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議問題處理前,先要釐清問題的真假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新人訓來到由新人喬扮客戶,教練扮演業務的「異議問題處理」演練課程。

新人:我買了保險,如果都沒用到,保費不就浪費了?!
教練:你的意思是…買了保險,要力求快快領到保險金,這樣才是物超所值的意思嗎?
 
新人:( 此時角色切換為新人 ) 我不是那個意思啦,但我沒入行前真的有這個感覺。
教練:那現在呢?
 
新人:這個想法當然是不對的。
教練:那你說說,「我覺得買保險沒用到的話,保費就浪費了」,你要怎麼跟我說?
 
新人:呃,我就是不會才會問呀…

諸相由心生

這位新人當下擁有的已生效保險,都是父母幫他規劃、也是由父母繳費的,全都是所謂的儲蓄險。教練心想,新人對保費有這樣的疑惑,原生家庭的影響應該佔了不少比例,不然就不會至今連個醫療險或意外險都沒有。

佛語有云:「萬法唯心造,諸相由心生。」雖然新人在上過課後對保險商品有基本的概念,但在保費與划算之間,仍跳脫不出既有的理財觀,而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時時束縛著新人。

教練:實務上,真的有客戶提出這個反對問題,覺得保險沒用到,是很浪費錢的事。
新人:然後呢?有成交嗎?
 
教練:有成交,當時就是這樣的反問客戶。
新人:蛤?!( 愣住樣 )
 
教練:你沒聽錯,當時就是直接問客戶:「你的意思是…買了保險,要力求領到保險金,這樣才是物超所值嗎?」

( 以下為客戶與業務的對話 )

客戶:當然不是,保險最好是不要用到它,平平安安最重要!
業務:那…現在是要買?還是不買?
 
客戶:還是要買啊,總是要有個保障
業務:可是…沒用到的話,保費就浪費了欸
 
客戶:能怎麼辦呢?該買的還是要買,總不能沒有保障
業務:那你保費要用刷卡的?還是銀行轉帳? (進入要保作業流程…)

行銷上的心魔

保險是項很特別的商品,除了沒有實體,它還非常違反人性,是一種買了但不想用到的商品。
( 在此先不討論儲蓄險,事實上,儲蓄險也是項違反人性設計的商品 )

一項保險規劃方案要能成交,客戶的觀念要打通是必備的前題,當觀念建立不穩妥前,成交就會變得困難。

有些反對問題在實務上不是真問題,就像教練在實務上遇到的案例,看得出表象的反對問題其實就是客戶無意義的一句喃喃自語,有點像是覺得湯有點鹹,但在咕噥嘮叨二聲後,還是把湯喝完的狀況。

在演練過程中,這個反對問題對新人是個問題,是因為新人還無法跳脫出舊有的金錢思考框架,且保險觀念尚未被真正建立。

不然一般來說,一個本身沒有保障型保險的人,在了解商品的過程中,就會以自己為客戶來練習規劃商品內容的搭配,但這新人並沒有這麼做,便可推敲出新人對保險意義與功能的觀念當未被建立。

猶如想減重的人都知道要少吃多動,但當屁股黏在沙發上時,就是懶得動;或者朋友邀約吃大餐時,選擇赴約吃美食,這種「知道」並不是真的知道。

反對問題的真相

新人在實務市場上,最絆住他們的是釐不清真假反對問題,就像上例中的問題,大多是客戶的情緒字句,解決之道在安撫客戶的心情,或像實例中的業務透過反問的方式,讓客戶覺察那其實不是問題。

把假問題當真問題處理,一一解釋說明,反而容易衍生更多的問題。若是真問題呢?

那更不需要就問題的表相去回應,因為關鍵點並不在保費是不是浪費,而是客戶尚未真正理解保險意義與功能上,或沒意識到風險可以對人生財務造成哪些缺口,簡言之就是觀念還沒建立好。

「嫌貨才是買貨人」,那是在買方有購買動機的前題下才成立的句子,在購買動機未出現之前,所有的嫌貨都不是真嫌貨,把商品講得再好都沒有用。

比如,對著一個覺得搭捷運上下班很方便的人,一直跟他說明車子的性能有多好,他還是沒有買車的動機。他提出再多與車子的相關反對問題,都只是要表達一件事:他覺得搭捷運上下班很好很方便,沒有買車的必要。業務一旦不能找出買車的需求,車子的性能再好都不會讓他掏錢買車。

結語

保險費像是過年安太歲或拜拜隨手添的香油錢,安了太歲、添了香油錢並沒有人可以保証今年可以萬事如意,但人們還是會那樣做,因為覺得安心。

保險是類似的道理,客戶明明知道保險沒用到、保費就是打水漂了,但還是會買保險,因為他知道,萬一有個萬一,他不用擔心屆時的財務缺口帶來的傷害,那是份安心的感覺。

業務最後用了安太歲的例子安撫了客戶的心情,一場交易很圓滿的完成。


訂閱闆娘電子報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我將與你分享這一週生活的美好,這是專屬電子報訂閱戶的內容。同時彙整本週文章資訊,讓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更快地找到精選文章傳送門。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