些人說:「哪有什麼辦法?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這樣。」作者劉劭穎 ( 老劉醫師 ) 在線上分享會中指出關鍵:「誰是知識的主體?」

他在書裡分享外甥女對分數的感受,對於分數已然成為學習成果好壞的標準一事覺得擔憂,但他在陪同外甥女玩遊戲時,放水讓外甥女贏,然後再稱讚外甥女很棒,老劉醫師在姐姐的提點下發覺自己在遊戲過程中已把看待輸贏的態度套用在孩子身上。

當家長與孩子都抱怨著現行教育就是為升學、為分數而教而學的同時,家長是否曾自省自己也是背後的推手之一?有多少家長在面對孩子生活或人際裡的各式提問的回答是:「問那麼多幹嘛,把你的書讀好就好。」這些言論或態度都是造就如今教育現況的無形推手之一。

思考習慣是生而為人都要有的,不只要有、還要用。已踏出校門的人有多少人停止學習了呢?一個停止學習的人又要如何讓自己擁有思考力呢?這並不僅是教育問題,而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人生的態度。

未經過這本書洗禮的我,對於國家大事常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然而,我們就是國家的公民之一,如果自己不能把自己納入這些事的主體之一,那只能被動的接受他人的各式洗腦餵養了。

寫到這兒,想到前陣子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搧巴掌風波,發現自己有了另一個角度的思維。

史密斯闡述他是因為捍衛妻子的感受而情緒斷片,我思考的是,他的妻子沒有捍衛她自己感受的權利或能力嗎?對於一個大力推展女性地位的人來說,若連被嘲諷都還要老公幫忙出頭,那她自己的獨立自主又在哪兒呢?

每個人都是自己知識的主體,人生亦是。

📣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 👉 連結

購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