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功有約》習慣一:主動積極

by 夏夏
已發表: 最後更新時間

主動積極指的是,面對收到任何訊息或資訊時,你可以選擇如何反應。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決定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任何外在情境下盲目地自動做出反應。

人類之所以獨特,在於我們能夠思考並形塑我們的思維過程,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向他人學習,並且依照價值觀做出回應或選擇。換句話說,你具有自我意識,可以選擇採取行動,而非僅僅只是受制於人。

決定論的制約作用

一般人認為,人性是環境與制約作用的產物,這類說法源自於「決定論」,可分為三大類:

一、基因決定論

認為人的本性是祖先遺傳而來。你的脾氣不好,那是因為祖父母就是如此,藉著基因承襲到你身上。

二、心理決定論

強調你的個性是父母種下的因。父母的教養方式與童年的經驗,造就了今日的你。比如:你從不敢強出頭,因為從小父母就告誡不可如此;你每次犯錯都內疚不已,因為你忘不了小時候表現欠佳所受到的排斥與心理傷害。

三、環境決定論主張環境決定人的本性。週遭的人與事,比如:老闆、配偶、子女,或者經濟狀況、國家政策,都可能是影響因素。

史丹佛心理學教授上蘿・杜維克在經典巨作《心態致勝》提到: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自我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他明確地指出,大多數人的思惟模式可分為「固定型心態」或「成長型心態」,其中「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他們的智力和才華在出生時已經固定下來了,這是一種被動消極的態度,也是決定論所產生的制約作用。

而「成長型心態」的人則確信,自己天生的能力以通過堅毅的專注力與努力得到發展與增強,可以隨著時間不斷地改進和變化,這是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主動積極不僅承認現實,也肯定人有權選擇對現實環境做出積極回應。

我們可以利用自我意識檢討本身的觀念,以言語為例,它頗能真切反映一個人對環境的態度。習慣受制於人者,言語中就會流露出推卸責任的個性,比如:

「我就是這樣。」彷彿是說:這輩子注定改不了。

「他使我怒不可遏!」意味著:責任不在我,是外力控制了你的情緒。

「要是某人的脾氣好一點…」意思是;別人的行為會影響你的效率。

「我不得不如此。」表示你受迫於環境或他人。

被動消極的言語

  • 我已無能為力
  • 我就是這樣的人
  • 他使我怒不可遏
  • 他們不會接受的
  • 我被迫……
  • 我不能……
  • 我必須……
  • 如果……

主動積極的言語

  • 試試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 我可以選擇不同的作風
  •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 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達方式
  • 我能選擇恰當的回應
  • 我選擇……
  • 我願意……
  • 我打算……

作者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次,某位學生向我請假,因為他想隨網球隊到外地比賽。
作者:「你是自願要去?還是不得不去?」
學生:「我真的沒辦法不去。」

作者:「不去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學生:「他們會把我從校隊中剔除。」

作者:「你希望這樣的結果嗎?」
學生:「不希望。」

作者:「也就是說,你為了想待在校隊所以得請假參加比賽,對嗎?」
學生:「是的,我不得不如此。」

作者:「那缺了我的課,後果又是如何呢?」
學生:「你不會當掉我吧?」

作者:「那是社會後果,是人為的。而不能加入網球隊,就不能參加比賽,那是自然後果。你覺得缺課會有什麼自然後果?」
學生:「應該是失去學習的機會。」

作者:「對,所以你必須兩相權衡,做個決定。我知道,換做是我,我也會選擇請假去參賽,但那是自己的選擇,請絕對不要說是被迫請假的。」

最後這個學生當然還是有參加比賽,而請假是他的選擇,而非被迫做出的決定。

擴大影響圈

從一個人對周遭事物關注圈的大小,以及發揮影響力的意志強弱,也能判斷一個人的態度是否積極。

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關注的問題,包括:健康、子女、事業、經濟狀況或世界局勢,這些可歸入「關注圈」;其中,有些問題是個人可以掌握的,有的則無能為力。把個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來,就形成「影響圈」。

我們可以用這個角度來看待主動積極,就是創建自己的「關切圈」與「影響圈」。

你的「關切圈」涵蓋所有你無法控制的事情,「影響圈」則是所有你可以掌握的事情。

主動積極的人把心力投注於自己能有所作為的事情,所獲得的成就將使他們的影響圈逐漸擴大;被動消極的人則專注於他們的關切圈,徒為無法改變的狀況擔憂,結果就是怨天尤人、畏畏縮縮,受迫害的感覺一天比一天更強烈,他們的影響圈便會縮小。

主動積極意味著你能克制衝動,不讓情緒凌駕於價值觀之上,他能鎮定下來,主動出擊,將自己帶往自己欲前往的方向。而被動消極的人會在當下被激烈的情緒埋沒,無法做出適時適當的回應。

重要的不是發生什麼事,你對該事件的反應才是重要的。

《與成功有約》

你所面臨的問題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你可以直接控制,並且位於你影響範圍內的問題,這類問題可以透過習慣一、二、三來處理,以獲得個人的成功

第二類,可間接控制的問題,你能藉由改進自身的影響力來解決這些問題。它們屬於公眾成功的習慣四、五、六。

第三類,位在你的關切範圍,但你無法控制的問題。對於這類問題,你所能做的就是保持微笑,平靜地接受這些問題是你無法掌控的,學習處之泰然是當下的課題。

要快樂地生活,請少花時間在你無法控制的事情上,多花時間努力於你能掌握的事情。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與成功有約》

你打算如何應對?

  • 天氣不好時…
  • 收到惡劣的訊息時…
  • 上司貶低你時…
  • 收到交通罰單時…
  • 朋友在你背後說你壞話時…
  • 未能在預期升職中升職時…

請記得,主動積極擺在第一個習慣是有原因的,除非你決定你的人生要把握在自己手裡,否則無法實踐其他習慣。

作者的建議

作者建議讀者,利用 30 天的時間,身體力行主動積極的精神。

在這 30 天內,全力專注於影響圈的事物,許下承諾後並予以兌現,做照亮他人的蠟燭,而非論斷對錯的法官;以身作則,要不只顧批評;解決問題,勿製造問題。

在婚姻、家庭、工作中都可試行這個原則。不必怪罪別人,但求盡其在我。對他人的缺失要心存憐憫,別人如何待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待人。

別活在父母、同僚或社會的驅使之下,請善用天賦的獨立意志,為自己的作為負責,享受人生最大的自由。

行動檢核表

一、以一整天的時間,傾聽自己以及四周人們的用語,注意是否常常有「但願」、「我沒辦法」或「我不得不」…這類字眼出現。

二、依據過往經驗,設想近期內是否會遭遇一些令人退縮逃避的情況?此情況在影響範圍內嗎?該如何本著主動積極的原則加以應對?請在腦海中一一模擬。提醒自己,刺激與回應之間還有餘地,並把握自由選擇的精神。

三、從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個令人備感挫折的問題,判斷它屬於直接、間接或無法控制的問題,然在在影響圈內尋找解決它的第一步驟,並付諸行動。

四、試行主動積極原則 30 天,觀察影響圈是否有任何變化。

觀點與想法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提到佛洛伊德的決定論,是「心理創傷」最具代表性的論點,但其實是變相的宿命論,是否定我們個人的自由意志、把人視為機器的理論。

而阿德勒心理學則是強調「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不論過去經歷什麼事,你賦予它意養,就會決定你的現在。

主動積極這個習慣,與阿德勒心理學是能相互呼應的,要能夠將主動積極這個原則學習到運用自如的境界,選擇如何解讀或回應相關人事物是至為重要的關鍵。

  • 更多《與成功有約》導讀心得文章 ➡️ 請點我
📣 有悄悄話要對我說嗎? 👉 連結