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功有約》04-由內而外建立七大習慣(上)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由這篇開始,我們要進入「個人的成功- 從依賴到獨立」的主題,也就是七大習慣中的前三個習慣。

為什麼要了解本書提到的七大習慣?作者指出,七大習慣是最合乎效能原則,且效果最為持久,能夠幫助你更有效的解決問題、把握機會及吸收最多的正確觀念。

關於「效能」…

作者對「效能」的定義,不是只看「量」,而是產出與產能必須平衡。《伊索寓言》有則鵝生金蛋的故事,恰好可以用來說明這個常遭人忽視的效能原則,也就是產出與產能必須平衡。

一個農大無意間發現一隻會生金蛋的鵝,不久便成了富翁,財富讓他變得更貪婪,每天的一顆金蛋已無法滿足他;於是,他異想天開的將鵝宰了,企圖一次取出鵝腹中全部的金蛋。誰知,打開鵝肚子一看,裡面並沒有金蛋,鵝卻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這則寓言故事是效能觀念一個很好的例証。一般人往往由金蛋的角度來衡量效率,也就是產出越多,效率越高,但故事卻告訴我們:一是產出(金蛋),也就是你希望獲得的結果;一是產能(鵝),也就是你藉以達成目標的資產或本領。

效能之於物質資產

作者買了一部電動割草機,他經常使用,卻從不保養;前二季使用上沒有問題,到第三季就故障了,此時著手維修已經太遲,引擎只剩下不到一半的馬力,可以說是成了一堆廢鐵。

作者提到,如果他及早開始保養這項資產(產能),那麼現在還能享受它的產出-修剪平整的草皮,但後來他只能花費更多時間與金錢來更換一部新的電動割草機,顯然不符合效能原則。

由此可見,急功近利反而會破壞珍貴的資產,這項資產也許是物質器具,也可能是身體健康或自然環境。

效能之於親子關係

在親子關係上,無論父母是威權式或縱容式教養,基本上心態都是偏向產出(金蛋),父母只在乎孩子是否照著自己的意志行事,或能不能討好子女;至於產能(鵝),也就是孩子未來的責任感、紀律感及自信心,似乎就沒那麼無關緊要了。

舉例來說,你要求孩子保持房間整潔,這是你希望得到的產出(金蛋),而孩子就是產能(鵝)。如果他覺得你的要求並不過分,便會心甘情願的整理房間,不用旁人催促,因為他知道許下承諾就要做到,這時他是一項可貴的資產,一隻會生金蛋的鵝。

如果你只在意房間是否整潔,毫不顧慮他的感受,那麼即便頻頻嘮叨,甚至威脅、怒喝他就範,那麼房間整理好了,孩子的需求與感受卻被忽略了。

效能之於商業行為

有一家以蛤蜊濃湯聞名的餐廳,每天中午都高朋滿座,後來餐廳轉手了,新老闆認為利潤重於一切,在濃湯中摻水。

頭一個月,他的確大發利市,因為成本降低,來客量依舊那麼多,但漸漸的,顧客不再上當,中午時段門可羅雀,此時老闆想重新回頭,但他已失去最寶貴的資產-顧客的信任。

產出與產能的平衡

過分重視產出,會破壞健康、耗損機器或危害人際關係;但太過維護產能,就如同一個人每天長跑 3~4 小時,以為可以因此多活 10年,殊不知其實正在透支生命;又好像有些人,不斷念書卻不事生產,只知享受別人的金蛋,不敢面對現實社會。

唯有產出與產能取得平衡,才能達到真正的效能。雖然我們常會因此面臨困難的抉擇,但這的確是效能原則的精髓所在。

日常生活中,足以印証這個道理的例子很多,比如:你是否曾因想多做點事情,熬夜不眠,結果卻弄得筋疲力竭,甚至身體不適?反之,若是好好睡一覺,則第二天精力充沛,可以做更多的事。

又或者,有時別人雖然屈服在你的壓力下,但你的內心卻仍感到空虛,此時不如開誠佈公,努力經營人際關係,反而能贏得對方的信任與合作。產出與產能平衡是效能的關鍵,適用生活的各個層面,也是這本書七個習慣的基礎。

誰都不可能說服另一個人改變,每個人的改變之門,只能從內在打開。
我們不可能幫別人開門,不論是透過爭執或訴諸情感,都不可能。

佛格森 Marilyn Ferguson

如果你願意打開自己的「改變之門」,學習並實踐七大習慣,你將會經歷很多正面的效果。

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這三個習慣涉及的是個人的成功,以此來打開「改變之門」,可以大大提升自信。你會更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本性、價值、自我認知、自制力與內在的方向,這會帶給你內在的平靜。你從內在定義自己,不再受他人評價左右,也不再與人比較。

而當你不再介意他人對你的看法,你會更關心別人看待自己和他們的世界的方式,包含他們與你的關係,而你的情緒也不再因為他人的缺失而波動。你會發現,改變更容易了,而且也更樂於改變某些深層且幾乎原本無法改變的內在狀態。

雙贏思維、知己解彼、統合綜效,這三個習慣則關係到公眾的成功,你會找到並釋出內在的想望與資源,著手重建並療癒已經惡化甚至破裂的重要關係。而本來就良好的關係會更深入、更札實、更有創造性與冒險性。

最後,第七個習慣會延續前六個習慣,幫助你達到真正的獨立,並與周圍互信互賴。

觀點想法

這本書在十多年前就接觸了,當時只要一讀就會想睡覺 Orz…,公司裡的讀書會也曾選讀這本書,但…我好像沒什麼感受或收穫。

5~6 年前的翻閱,特別喜歡前三大習慣,覺得是一本很棒的工具書,特別是提及時間管理的要事第一;再過個幾年,對於主動積極與以終為始特別有感觸,就連追劇都能留意到主角的成功是源自於主動積極的習慣。

如今因為線上讀書會而重新細讀此書,對於這章節提到的「改變之門」超有共鳴。

一個人要有所不同,首先要先覺察他的不足,如此才能以空杯心來接觸新的觀點與新的做法;如果沒有覺察,就無法意識到自己是以滿杯水心態在看世界,是無法接受新的觀點及做法的,就好比十多年前初次接觸此書的我,只覺得是老生常談的大道理,一讀就想睡…

十多年前的我與現在的我,都是同一個我,但我自己知道,內在的我已經變得不一樣了…與看這段文字的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