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書心得分享的合作上,拓展閱讀舒適圈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沒有雷書,只有當下不適合的書

撇開公關書不說,我覺得沒有所謂的雷書,只有不適合當下閱讀的書。

就像衣服,各式各樣的衣服,你不喜歡的,不代表沒有人喜歡。之所以不喜歡,可能跟我們的年紀、閱歷、生活與工作環境,及個人的好惡有關,但它在 TA 眼裡,就是件討喜的衣服。書也同理。

一本書從無到有,光是那好幾萬字的內容,光打字就得耗去不少時間,加上校正、編輯、排版、設計、印刷及通路與行銷,過程中動用了許多人的時間與精力,如果書不好,為什麼要忙這一波?

即便有些書是掛出版社的名,實際上是作者自費出版,那本書的背後,依然蘊藏著作者的熱情與夢想。

我曾讀過一本書,閱讀過程中我的情緒是丫雜的,因為作者對於他的人生逆境描寫的太詳細,通篇讀來有股牢騷抱怨的感覺。會買那本書,是因為某個我喜歡的自媒體,在書的預購期間大力推薦了該書,而他並非是該書的推薦人。

我看著書本封面帶著笑容的作者,想著:「這本是雷書嗎?」、「我踩雷了嗎?」後來我找到了答案。

不是那本書不好,而是我並非該書的 TA。作者年紀比我小,對於他同年齡或年紀比他小的人,他的境遇或許就是辛苦的逆境,年長於他的我,對於那樣的境遇覺得只是小菜一碟,所以難以產生共鳴。

與朋友閒聊時,他提到對這本書有興趣,我便轉贈了出去。後來朋友回饋說:「他的人生也太波折,加上我們住同縣市,特別有畫面。」那本讓我覺得丫雜的「雷書」,在朋友眼裡是本還不錯的人生勵志書。

我在那本書公開心得裡寫了我的丫雜心情了嗎?並沒有,而是試著站在作者、編輯、行銷,及其他年齡層讀者的立場,來宣傳那本書。

於是也能寫出呼應作者人生勵志故事的心得文。想來心得肉容應是不錯,所以朋友對那本書感興趣,我買的那本書也找到它的安身之處。

如果朋友一開始看到的是我的丫雜心得文,他有機會與這本書結緣嗎?或許會,或許不會,在人生這條單行道上,過了就是過了。但我們可以從過往的經驗看來,不會的機率相對來的比較高。

結語

與出版社合作寫心得文,轉眼也已近一年,算是階段性任務的完成。加上明年度想進行的其他專案,已經不再是來者不拒的應對模式。接下來你們看到的讀書心得,即便它是公關書,也多半是經過挑選的書。

知識取得的管道有很多,閱讀只是一種管道而已。我透過紙本書的慢讀、細讀或重讀,學到了一些東西、叮咚了一些想法、打開了一些眼界…。

於是乎,為了未來能繼續讀到好書,我分享讀書心得,讓愛讀書的人不寂寞、讓不討厭讀書的人因好奇而展讀,讓一年比一年冷清的書市裡,讓做書的人依然保持熱情,讓愛書的人依然有好書可讀。

朋友問:「怎麼從妳的讀書心得分辨那是不是值得讀的書?」
我說:「看我的心得就知道了呀!」

我真心推薦的書,必然能引起我的共感,心得裡就會穿插人生故事與社會觀察,這些就是共鳴後的想法。如果讀書心得裡多半是內容摘錄的,那就……,但這僅表示當下閱讀我沒有想法而已。

📣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 👉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