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體驗中覺察,看見屬於自己的成長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看到郭怡美書店這篇貼文,心裡有一些想法…

我猜想做書店的人能理解無用之用的概念,畢竟一間書店的藏書那麼多,雖然獨立書店的陳書方式融入了書店主人的風格,但應該也擺放了一些對書店主人來說,感覺像是無用的書籍。特別是郭怡美書店是一間只賣書及咖啡,且藏書量高達二萬多本書,就以書來說,會有許多書對於書店主人是屬於無用之用的書。

然而,我們總不免被世俗的框架所屏障,在生活上、工作裡、決策中,讓「有用」出現在我們的下意識裡,不知不覺地以有用為出發點進行思考或企劃。

為什麼要買書

貼文裡提及,在國中的講座上,學生一臉認真的問:「為什麼要買書?書去圖書館借就好了。」這樣的想法在我這個嗜讀人的閱讀旅程中,也時常不停的出現。

在這裡插播一下閱讀的好處,我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學會了 總是反過來想,在討論為什麼要買書之前,可以先想想為什麼不買書。

我能想到的不買書原因有:要花錢、書本佔空間、書看過一次就沒有用了…,這些也是我在學生時期不是去圖書館借書,就是到租書店租書的主因。

後來為什麼買書了?尤其是紙本書。

電子書與我

前二、三年我很喜歡電子書,電子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輕巧便利不佔空間。現在很少人出門不帶手機,多的是因為忘了帶手機而專程跑回家、甚至是寧可遲到或請一小時假也要回家拿手機的人,只要有手機,就能隨時運用零碎時間讀電子書。

因為工作的緣故,出遠門我總會帶著 i-Pad,電子書可以讓我在搭車時看書,而且有選書自由性。若是帶紙本書,就只能帶一本書出門。加上電子書可隨時複製我想畫線的內容,並轉貼到數位筆記上,實在是很方便。

但我現在傾向於買紙本書,最重要的一點是,它能讓我隨時看到自己的閱讀歷程,這也是紙本書佔空間的反向特質。書本放在書架上,就像是家裡的小型圖書館一樣,即便很少重讀同一本書,書架也展示了我們的閱讀歷程。

閱讀,是從選書、買書就開始的,不同時期、不同心境會選擇的書不同,在自己的書架上,也可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在我的書架裡,可以看到大一時期沈醉在張曼娟老師仙氣優美文字裡的我,可以看到投入塔羅牌占卜的我,可以看到努力在組織運作上更有績效的我…這些都是不同時期的我。

我曾經也很陶醉於張小嫻的文字,那是剛出社會的青澀年紀,但這段歷程並沒有出現在我的書架裡,因為媽媽抗議我的書太多了、很佔空間(其實我的書一點都不多,是真的!),所以迷上張小嫻的我只能看遍圖書館裡張小嫻,未能讓她展示在閱讀歷程裡。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金庸與倪匡裡。中學時期的我靠獎學金及寫作來繳學費及貼補家裡的生活費,連零用錢都微薄的可憐,哪有餘力買書。好在有圖書館,讓我可以盡情的倘佯在書海裡,我真心覺得圖書館是非常偉大的發明呢!(咦,這段變成不買書的好處了 XD)

開始買書,始於「自主權」的甦醒,當一本書是自己所擁有的,我想怎麼讀那本書都可以。我可以摺書角、可以畫重點、可以在文字旁寫下我的 OS…,當我是書的主人,我也擁有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自主權。

有些人非常愛書,書本讀過後看起來跟新書沒兩樣,那就更要買書了,尤其是紙本書。讀著自己買的新書,小心翼翼地翻閱,那樣的閱書情境,不是圖書館的公用書及電子書所能提供的閱讀體驗。

曾寶儀寫了一本書名為《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這個書名是出現在編輯會議上,在一群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談中,曾寶儀脫口說了句:「哎呀,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為你自己嘛!」這樣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成為了書名。為什麼要講這一段?曾寶儀說,就算讀者把書買回家沒時間看,但經過書架時描到書背上的這句話,在忙碌生活的節奏中給自己提個醒,就是這本書的價值。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說服人要買書不要借書,事實上,在學習的管道上,也不是只有閱讀這個管道而已,借書與買書,不是非你即我的二選一答案。

書店的價值不只是書

對於不常閱讀的人來說,他們只是沒發現閱讀的美妙而已,而相較起圖書館與書店,書店更能與人產生連結。一個人因緣際會的走入書店,或許就會與某本書不期而遇,同時開啟與閱讀的緣起。

書店的價值不只是書,李惠貞在《和女兒一起旅行的日子》書裡寫到:逛書店的時候,我很喜歡去讀「書的陳列」,為什麼把這些書放在一起?選書的人想表達什麼?因為書本身就是訊息,只有書店能展現這種豐富和深度。這種觀看總是令我著迷。

這也就是為什麼看不懂日文的她,還去日本逛了一個月的書店,因為書店是非常有趣的地方,它是和未知相遇的入口,也是創意、設計、人味展現的場域。 這是圖書館無法比擬的。

以郭怡美書店來說,它的建築就是一大特色,除了看書,也能欣賞老房子的幽美。特別是木造建築,在充斥鋼筋水泥建築的都市裡,能進委身在木造建築裡,就是難得的生活體驗。

在郭怡美書店看見多元的教學

教學並不只存在於教室與教科書之間。我們太常被過往的經歷所綁架,忘了世界有著多樣的面向,教學也是如此。

帶著孩子走出教室,直接走進獨立書店之中,孩子們不一定要懂得什麼是獨立書店,他們只要知道,原來在俗稱天龍國的台北都市裡,有這麼一棟老房子。在老房子裡,領略大稻埕的歷史足跡。在身歷書店的環境中,感受二萬餘冊書籍所呈現的空間概念。這些都是教學上的收穫。

或許孩子會在不得不進入書店的被動模式裡,意外發現原來書店就是這樣的樣貌,甚至看到想要看的書,知道假日無處可去時還有書店這個選項,逐漸愛上了閱讀與紙本書,這是很珍貴的收穫,是教學者與書店的價值所在。

結語

學無止盡,學習是終身進行式,學不完的。我們也不會因為勤於學習就變得完美,因為再完 美的人總有人不喜歡他們、不認同他們。這些沒有對錯可言,只是彼此想法立場不同而已。

當我們願意打開視野看看其他面向的人事物、包容更多不同於自己的觀點,我們更能在各式的生活體驗中覺察,看見自己為自己建構的框架,然後再逐一破除,讓自己一步步的走向寬廣,享受這個充滿屬於自己的成長的人生旅程。


訂閱電子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填寫以下表格訂閱電子報,我將不定時分享生活中的觀察與閱讀追劇時的體悟,這是專屬電子報訂閱者的內容(發信頻率一週至多一篇)。並提供熱門文章連結,方便你可以在零碎時間裡,找到文章傳送門。(歡迎追蹤 FB 及 IG 接收最新動態)

* indicates required
填寫你的電子郵件

Intuit Mailchi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